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广东省地质灾害分布及防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广东省地质灾害分布及防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广东省地质灾害分布;对在广东省类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具体分布进行讨论;针对各种类型的地质灾害诱因及防治措施进行讨论。

关键词:地质灾害 防治

中图分类号:P694文献标识码: A

广东省地势北高南低,境内山地、丘陵广布,海拔500m以上的山地约占31.7%,丘陵约占28.5%,台地约占16.1%,平原约占23.7%。根据全省地质环境和成灾特点,可划分为粤北中低山丘陵崩塌、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为主地质环境区;粤东低山丘陵崩塌、滑坡、地面塌陷为主地质环境区;粤西低山丘陵崩塌、滑坡、地面塌陷为主地质环境区;珠江三角洲平原台地软基沉陷、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环境区;沿海台地平原软基沉陷为主的地质环境区;雷州半岛台地平原地面沉降、地裂缝为主的地质环境区。其中低山丘陵区为地质灾害多发的地貌类型。

一、地质灾害分布

(一)崩塌、滑坡

对我省造成灾害的崩塌和滑坡,多发生在山区铁路、公路边坡、部分乡村、河流、水库边岸、矿山、采石场及建筑施工场地等。崩塌、滑坡的突然发生,常破坏铁路、公路,威胁交通安全,堵塞和淤积河床、水库,破坏矿山和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近10多年的不完全统计,崩塌造成致死224人,致伤68人,直接经济损失约8284万元;滑坡造成致死53人,致伤51人,直接经济损失约14403万元。

铁路沿线崩塌、滑坡:京广铁路在粤北中低山傍水蜿蜒,沿途以变质岩、板岩分布为主,岩石风化强烈而残积层较厚,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破碎带和软弱夹层普遍存在。公路沿线崩塌、滑坡:公路沿线由于人工开挖边坡较陡,护坡与排水设施不配套,边坡土层受降雨影响易于饱和,在重力作用下易失稳产生崩塌、滑坡,尤其是中低山区的公路最为严重。水库坝体、边岸山体崩塌、滑坡:水库蓄水、泄洪导致库岸发生的崩塌与滑坡,在我省库区也极普遍,对水库有一定的危害,如新丰江水库等。我省大江、大河两岸的陡坡时有滑坡、崩塌发生,比较集中发育在郁南县城至肇庆市西江南岸。人为开矿、采石造成的崩塌、滑坡常有发生,主要由于长期开采,形成边坡过陡,部分悬空,上部岩体(土体)失稳而崩塌,或矿山开采形成采空区,常发生滑塌和塌陷,一般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部分山区农村在滑坡体上建房,加剧了滑坡的发生。

(二)泥石流

我省已发生泥石流43处,其中大型泥石流占2.3%,中型泥石流占20.9%,小型泥石流占76.7%,虽数量不多,但灾情较严重。据不完全统计,近10多年来,泥石流灾害死亡209人,受伤778人,直接经济损失约59955万元。在粤北南雄、清远、连南、英德、曲江、乳源和粤西信宜、云浮及珠江三角洲的从化鳌头、花都梯面镇等地具备泥石流形成条件。此外,粤东汕尾市东涌的丘陵、台地区也有小型泥石流发生。

(三)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多见于覆盖型岩溶发育区和矿山坑道采空区。我省收集到的地面塌陷区137处,其中,大型塌陷占37.1%,中型塌陷占29.8%,小型塌陷占33.1%。

目前发现的自然塌陷零星分布在粤北阳山、翁源、始兴、英德,粤西阳春,粤东河源、新丰和珠江三角洲增城及高明等地,共45处,规模不大。

人为活动引起的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韶关市市郊、仁化县、廉江市、肇庆市郊、云浮云城区、广州北郊广花盆地、深圳龙岗、五华、蕉岭等地隐伏岩溶区。较典型且危害较严重的是广花岩溶盆地江村、肖岗、新华等地,1959~1995年,因抽水试验或开采抽水先后产生塌陷146处,致使白云区江高、蚌湖、神山三镇238间房屋开裂。仁化凡口铅锌矿由于矿坑疏干排水,引起严重地面塌陷、地裂2229处,范围达8km2,塌陷直径1~5m,最大达44m,深度30m,造成附近拆迁建筑物约80000m2,毁坏农田近400000m2,破坏了生态地质环境。

非岩溶塌陷主要分布于粤北、粤东矿山开采区和广州市区大规模工程建设区。造成对居民、道路、水力电力设施、城建设施和耕地严重破坏,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治理费用超过1000万元。

(四)地裂缝

已发现地裂缝113处,主要分布于雷州半岛,在粤北、粤东、粤中有零星分布。胀缩土地裂缝有80处,其中67处分布于雷州半岛,其余13处零星分布于茂名、南雄、博罗、惠阳等地。

(五)地面沉降

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地面沉降有18处,主要发生在湛江市,其次零星分布于广州、中山、深圳、潮州等建筑场地。主要因过量开采地下水或基坑开挖,抽水疏干,引起地面沉降。

二、地质灾害成因及防治

(一)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滑坡防治措施: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滑坡的发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减轻水对边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防止岩土体的软化及溶蚀分解,消除或减小水的冲刷和浪击作用。具体做法有:防止地表水进入滑坡区,可在滑坡边界修截水沟;在滑坡区内,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沟。在覆盖层上可用浆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铺盖,防止地表水下渗。对于岩质边坡还可用喷混凝土护面或挂钢筋网喷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应根据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地质条件加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a水平钻孔疏干;b垂直孔排水;c竖井抽水;d隧洞疏干;e支撑盲沟。(2)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通过一定的工程技术措施,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提高其抗滑力,减小滑动力。常用的措施有:a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削坡设计应尽量削减不稳定岩土体的高度,而阻滑部分岩土体不应削减。此法并不总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要在施工前作经济技术比较。b边坡人工加固;常用的方法有:修筑挡土墙、护墙等支挡不稳定岩体;钢筋混凝土抗滑桩或钢筋桩作为阻滑支撑工程;预应力锚杆或锚索,适用于加固有裂隙或软弱结构面的岩质边坡;固结灌浆或电化学加固法加强边坡岩体或土体的强度;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

(二)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的诱因: (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崩塌防护措施主要有:(1)遮挡:即遮挡斜坡上部的崩塌落石。这种措施常用于中、小型崩塌或人工边坡崩塌的防治中,通常采用修建明硐、棚硐等工程进行,在铁路工程中较为常用。(2)拦截:对于仅在雨季才有坠石、剥落和小型崩塌的地段,可在坡脚或半坡上设置拦截构筑物,如设置落石平台和落石槽以停积崩塌物质;修建挡石墙以拦坠石;利用废钢轨、钢钎及钢丝等编制钢轨或钢钎栅栏来挡截落石。这些措施也常用于铁路工程中。(3)支挡:在岩石突出或不稳定的大孤石下面,修建支柱,支档墙或用废钢轨支撑。(4)护墙、护坡:在易风化剥落的边坡地段,修建护墙,对缓坡进行水泥护坡等。一般边坡均可采用。(5)镶补沟缝:对坡体中的裂隙、缝、空洞,可用片石填补空洞,可用片石填补空洞,水泥沙浆沟缝等以防止裂隙、缝、洞的进一步发展。(6)刷坡(削坡):在危石、孤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坡体风化破碎的地段,采用刷坡来放缓边坡。(7)排水:在有水活动的地段,布置排水构筑物,以进行拦截疏导。

(三)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泥石流的诱因:(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3)滥伐乱垦。

泥石流防治措施:根据滑坡泥石流发生的规律和活动强度,全面规划,采取远近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等方式,进行综合防治。近期目标是:严禁乱砍滥伐、乱采乱挖、乱堆乱倒等不良行为;远期目标是:对从事地面和地下资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尽量减少植被破坏,减少人为水土流失。

(四)地面塌陷

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2)沿论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及防治措施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7)岩层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防护措施:(1)避让防灾;(2)工程设防;(3)拆除

(五)地裂缝

地裂缝是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成为一种地质灾害。

由于地裂缝活动对建筑物破坏的难以抵御性,地裂缝灾害防治主要以避让为主,其关键是合理避让距离的确定。根据地裂缝两侧短水准剖面监测资料分析以及其它地裂缝勘测研究成果确定的避让原则。

(1)加强了地裂区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2)采取各种行政、管理手段限制地下水的过量开采;(3)对已有裂缝进行回填、夯实等,并改善地裂区土体的性质;(4)改进地裂区建筑物的基础形式,提高建筑物的抗裂性能;(5)对地裂区已有建筑物进行加固处理;(6)设置各种监测点,密切注视地裂缝的发展动向。

(六)地面沉降

地球表面的海拔标高在一定时期内,不断降低的环境地质现象叫地面沉降,是地层形变的一种形式。地面沉降有自然的地面沉降和人为的地面沉降。自然的地面沉降一种是在地表松散或半松散的沉积层在重力的作用下,由松散到细密的成岩过程;另一种是由于地质构造运动、地震等引起的地面沉降。人为的地表沉降主要是大量抽取地下水所致。

防治措施:(1)减少地下水的使用防止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2)进行准确的地下水水位监测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依据;(3)对已发生沉降的地区采取地下水回灌的修复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