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职校教师组织生态的名师工作室辐射效应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职校教师组织生态的名师工作室辐射效应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职教名师工作室建设要依据职教教师基层组织生态特点,针对性地发挥辐射效应。职教教师基层组织生态具有来源多样、形式多样、能力多元等特征,实施管理动态化策略、工作平台固定化策略、活动平台多样化策略、项目载体导向化策略可扩大名师工作室辐射效应。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 教师基层组织生态 辐射效应

所谓教师组织生态,是指教师基层的正式组织形式(如“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年级组”等)及其运行状态。基于目前的实践,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的功能可概括为培养优秀教师、项目课程建设、对外培训服务、生产性实习管理、校企合作技术攻关、建言专业发展等。要实现这些功能,不仅要依靠工作室团队成员的努力,也要依据职教教师目前的组织生态特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挥工作室的辐射效应。

普通教育的名师工作室是在教研组、备课组的基础上建立的新型组织,它不可能脱离这两个组织的价值和功能而独立存在,否则这样的名师工作室就只能是个形式。“教研组”“备课组”及“课题组”等是普通教育基层的组织生态,较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教师基层组织更为丰富。梳理职教名师工作室的组织特征及职教教师组织生态,对优化工作室活动策略,最大化工作室的辐射效应起到指导作用。

一、职教名师工作室的组织特征

名师工作室作为“教师发展共同体”(或名“教师学习共同体”),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教师群体,职教名师工作室具有如下组织特征:

(一)“人才高地”

名师工作室是区域内或学校内某专业突出人才聚集的地方,呈现出人才高地特征。名师工作室由领衔人和一般成员组成,他们往往是一个区域或一所学校某专业的学术领头人和骨干教师,绝大多数是“双师型”教师,有着较丰富的执教经验、较深厚的专业知识、较娴熟的操作技能。

根据江苏省职教名师工作室实践来看,工作室领衔人往往具有如下特征:热爱职教事业,师德高尚,乐于奉献,善于学习;理念先进,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及研究能力或产学研开发能力,具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艺术,教学质量高,在本专业有较高知名度;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指导能力及强烈的自我完善、自我突破、自我发展的愿望;热心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有培训、指导教师的能力等。工作室领衔人往往具有省特级教师、省职教领军人才、大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大市拔尖人才、大市学科带头人、大市骨干“双师型”教师等荣誉。工作室的成员往往是发展欲望强、主动性高,在教育教学诸方面已有一定高度,并有相应的表彰、荣誉、教研成果、公开课优质课等硬件的积累。

(二)向心力强

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是通过自我申报和学校及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认定而获得资格的,自我申报是自我突破、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体现,获得这一资格,不仅是自身能力的证明,而且是取得更大发展的起点。因此,工作室成员对工作室普遍归属感较强。

在名师工作室内部,领衔人和普通成员间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平等、尊重、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关系,工作室是凝聚集体智慧,迸发思维火花,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平台。

(三)校企合作

一般而言,职教名师工作室成员除职校教师外,往往有企业人员参与,本身就是一个微型的校企合作平台。从工作室培养优秀“双师型”教师、建设项目课程、对社会技术培训、进行生产性实习指导与管理、建言专业建设等功能定位看,职教名师工作室的校企合作是其区别于普教名师工作室的显著特征。

(四)成果辐射优势

名师工作室的人才高地特征决定了其更容易出教科研成果,其成果更易被关注。职教名师工作室,特别是区域名师工作室,其成员由来自区域内多所职校的骨干教师组成,他们发展所取得的经验,及共同研究所获得的项目课程建设、产品技术攻关、对外培训项目等,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更容易向外辐射。

二、职业学校教师基层组织生态特征

和普通教育相比,职教教师基层组织更为丰富多彩,职教名师工作室不同的工作成果,只有和职教教师的基层组织生态合拍,其推广辐射才能发挥更大效应

(一)职校师资来源比较广泛

职校在职教师来源较为广泛,既有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也有非师范高校的毕业生;既有大学毕业后直接走上职教讲台的,也有在企业等单位服务一定时间后再走上职教讲台的。除在职教师外,大部分职业学校还有一支规模较大的兼职教师队伍,如高校老师、行业企业专家、职校毕业生中的技术能手等,他们在职校或开专题讲座,或担任固定课务,或从事实习指导。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以“访问工程师”“访问技师”“访问会计师”“访问经济师”“访问设计师”等名义赴企业进修,任职于生产、管理、服务一线。

(二)职校教师职业成长“多能并举”

职业学校对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提出专业操作技能、教育管理能力、课堂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课程建设能力等能力共同发展的要求。这些能力仅仅依靠日常的教育活动很难完全得到提升,并且成长较慢。为了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名师”队伍建设,各地各职校纷纷建立多种形式的“名师”培训基地,建立职教名师工作室,成立研发和推广基地,加速职教名师的培养。

(三)教师基层团队形式多样

目前,全省职业教育教师基层团队有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项目组、技能提升组(教练组)、年级组等多种形式。

教研组、备课组、课题组的架构、任务、组织基本与普教类似,项目组则是临时性教师组织,围绕某个工作任务(如课程建设任务、技术攻关任务等),将来自校外行业专家、多个教研组的教师组织起来,发挥集体智慧,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推进工作任务的实施。完成项目任务后,项目组一般也解散。

技能提升组也称教练组,是学生技能大赛前集训指导老师群体,承担学生技能提升、参赛心理辅导、参赛后勤保障等工作。

职业学校教师基层团队多组共存,各有各的使命,在日常工作中,在不同领域发挥着各自作用。

(四)职业教育名师培养力度加强

近年来,各地各职业学校认识到优质师资对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性,先后出台一系列规定,使职教名师培养力度得到增强。如通过建立规范的选优机制,推行新任教师公开招考制度,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优质资源;通过建立倾斜的录用机制,积极引进或挑选非师范类优秀大学生,尤其是特殊、紧缺专业的学生,在取得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后到中等职业学校任教;通过建立开放的聘用机制,面向社会,聘请企事业单位高学历人才、高级技师、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任教,实行专兼结合,动态管理。

三、增强职教名师工作室辐射影响的策略

(一)工作室管理动态化策略

为使名师工作室引起更多教师的关注,发挥更大的影响,工作室的管理应实行动态管理策略。

一是名师工作室的组建和撤销实施动态管理。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关于名师工作室的管理制度中,应明确名师工作室的成立与撤销的条件,这些条件对自我发展要求高的教师及团队形成导向激励作用。

关于名师工作室的组建,职业学校可实行“项目组”(或教研组、课题组、技能提升组等教师基层团队)— “工作室”—“名师工作室”的进阶动态管理模式。对团队意识强、工作出色的教师基层团队,符合一定条件可升格为以团队负责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对组织管理规范、团队工作高效、产出优秀教科研成果的工作室,其负责人如已满足“名师”条件,将该工作室升格为“名师工作室”。在该进阶动态管理中,进阶条件的制订应该科学合理、人性化,应基于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多元化特征,从工作室的教学、科研、校企合作等功能目标出发,要求团队教科研成果体现出职教个性特征,体现出区域性、校本化特征,体现出专业特征,可从团队的教学科研水平、技能辅导水平、校企合作技术攻关水平、专业建设水平等多维度给出“准入门槛”,引导教师基层团队的个性化发展。

关于名师工作室的撤销,职业学校可仿照上述进阶管理模式,实施“退格动态管理”。“名师工作室”在运行过程中,不能如期完成相应工作目标,管理松散,考核不达标,根据相关规定,降格为“工作室”;同理,“工作室”若考核不达标,则降格为原始基层组织。

二是对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实施动态管理。学校明确规定工作室的领衔人和普通成员的条件,采取自我申报和学校认定的方式确定工作室领衔人及成员资格。对工作室成员,按一定的时间节点进行考核,考核不达标者应劝退。工作室成员的“进入”和“退出”是动态的,而不是一定周期的全进或全退。

工作室成员的准入条件也应突显职教个性,突出校本化、专业化特征,学校可从课堂教学能力、课程建设能力、教育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产品研发能力、技能操作及辅导能力等不同角度给出相应“门槛”,引导教师按自身特长与兴趣有目的地自我发展。

(二)工作平台固定化策略

职教名师工作室的工作平台可分为现实和虚拟两类。

工作室应有固定的工作场所(即挂牌地点),可以是在学校内,也可以是邻近的企业内,还可以是公共实训基地内。该场所应拥有本专业相应的实训条件,能有效开展学生技能训练及生产性实习。工作室还应拥有技术研发条件,通过和企业的合作建设,工作室的部分设备应有一定的超前性,满足技术研发的要求。工作室还应拥有学生创新活动的条件,为学生创新实验提供支撑。

工作室应建立网络工作平台。在该平台上,既挂有工作室发展目标、个人成长目标、各阶段任务、工作策略指导、各类资源等文档,又能提供即时讨论功能,满足成员间的交流需求。

工作平台固定化策略,既能激发工作室成员的自豪感、归属感,提高工作室的工作效率,又能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观、交流、学习的场所,扩大了工作室的辐射影响。

(三)活动平台多样化策略

举办各类主题的公开性活动,是扩大名师工作室辐射影响的有效途径。名师工作室应针对职教教师基层组织生态,有的放矢地举办各类活动,放大活动的辐射效应。

如对各教研组和备课组,可举办优课展示活动,可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工作室领衔人执教示范课,各成员执教汇报课,课后举办公开的评课活动等。

又如对各课程建设项目团队,工作室可执教研究课,供全校研究讨论;也可举办主题沙龙,分享赴企业调研经验,分享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经验;也可举办主题培训,就项目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路径、要点等进行辅导。

再如对初涉课题研究的教师,可举办课题研究培训讲座,就申报书的撰写、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的撰写进行辅导;也可开放课题开题论证、结题论证等会场,为教师提供学习感受的机会。

其他如对技能大赛辅导、校企合作攻关项目、生产性实习指导等,则可采用主题研讨、会、提供现场等诸多方式对外开放,扩大名师工作室的影响。

名师工作室除建立网络工作平台外,还应建立网络共享平台。学校网站上建立职教名师工作室频道,每个名师工作室都有自己的主页,工作室每个成员也有自己的网页。名师工作室主页的栏目除“工作室简介、成员简介、计划总结、工作动态、课程建设、校企合作、课题研究”等内容外,应设“专业论坛”模块,供大家讨论交流。

(四)项目载体导向性策略

在一些职业学校里,出现了应景式名师工作室,即为应付星级学校、示范专业、省级实训基地等验收,突击成立的名师工作室。这些名师工作室,有的有挂牌办公场所,有领衔人和成员列表,具有了名师工作室的“壳”;有的还制定了管理制度,也有工作室计划总结,甚至也写进验收汇报材料,但这些工作室很少有实质性活动,也拿不出具体成果,处于“空转”状态,汇报时也是“空谈”。

对应工作室发展目标,承担并运作具体的项目任务,是职教名师工作室破除“空壳”“空转”“空谈”现象的良好策略。以项目任务为载体,驱动工作室工作的开展,一方面,“项目的求解过程就是成员自我研究、发展、提升、完善的过程,也是成员获得未来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奠基过程”,完成一个项目,既实现工作室成员的共同发展,又推动了工作室自身建设;另一方面,项目载体还能发挥导向性作用,为其他教师及教师团体提供示范,发挥标杆效应。

工作室的研究项目可以是教科研课题,也可以是项目课程建设,还可以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培训项目、校企合作的技术攻关、实训基地建设、具体的生产性实习任务等。在项目实施、考核验收、成果推介等阶段,工作室可以采用适当的活动形式对外展示,以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严邝明.略谈职教名师工作室的功能定位[J].江苏教育(职教版),2011(10)

[2]徐新民,缪爱明.名师工作室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6)

[3]马张留.对促进名师工作室高效运作策略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专题版),2010(10)

*本文为江苏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重点自筹课题“职教名师工作室功能定位及运行机制研究”(课题编号CB/2011/02/40)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