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注意挖掘典型意义,注意打造精美细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人或一群人,一组镜头,一幕场景,一番经历,一段历史,一种思想……世间万象,人生百态,总有些人或事或物触动过我们的心灵,给我们带来深刻的感受:观赏优美的景色,是感受生活;聆听悦耳的音乐,是感受生活;享受浓浓的亲情,是感受生活;拥有纯洁的友情,是感受生活;追求远大的目标,是感受生活;体验奋斗的苦乐,是感受生活;遭遇痛苦的挫折,是感受生活……
请以“感受生活”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导写分析】
这道作文题十分贴近学生实际,选材范围也十分广阔。材料中的提示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要写出人生百态中的人事物给人带来的感受,我们只要依据提示语“一个人或一群人,一组镜头,一幕场景,一番经历,一段历史,一种思想……”中的某一个方面来写,都可以写出对生活的感受。
可以写“一组镜头”带给自己的震撼或打击,可以写“一个人或一群人”带给自己的鼓励或感动,可以写“一段历史”带给自己的思考或启迪,……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提示,无论是生活中的美好,还是苦难,都可以作为感受的对象和作文的内容。尽管如此,但是每个人因生活圈子有大有小,阅历也各有不同,作文能力也各有差异,各人在确立写作内容和材料时,也要注意扬长避短。写作别要注意突显“感受”二字,就是说,要有自己对生活的独到的认识和理解,和自己特有的真实的思想――即抒写真情实感。
思路打开之后,我们会发现有无数个选题,有无数的材料可以写。这么多信息是不是都选呢?只能取其一条。我们应该思考“世间万象,人生百态”,哪一个最能打动你、让你最有话可说而最不落俗套的“感受”,你就选哪一个。
另外,这道作文题明确要求写记叙文。我们知道,判断一篇记叙文写的如何,就要看它是否塑造了一个(或一群)完整的人物或叙述了一个完整的事情。而要写好记叙文,又必须把具体的人或事镶嵌到作文的题目中,即将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用故事表达出一种思想。这是写好记叙文的最基本要求。记叙文,记人或叙事是基础,但所写的人或事又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作者总得通过文中的人或事传达某种情感或思考,给人以启迪或教育。一篇优秀的记叙文不能没有动人的细节,在日常生活中最难忘的往往是一些触动人心扉的生活小节而非那些惊天动地的壮举,因此在作文中有意识地打造一两处精美的细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一定要遵循“一个基本(将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用故事表达出一种思想),两个注意(注意挖掘典型意义,注意打造精美细节),三个多一点(开头多一点点题的技巧,中间多一点情节的突变,结尾多一点心思深化主旨)的记叙文写作制胜之道,写好这篇考场作文。
【三类文章】
一群逃难的人
朱静
①火车还在向前跑着,咯哒,咯哒的声音使我本来就烦乱的心更加纠结。
②拥挤的火车内,环境嘈杂,吸烟的很多,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居然连蹲着的地方都没有。已经站了3个多小时的我疲惫不堪。我这时多么向往车厢外那清新的空气啊。
③“还有多长时间能到?”我不厌其烦的问到,而答案总是那么的令人失望。
④这时,火车又到了一站,随着刺耳的刹车声,上来了一群人,使本来就狭小的空间变的更加拥挤,我被挤到了门边。(入题太慢,用了四个段落,主要人物还未出场,未能做到开头多一点点题的技巧,缺少亮人眼眸的效果)
⑤他们均来自一个偏远的山村,一场前所未有的瘟疫袭击了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争先恐后地,他们踏上了这被视为“生”的末班车,随着滚滚前进的车轮去寻找一个落脚点……
⑥“哇――”一婴儿尖锐的哭声划破了夜的宁静。过道的角落里,一妇女机械地拍打着手中的婴儿,旁边的乘客不耐烦地将身体艰难地转了个方向。婴儿的哭声却没有停止,妇女觉得有点不对劲,将手背轻轻触摸婴儿的额头,变得不安起来。“车上有医生吗?我的孩子发烧了,谁来看看呀?”妇女乞求着。车上的人们依旧无动于衷。
⑦是啊,又有谁敢与死神较量呢?他们才刚刚逃出地狱啊!
⑧婴儿的哭声持续着,如一股又一股的热浪撞击着人们坚如磐石的心。惊恐笼罩着这列车厢,悬挂起全车厢人的心包括我。周围的乘客们纷纷往隔壁车厢挪动,一时间,爆满的车厢显得空荡荡。(写婴儿的哭声,妇女的乞求,应该是为了衬托“逃难的人”的举动,可是文章中缺少这方面的照应,使得这群“逃难的人”的形象十分模糊)
⑨这时,从车窗吹进来的风轻轻掠过她的脸颊,拂过婴儿的脸,原本闷热的车厢,窒息的空气,霎那间变得凉爽清新,婴儿不知何时停止了哭声,此时正安详地睡着。妇女再次用手背触摸婴儿的额头,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孩子退烧了……
⑩漫长的一夜,却仿佛过了一个世纪,黎明的第一道曙光透过车窗照进来,驱散妇女脸上的阴霾。经过小小的波动,车厢早已恢复了宁静。乘客们又回到原位。(乘客,即逃难的人,着墨太少,文章采用“先抑后扬”,可是看不出来,表现了这群“逃难的人”的什么,即不知道这篇文章揭示的中心是什么)
⑾终于要到家了,看到前方熟悉的景色,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忘了刚才那惊恐的一幕,嘴角不由自主的浮出一丝笑意。
⑿火车继续“轰隆轰隆”地往前方奔驰……
【硬伤讲解】
考场作文最容易引起争议也最容易误判的是记叙文,为什么?因为记叙文和议论文相比,扣题不太明显,更因为不少记叙文主旨含蓄,快速阅读不易把握。记叙文是作者对生活的记录和感受,就应该明确地表达一种思想,这种思想就是文章的主旨,它是故事的灵魂,主宰着故事的剪裁和行文的倾向。而所写的人或事又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即通过文中的人或事传达某种情感或思考,给人以启迪或教育,这就是人事的典型意义。本文通过“我”的所见,演绎了“一群逃难的人”的故事,但我们读后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更难说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揭示出鲜明的主旨,没有挖掘出人与事中的典型意义,这是本文之所以被判为三类卷的最大硬伤所在。
【二类升格文】
一群逃难的人
朱静
①火车轰隆轰隆的向前跑着,随着刺耳的刹车声,又停靠到了一个站上。上来了一群人,原本安静的车厢顿时变得喧闹拥挤起来,我被挤到了门边。
②上车的一群人均来自一个偏远的山村,一场前所未有的瘟疫袭击了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争先恐后地,他们踏上了这被视为“生”的末班车,随着滚滚前进的车轮去寻找一个落脚点……
③“哇――”一婴儿尖锐的哭声划破了夜的宁静。过道的角落里,一妇女机械地拍打着手中的婴儿,又觉得有点不对劲,将手背轻轻触摸婴儿的额头,变得不安起来。“车上有医生吗?我的孩子发烧了,谁来看看呀?”妇女乞求着。妇女的话引起车上一阵骚动,旁边的乘客在拥挤的车厢里艰难地挪动着,远离着妇女和婴儿。
④妇女意识到了什么,提高音量:“你们放心,上车前我们已经严格地检查过了,不是传染病,求求你们了,我的孩子好象很难受,谁来看看呀!”车上的人依旧默默无声地向车门方向挪动。
⑤是啊,又有谁敢与死神较量呢?他们才刚刚逃出地狱啊!
⑥ 婴儿的哭声持续着,如一股又一股的热浪撞击着人们坚如磐石的心。惊恐笼罩着这列车厢,悬挂起全车厢人的心。周围的乘客们纷纷往隔壁车厢挪动,一时间,爆满的车厢显得空荡荡。
⑦徨!无助!绝望!妇女轻轻拍打着手中的婴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全部生命,凝视着,这时,从车窗吹进来的风轻轻掠过她的脸颊,拂过婴儿的脸,原本闷热的车厢,窒息的空气,霎那间变得凉爽清新,婴儿不知何时停止了哭声,此时正安详地睡着。妇女再次用手背触摸婴儿的额头,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孩子退烧了。
⑧漫长的一夜,却仿佛过了一个世纪,黎明的第一道曙光透过车窗照进来,驱散妇女脸上的阴霾。经过小小的波动,车厢早已恢复了宁静。乘客们又回到原位,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原来这些逃难的人们,看到婴儿涨红着脸,冒出汗珠,知道是车厢人太挤,闷热造成了空气稀薄,于是,他们悄悄地挪动着位置,腾出空间,给婴儿以舒适的环境……
⑨他们昨晚的表现――特有的淳朴和举动,诠释了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可贵品质。同样,在灾难面前,他们也一样会感受到世间的温情!
⑩火车继续“轰隆轰隆”地往前方奔驰,黎明的曙光,照在婴儿的脸上,照在妇女的脸上,更照在这群逃难的乘客身上……
【升格指导】
作者紧扣标题,将“一群逃难的人”演绎成一个故事,以“我”的所见,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交生在火车车厢里的一幕:一群从偏远的乡村为摆脱瘟疫的袭击,登上列车逃难的人们,面对婴儿的高烧,他们以特有的淳朴和举动,诠释了自己可贵的品质。作者用一段议论文字发表看法,揭示主旨,这样做虽然能使文章的主旨更加鲜明,让阅卷老师一眼就看个明白,然而弊端也很明显:既有贴标签的嫌疑,也缺乏应有的含蓄性。那些只有故事框架,只是概括直白的空洞议论而缺乏具体生动的描写的记叙文决不是好的记叙文。(因这方面的缺憾,只能被判为二类卷)
如果用细节来点题升华主旨,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揭示主旨的艺术化的细节,可以是一个物件,可以是一段对话,可以是一段内心独白,当然还可以是别的形式。总之,这样的细节本身就是前面记叙的内容整体中的一个部分,有思想,有含蓄美,容易获得好评。
【锦绣文章】(一类文)
一群逃难的人
朱静
①火车轰隆轰隆的向前跑着,随着刺耳的刹车声,又停靠到了一个站上。上来了一群人,原本安静的车厢顿时变得喧闹拥挤起来,我被挤到了门边。
②上车的一群人均来自一个偏远的山村,一场前所未有的瘟疫袭击了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争先恐后地,他们踏上了这被视为“生”的末班车,随着滚滚前进的车轮去寻找一个落脚点…… (①②段为文章的开头,作者通过“我”的所见,快速入题点题并交代“一群逃难的人”的背景,造成悬念,具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③“哇――”一婴儿尖锐的哭声划破了夜的宁静。过道的角落里,一妇女机械地拍打着手中的婴儿。妇女觉得有点不对劲,将手背轻轻触摸婴儿的额头,变得不安起来。“车上有医生吗?我的孩子发烧了,谁来看看呀?”妇女乞求着。妇女的话引起车上一阵骚动,旁边的乘客在拥挤的车厢里艰难地挪动着,远离着妇女和婴儿。(“挪动”这个细节很传神,把逃难的人在拥挤的车厢里如何为妇女和婴儿腾出空间做出的努力刻画了出来。)
④妇女意识到了什么,提高音量:“你们放心,上车前我们已经严格地检查过了,不是传染病,求求你们了,我的孩子好象很难受,谁来看看呀!”车上的人依旧默默无声地向车门方向挪动。(继续“挪动”,此时无声胜有声!)
⑤是啊,又有谁敢与死神较量呢?他们才刚刚逃出地狱啊!我心里想着。
⑥婴儿的哭声持续着,如一股又一股的热浪烧烤着车厢的乘客。揪心笼罩着这列车厢,悬挂起全车厢人的心,包括我。周围的乘客们纷纷往隔壁车厢挪动,一时间,爆满的车厢显得空荡荡。(再次“挪动”,把“逃难的人”的个性特征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出来。)
⑦这时,从车窗外吹进来的风轻轻掠过她的脸颊,拂过婴儿的脸,原本闷热的车厢,窒息的空气,霎那间变得凉爽清新,婴儿不知何时停止了哭声,此时正安详地睡着。妇女再次用手背触摸婴儿的额头,抑制不住心头的喜悦――孩子退烧了……
⑧漫长的一夜,却仿佛过了一个世纪,黎明的第一道曙光透过车窗照进来,驱散妇女脸上的阴霾。经过小小的波动,车厢早已恢复了宁静。
⑨乘客们又回到原位,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原来这些逃难的人们,看到婴儿涨红着脸,冒出汗珠,知道是车厢人太挤,闷热造成了空气稀薄,于是,他们悄悄地打开了窗户,悄悄地挪动着位置,腾出空间,给婴儿以舒适的环境……(③④⑤⑥⑦⑧⑧⑨为文章的主体部分。④段情节突变,宕开一笔,写婴儿发烧,妇女乞求,继而写逃难人的默不作声,悬念顿生,接着通过对“逃难的人”特有的举动――“挪动”这一细节的描写,很好地彰显了这群“逃难的人”的特有品质)
⑩我回味着刚才那难忘的一幕,看着眼前这群逃难的人,对生活有了更深层的感受:最难忘的往往是一些触动人心扉的生活小节而非那些惊天动地的壮举啊――他们憨厚淳朴的举动折射出的却是真诚与善良,他们诠释了在灾难面前表现出的可贵品质。
⑾火车继续“轰隆轰隆”地往前方奔驰,黎明的曙光,照在婴儿的脸上,照在妇女的脸上,更照在这群逃难的乘客身上……(⑩⑾段为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通过“我”的心理刻画这一细节来点题升华主旨,传神地再现了真实的生活感受,负载着浓烈的情感,深刻有力地揭示了主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