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聆听、表现、创造”审美活动教学模式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聆听、表现、创造”审美活动教学模式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问题的提出

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是《音乐课程标准》的首要基本理念。与传统的音乐教学体系相比,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淡化了教学活动中知识传授过程,强调在音乐审美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而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是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过程之中。但是,在当前音乐教学的改革热潮中,与这一理念相悖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即使采用了新的形式和新的方法,由于受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实施音乐审美教学的过程中是“放而牵之,动而圈之”,不知不觉地显现出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为目标,过分强调知识系统,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教师认为,构建“音乐课程标准”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最好的途径。因为新型教学模式既能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又能显现教师组织教学的技能和方法,是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桥梁。经研究,课题组选定以音乐审美活动为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以期对音乐教学的课程改革有所帮助。

二、研究方法

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之以案例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研究中要特别注意所收集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对收集的有关信息和数据,要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提炼、形成实验结果,以验证假设,对实验结果可以猜测,不能臆想。

采用“实例” “模式” “实例”的方式建模。应用这个公式,一节课或一个单元就可构建一个教学模式。

三、建模过程

首先明确建模目的:以音乐审美理念为指导,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构建学生在审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同时要体现教师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将知识和技能传授渗透在审美活动的过程之中。

其次找出一个典型的案例,通过行动研究法进行建模。本实验以音乐新课程七年级第六单元《春之声》为教学建模的内容,以初一六个班级的学生为实验对象。通过对《音乐课程标准》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等有关建模理论的学习,打破常规教学的结构,构建新的教学过程。

依据建模目标,通过对实验课案例理论上的分析和多次反复实验,概括出“聆听、表现、创造”审美活动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为:

对这一模式的简要表述:

激励引导是教师通过各种途径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的兴趣,做好积极学习新课的心理准备的教学环节。此环节是实现“主动感受”的必要条件。通常采取“激励”教学方式,主要运用设疑激励、表演激励、对比激励、情景激励等教学方法。

主动感受是学生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体,通过聆听、选择表达美感方式(写作、图谱记录等、)挖掘审美因素、明白审美道理,形成美感的教学环节。主动感受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常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引趣、设疑、辨析、使学生愉悦、释疑、探究发现美,从音乐审美的实践活动中消除学生学习的疑惑和情感障碍,并常用聆听、复听、分组讨论、相互交流、点悟讲解相结合的方法。

个性表现是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真实感受的教学环节。主要是针对两个问题,一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在聆听音乐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图谱、文字等)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二是通过自己喜欢的形式(如:说、唱、表演、分工合作表演等)将真实感受表现出来。

合作审美是通过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共同发现美的教学环节。让每位学生都能发挥比单独学习时更大的作用,个体在合作的环境中比在单独学习环境中能够产生的更强烈的学习动机。常用分组交换心得、对比学习、合唱、齐唱、齐声诵读歌词等方法。

创造展示是学生运用人声、乐器声或其他音源材料表现自创的音乐情景,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创作短曲并展示创作作品的过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想像力,展示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常用图谱创作、创作表演、合作表演、作曲、作词等方法。

发展评价是以建立学生的自信为基础,以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为目的,采用激励、反馈、调整的方法,进行多方面发掘潜能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兴趣、潜能和发展趋势。评价方式在课堂上常用老师点评、学生自评、互评、观察、作品展示等;课后常采用面谈、问卷调查和综合态度测评等方法。

渗透音乐知识是把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过程之中。它不是一个教学环节,而是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的过程中。

要说明的是,作为“聆听、表现、创造”教学模式有它一定的实用范围,它主要解决审美活动教学中,学生的“聆听、表现、创造”活动与主体精神、兴趣培养、个性发展、传授知识等的关系问题。音乐教学中的其他问题,如欣赏、舞蹈等,仍需要其他教学模式来解决。即使是相同的问题不同的教学对象,这种模式也要根据具体条件做适当调整,以适应不同教学要求。

四、“聆听、表现、创造”教学模式实验的初步效果

“聆听、表现、创造”审美活动教学模式作为素质教育型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使音乐课的审美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我曾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渴望春天》和《春晓》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渴望春天》有较大的兴趣,对《春晓》的教学兴趣一般,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其中有16位学生不喜欢,17位学生很不喜欢。但从教学参考资料中查阅得知,教材实验班级的学生对这首歌曲很感兴趣,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异呢?对收集资料的研究认为:资料是真实的,测量的数据是可靠的,问题出在教学设计的理念上,是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还是老师教学限制学生的思维?为此研究了案例的导语。

案例一导语:现在是什么季节?学生回答是春天。能否用词语或诗句描绘一下春天,学生积极回答问题……,从大家描述的词语和诗句中,可以说春天是一个万紫千红的季节,歌曲又是怎样表达春天的呢?欣赏《渴望春天》……

案例二导语:请欣赏一幅画,画表现什么意境?学生很快能回答出画上的内容。能否用一首合适的诗来描述画面上的意境,学生几乎异口同声说出《春晓》。诗与音乐结合有怎样的感受呢?请欣赏无伴奏合唱《春晓》……

这两个导语实际上已将《渴望春天》和《春晓》限制在一个万紫千红的季节和春晓的画中,而学生对春天的理解并非这样,他们是由自己亲身经历春天过程的表象,与当前的音乐想像产生共鸣来认识和理解音乐作品,导语将他们限制后,使学生审美亲身经历某种过程的表象与音乐产生不协调,挫伤了他们审美的积极性,有这样多的学生不喜欢《春晓》就不足为怪了。

在另外三个班,我们将“诗画引导”改为“激励引导”的教学方法,完全让学生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聆听音乐,作为审美活动的主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案例三、四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请大家帮一个忙。”学生一下兴趣就来了,他们一般很乐意帮助老师。“老师因是成年人的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这里有两首歌,请发挥你们的想像,听一听它们表现的是什么?”播放《渴望春天》、《春晓》……

下面是学生对《渴望春天》感受的两个典型资料。

・感觉很神往,感到生命的活跃。脑子里闪现出很多画面,想到童年玩耍的情景,蓝天、白云、绿油油的草原……;

・好像一种诞生的音乐,各种奇怪的声音都出现,好像那世界开始是消失的,然后那种声音好像有着重生的感觉,这种声音有点像古老的音乐。

从学生所写的音乐感受中不难发现,学生对音乐的想像很开阔,不是一个统一的模式,在阅读他们的感受时,看到了一个个惊喜。今后我们教改的任务不是当救世主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是放开他们的手脚,给他们发展的机会,尽可能地使学生展现这种审美能力。在审美活动中展现学生的才能才是最好的教育。

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对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进行了统计:

一年来的教改实验证明,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才能有效地提高。同时也要认识到,这一教学模式研究还有待于深化,其结构和方法体系也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我们愿与各地的同仁一道,为学生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