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西部岩溶山区“小震大灾”现象的原因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西部岩溶山区“小震大灾”现象的原因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我国西部贵州、云南、广西和四川等岩溶(卡斯特)分布区,6级以下的中小地震,往往造成比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俗称“小震大灾”现象。地震灾害主要由次生地质灾害和房屋建筑抗震能力不够造成。在中小地震作用下容易形成地震此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地貌、岩石类型、岩层结构特殊。居民主要集中在易受次生地质灾害破坏区也是一重要因素。

关键词:地震 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岩溶山区 小震大灾

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133-02

地震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地震震级大小,一般将地震分为弱震、有感地震、中强地震和强震。弱震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有感地震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中强地震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强震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地震又称为巨大地震)。根据地震震级大小还有一种分类方法是将地震分为小震、有感地震和破坏性地震,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本文提出的“小震大灾”,一般指6级以下地震造成比较大的灾害的一种现象。因此,这里的“小震”和“大灾”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为了对比和便于理解。

“小震大灾”现象国外并不鲜见。1960年2月29日,摩洛哥旅游胜地阿加蒂尔市发生5.9级地震,4.8万人,城市的1/4的人在地震中丧生,城市顷刻成为一片废墟,全市80%以上的建筑瞬间损毁,数万只老鼠在大街上乱窜,四处起火,震后巨大海啸冲上陆地300 m,岸边的一切被冲得一干二净。1999年1月25日晚,哥伦比亚发生5.7级地震,死亡1185人,下落不明700人以上,伤者4750多人,约25万人无家可归,建筑物约60%被破坏。1999年9月7日中午,希腊雅典发生5.9级地震,雅典至少有5.3万栋建筑物被损坏,死亡143人,伤1600人,约5万人失掉家园,估计直接经济损失6.55亿美元。1999年7月22日,孟加拉南部发生4.2级地震,伤亡206人。

我国近几年也出现过多次“小震大灾”现象。在西部的岩溶(喀斯特)山区更加明显。我国西部岩溶山区,主要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和四川省。主要特点是地表以碳酸盐岩(灰岩和白云岩)为主,地形切割强裂,山坡陡峻,沟壑陡峭,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少,岩石,石漠化现象严重,土地贫瘠,交通不发达,经济不发达。在这样的区域,更容易形成“小震大灾”现象,近几年就发生过多次。2010年1月17日,在贵州省贞丰、关岭和镇宁3县交界处发生Ms3.4级地震,地震诱发岩崩,导致6人死亡9人受伤[1]。2009年9月9日,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猫洞乡可处村附近发生Ms1.3级地震,震中有震感,当地居民同时听见地下发出沉闷响声,地震造成可处村南侧陡峭的老鹰坡发生岩崩(滚石),这之后老鹰坡经常有岩石向山下滚落,岩崩对可处村300多户1000多名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2012年9月7日,在云南省彝良县和贵州省威宁县交界发生5.7级地震,57 min后又发生了一次5.6级地震。地震造成81人死亡,150多人受伤,70多万人受灾,需紧急转移安置人口20多万人,损毁房屋约45万间,直接经济损失40多亿。本文综合分析我国西部岩溶山区容易出现“小震大灾”现象的原因

1 原因分析

地震灾害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可以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考虑。自然因素主要包括:震级、震中距离、震源深度、地震发生时间、地震类型和地理、地质、场地环境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居民住宅、工业建筑、各类公共设施、生命线工程等建筑物,城市、农村、社会文明程度,人们的知识水平、抗灾意识、应变能力、科学管理水平,震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等。

1.1 自然因素

在我国西部的岩溶山区,地貌、岩石类型、岩层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形成滑坡、岩崩、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在中等强度以下地震作用下,地震次生灾害是造成这些地区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主要原因。

这些地区90%以上为山地、高原、丘陵等,这种类型的地貌,在地震作用下容易形成滑坡、岩崩、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岩溶分布区主要岩石由灰岩和白云岩组成,这类岩石物理性质比较脆、硬度相对较大,在外力作用下容易断裂破碎,这些裂隙发育的破碎的岩石在地震作用下,很容易形成岩崩等地震次生地质灾害。

岩层结构也是导致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在岩溶分布区,以相对较硬的灰岩和白云岩为主,但也有页岩、泥岩和煤层等相对较软的岩石。垂向上这两类岩层往往相间分布,构成软硬相间的岩层结构。由于差异风化,软岩层往往形成凹入的负地貌,硬岩层形成陡崖或悬崖等,在地震作用下,裂隙发育或者比较破碎的较硬的岩层在重力作用下,就会发生岩崩等次生地质灾害。这些岩溶分布区,大气降水较丰富,这种软硬相间的岩层结构,在雨水的浸泡下相对较软的岩层就会变得松软,在地震作用诱发下,软岩层很容易沿软硬岩层接触面或断裂面下滑,形成滑坡或泥石流。

这些地区发生的地震大多震源比较浅,以震源深度10 km左右的地震为主。相同级别的地震,震源越浅破坏性越大。

1.2 人为因素

在岩溶山区,容易形成“小震大灾”的主要人为因素是建筑物的抗震程度、人口分布等。

我国西部岩溶山区,大多是贫穷落后地区。这些地区的房屋,基本上达不到抗震要求,土坯房占很大比例。因此,在地震作用下,很容易损毁。

地震的震动和地震诱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如果发生在没有人员居住或没有建设工程的地区,造成的损失很少或没有。地震发生在居民越多、建设工程越多的地区,造成的灾害就可能越大。岩溶山区,平均人口密度不大,但分布很不均匀。居民大多集中在易受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影响的区域。一般居民沿河流两岸分布,这些河流由灰岩和白云岩组成的河谷两侧往往很陡峭、组成岩石多有破碎。沿河流两侧,很多房屋建筑在陡崖或悬崖下面。2012年9月7日云贵交界5.7级地震重灾区洛泽河就是这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往往在陡崖下面有相对较平的地方,那里的易分化的软岩层形成一些耕地,较平的地区可以修建房屋,村民也就集中在这些地方生活。在很小的地震作用下,陡峭的悬崖就可能发生岩崩、滑坡等地质灾害,危及居民生活和生命,形成“小震大灾”。贵州省普定县猫洞乡可处村的地震此生地质灾害就是这种情况。

2 结论

我国西部岩溶山区容易出现“小震大灾”现象。主要原因是:(1)即使在中等强度以下地震作用下,这些地区都可能形成岩崩、滑坡、泥石流等地震次生地质灾害。(2)在岩溶山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是形成“小震大灾”的主要因素。(3)容易形成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是:山地、高原、丘陵地貌;软硬相间岩层的岩层结构;相对坚硬的裂隙发育的容易破碎的灰岩和白云岩的岩石组成;居民多集中分布在易受次生地质灾害影响的区域。(4)我国西部岩溶山区,房屋建筑很多达不到抗震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尚彦,梁操,文微亚,等.贵州贞丰一关岭一镇宁交界3.4级地震诱发岩崩分析[J].贵州地质,2010,27(3):223-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