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教学情境是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能力的重要平台,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而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有利于解决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学生难以直接感知的事物和现象,在短时间内直接有声有色地呈现出来,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

关键词:数学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如何利信息技术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成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下面就根据近几年的数学教学浅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趣味数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开启乐学的大门。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是主动质疑的第一步,而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数学趣味情境的最有效工具,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与主题相关、尽可能真实有趣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1.童话趣味故事,暗藏大大智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象动听的童话故事不仅能提供丰富的数学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含有一定问题情境的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等量代换》教学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猪、狗、兔玩跷跷板的童话故事情境:

引导学生观察:从图片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从生活经验出发谈到自己的想法:猪比狗重、狗比兔重。老师提出:“把两幅图结合起来一起思考,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就会得出:小猪的体重>小兔的体重。然后师生共同归纳:可以借助中间量找到猪和兔质量之间的关系。

接着出现猪、狗、兔玩跷跷板的故事情境:一只猪的质量等于两只小狗的质量,一只狗的质量等于三只小兔的质量。

然后再出示:

老师提问:要求一只猪的质量等于几只兔的质量,该借助谁的质量来研究呢?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非常浓厚,小手举得高高的,有的学生甚至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借助中间量——小狗的质量来进行研究。

通过这样的故事情境引入,将数学问题融于故事中,通过生动的画面和有趣情节把原本枯燥难理解的等量代换的思维变得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导下,不知不觉地开始探索等量代换。

由此可见老师把数学信息蕴涵于故事情境中,以故事情境为载体,给学生创设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从故事中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学生自然兴趣浓厚。以“趣”引“思”,使学生处于兴奋积极的思维状态。

2.真实现场情境,再现生活体验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数学教学找准教学内容与生活的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培养数学素养。

例如,二年级的《平移与旋转》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教师创设了游览游乐园的情境。首先谈话导入:国庆节,不少同学去了游乐园,玩了许多游艺项目,这节课我们一起再到游乐园看一看。你们认真观察这些游艺项目是怎样运动的,给它们分一分类?接着教师运用多媒体视频播放游乐园的场景:大型观览车、旋转木马、滑梯等等。学生认真观察好像回到了游乐园,边看边用手势演示:直线和圆周运动(或者圆弧运动方式)。

在学生具有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像滑梯、小火车这样的物体都沿着直线运动,这种现象叫平移。 像旋转木马、观览车…….这些绕着一点做圆周运动,叫旋转。然后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或旋转,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纷纷举例:拧螺丝,推拉塑钢门窗,拧水龙头,汽车车轮和方向盘等等。教师适时利用多媒体的屏幕出示动感的运动物体,加深学生对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理解。

真实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应用能力。这堂课通过多媒体技术的也能用,给学生提供了平移与旋转这两种运动方式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头脑中留下了这两种运动方式的表象,为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打下了基础,使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做到生活情境为数学教学服务。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数学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探究能力发展。

创设质疑探究情境,就是在教师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小学数学教学应设立“数学探究”、 “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因此,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创设适合教学内容的情境,使学生长时间保持高昂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内驱力,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首先用课件展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课件展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的推导过程情境,学生通过对前面的直线型平面图形的面积的推导感受到可以把未学过的知识转化成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从而第1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减一减、拼一拼等方法主动探究圆的面积。随后通过课件演示把圆进行8等分、16等分、32等分……,感受到如果无限制的分下去就会拼组成近似的长方形。学生有序地观察演变过程,这帮助了学生既体验到极限思想在数学中的运用,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同时也第2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圆到近似长方形的转化过程中,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半径和周长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比一比、议一议等学习方式发现: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那么长方形的面积就等于圆的面积。最后再次通过课件展示把圆拼成的近似的三角形、梯形等图形,整个过程演示与讲解、观察与操作融为一体,从不同的角度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知识只有经过学生自主探究、验证、总结,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灵活地、创造性运用于实际,体现数学的价值。因此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学习数学所必须知识推理情境,更好地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