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养老改革的阻力在哪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人说:以目前的货币贬值速度,二十年后退休的老人没有千万资产难以体面地养老。但比缺钱更不体面的是,通过制度性的身份歧视,剥夺被剥夺者以滋养数量庞大的既得利益阶层。
养老改革遭遇极大阻碍,那些将与企业接轨的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一千个不愿意。笔者有两名亲戚,由于所处的企事业单位不同,养老金水准相差一倍左右,企业每月2500元人民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每月6000元人民币,两者的待遇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们的社会价值却没有太大区别。
中国市场化改革船到江心,在市场与计划经济之间走钢丝的结果是,实行市场化的企业与劳动者成为被歧视对象。对企业的身份歧视体现在行业准人、税收优惠等方面,对劳动者身份歧视则体现在薪酬、社会保障、养老等方面。长期的身份歧视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中最大的绊脚石。按照身份与血缘所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内化成市场内部的热毒,没有人愿意主动离开低风险高收益的体制,导致事业单位养老改革面临不了了之的尴尬处境。2009年初,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开始试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此次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下调至与企业一致。但迄今而言,各地区的事业单位养老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阻力,改革没有落地,有夭折危险。事业单位员工不愿意与企业看齐,因为事业单位养老金远高于企业。此次事业单位养老改革有甩包袱嫌疑。截至2005年底,全国事业单位总计125万个,涉及教科文卫、农林水、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工作人员超过3035万人,是国家公务员的4.3倍,占全国财政供养人数的近80%。太多的人想吃公家饭,导致财政不堪重负。据有关资料显示,1990年全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费总额仅为59.5亿元,目前已经远远超过千亿元,增加了20多倍。身份歧视使社会运作成本越来越高。事业单位人员与公务员的成本远远在企业之上,但创造的财富很难说高出多少。企业养老保险主要由企业与个人承担。企业为员工每个月上缴的各种费用就是一大笔支出。如在浙江义乌,企业单位要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企业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费,机关事业单位参加除生育保险之外的四个险种,公务员只参加医疗保险一个险种。 企业负担最重,按照规定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的费率分别为6%、2%、1%,全部加起来为9%,而养老保险则为20%,但企业职工所得到的养老金却是最少了,再过几年基本上可以与农民兄弟看齐。企业上缴高额费用,却不能得到相应的回馈;并且由于我国养老存在近万亿元的缺口,养老账户没有做实,陷入空转境地,企业与个人上缴的费用不知道填了哪个窟窿。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想与公务员看齐无可厚非。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公务员以及大型国企的某些特殊群体能够享受优厚的养老条件? 大型国有控股企业同样暴露出重重弊端。今年年初,国家审计署对中国人寿进行审计的时候查出一份蹊跷的保单。这份给包括中国人寿前总裁孙兵在内的47名高管购买的补充养老险,由新华人寿总裁办公会议在2009年3月决定购买。据此计划,这47名高管在退休之后可以享受到年金收益及医疗费用的报销。其中前总裁孙兵退休后每个月领取9.28万元,如按80岁身故测算,共可领取约2665万元,如果加上医疗费用可报销部分,他每月所获权益最高可达11万元之多。消息一出,群情激愤,但取消了一个孙兵的特权,却无法改变集体身份被歧视的现实。身份歧视反映在各个地方,但改革却举步维艰。中国真要推动养老改革,只能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削峰填谷,首先改革公务员养老体制,二是逐步提高企业养老水准,以逐渐拉平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