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三言”,让庄子更“逍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言”,让庄子更“逍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作为《庄子》开宗明义之篇的《逍遥游》,其运笔行文的显著特点,正是这“三言”的交替使用,作者以超越现实的虚构,诡怪奇异的想象,荒唐无稽的言辞,表现出不同寻常的理念。其中“寓言”“重言”是叙述描法,“卮言”是议论方法。

一、 广为“寓言”,超凡脱俗

庄子惯用寓言,他认为寓言故事比抽象的思辩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只是庄子运用寓言的手段与其他人不同。在孟子、韩非子的作品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寓言,但其取材多是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意在以具象的生活实际来解说抽象的哲学思想。但是在庄子笔下,人物天地,似皆空无事实。《逍遥游》中,庄子发挥了惊人的想象力,虚构出神奇莫测的意象,将寓言的特点展现到极致。

拥有垂天之翼的大鹏展翅徙于南冥,有待于六月之海风;野马尘埃,有待于生物气息之吹动;芥草置于坳堂之水即为舟,大船则有待于适合的水域。这些寓言看似天马行空,却蕴含着光辉的哲学思想。同样是“有待”,也呈现出境界的高低,蜩与学鸠嘲笑大鹏,实属“有待”的下品,等等。

其寓言之广,展现出庄子内心涵盖万物轻藐一切的非凡气度。天地万物,广阔无边,却都被庄子尽收囊中,“自恣以适己”,这是何等高远的境界!

二、诚为“重言”,博大精深

庄子认为,自己的思想精深博大,在这“沉浊”之世,无法以庄重严正的文辞表达,只能以虚拟假托的“重言”出之,所谓“重言”,即虚构、假托或征引前人之语以深化作者观点。庄子在虚中求实,在假中寻真。以笃信之诚意作“重言”,竟显得更为真实。

庄子在《逍遥游》中,借“齐谐”之口,对大鹏形象极力渲染;以夏棘、商汤问答的形式,对比大鹏之飞和斥之飞,并假托斥之讥;说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惋惜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者也”。

这些拟托的想象,在庄子笔下显得真实自然。庄子突破时间和空间、自然和社会、神话和现实的种种界限,以上天入地的气魄、千姿百态的形象、奇幻莫测的构思和恣肆的语言,形成一种独特的个性化的“重言”叙述风格。

三、曼为“卮言”,意出尘外

“大道无言”,如何在鲜明的语言中去痛快地讲述“道”之精髓呢?“道”是需要领悟的。于是,庄子将说理浸透在形象之中层层铺开,达到了“意出尘外”的玄妙境界。

在自然界,不仅蜩、学鸠、斥这类弱小动物只是小智小识,算不上“逍遥游”,令读者颇觉意外的是,大鹏高飞万里,仍然难达“逍遥游”之境;“不知晦朔”“不知春秋”的朝菌、蟪蛄算不上“逍遥游”,寿命久长的冥灵、大椿也难达“逍遥游”之境。因为,它们都是“有所待”的。在人类社会,不仅那些奋智骋才、于一乡一国有所作为的凡夫俗子算不上“逍遥游”,令读者十分吃惊的是,不汲汲于名利的宋荣子、得神仙之道乘风而行的列子,也算不上“逍遥游”。因为,他们也都是“有所待”的。

经过这么多的铺垫渲染,庄子方揭出全篇主旨――什么是真正的“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神游宇宙忘记自身存在的“至人”,无求无为抛弃功名利禄的“神人”,隐姓埋名鄙夷是非荣辱的“圣人”,才能达到庄子推崇的“逍遥游”之境。

逍遥自在诚如是,《逍遥游》“忽而叙事,忽而议论,以为断而未断,以为续而非续,以为复而非复,只见云气空,往反纸上,顷刻之间,顿成奇观。”庄子将其自由的精神内质外化为文章的表达形式,可谓意出尘外,让人确乎真假难辨。他在广阔的“寓言”世界里翱翔,他假托俗世妄语在“重言”中吐露真言,他以形象寓理,“卮言”曼衍,理出而无穷。好一个庄子!正是这“三言”,让《逍遥游》“逍遥”至今而不衰!

练习

阅读庄子《内篇・大宗师》(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以湿(1),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夫大块载我以形(2),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3)。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是恒物之大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4),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而皆存。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韦氏得之(5),以挈天地;伏戏氏得之(6),以袭气母(7);维斗得之(8),终古不忒(9);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10),以袭昆仑;冯夷得之(11),以游大川;肩吾得之(12),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13),以处玄宫;禺强得之(14),立乎北极;西王母得之(15),坐乎少广。莫知其始,莫知其终。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16);傅说得之(17),以相武丁,奄有天下(18),乘东维(19),骑箕尾(20),而比于列星。

注:(1)(xū):张口出气。(2)大块:大地、大自然。(3)(dùn):逃脱、丢失。(4)犯:承受。一说通作“范”,模子的意思。(5)(xī)韦氏:传说中的远古时代的帝王。(6)伏戏氏:即伏羲氏。(7)袭:入。一说讲作“合”。气母:元气之母,即古人心目中宇宙万物初始的物质。(8)维斗:北斗星。(9)忒(tè):差错。(10)堪坏(pēi):传说中人面兽身的昆仑山神。(11)冯夷:传说中的河神。(12)肩吾:传说中的泰山之神。(13)颛顼:传说为黄帝之孙。“玄”为黑色,为北方之色,所以下句说“处玄宫”。(14)禺强:传说中人面鸟身的北海之神。(15)西王母:古代神话中的女神。(16)“五伯”旧指夏伯昆吾、殷伯大彭、豕韦、周伯齐桓、晋文。(17)傅说:殷商时代的贤才,传说傅说死后成了星精,故下句有“乘东维、骑箕尾”之说。(18)奄:覆盖、包括。(19)东维:星名,在箕星、尾星之间。(20)箕、尾:星名。

1. 作者通过鱼儿相濡以沫的寓言要表达什么哲理?

2. 文中最后一段涉及到众多古代帝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 简析这段文字的论证过程。

参考答案

1. 鱼本生活在水中,游泳是其天性。而鱼与鱼之间的“相濡以沫”,表面上看似道义之举,实际上却扼杀了鱼作为鱼所本应具有的天性。鱼只有生于水中才能够生存,离开了水的鱼,即使“相濡以沫”却终不能逃脱死亡的结局。与其将自身置于相濡以沫的困境中,不如去江湖里自在生活,以此说明自由逍遥的真谛。

2. 借众多帝王之身,来证明得“道”的妙处,将抽象的“道之神韵”表现得具体形象,实在而可感。此乃以“重言”为真,突破时间和空间、自然和社会、神话和现实的种种界限,表达了庄子博大精深的思想精髓。

3. 作者否定“相濡以沫”的做法,否定赞誉唐尧、非议夏桀,阐释自在逍遥的妙处,进而将死生的价值统一。作者认为将小的东在大的东西里,始终会有丢失,而将天下藏在天下里,则可以逍遥自在,以此说明“道”的广阔无边。作者借众多古代帝王之身来阐释“道”的无形,无迹可寻又无处不在,说明“道”的力量无穷。庄子用“寓言”“重言”替自己开路,一反一正,在“卮言”中论证“道”的真谛,将说理浸透在形象之中层层铺开,达到“意出尘外”的玄妙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