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到哪儿去找“新农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到哪儿去找“新农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你好!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上下说得最多的一句话,随处可见大标语,口号喊得震天响,仿佛“新农村”是一件指日可待、轻而易举的事。可是,作为一个在农村工作多年的镇干部,我想给你们反映一个困扰我多年的心病:新农村确实好,但没有“新农民”,谁来建设它呢?

以我所在的镇为例。我镇总人口4.5万,辖14个村和3个居委会,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有1.1万人。可以这样说,留守在农村中的,除十六七岁以下的儿童和六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外,中间年龄段的人少之又少。许多村民小组办丧事,上百户人家却凑不齐8个抬棺材的壮劳力。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这4个“化”,我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它们和留守在家的这些农民联系起来。留守在家的农民莫说科学化,单是他们中识字的就没有几个人。我曾经做过统计:我镇先锋村1124个在家人员中,未成年人占60%,青壮年占9%,老年人占31%,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去了。在未成年人中,1―6岁的为328人,他们算文盲。7―16岁的为345人,他们能识字,可几乎都是在校学生,不可能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青壮年劳力为76人,这些人要么没有知识,要么没有能力,外出务工都找不着事情做,不得不被迫留在家里。剩下的348人都是50岁以上的人,他们大字识不了几个,科技电视看不懂,书报不能读,就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伸抖”。看着田野里劳作的全是佝腰驼背、颤巍巍的老人,我们能指望他们建设新农村?这样的农民能挑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梁?

因为留守在家农民文化知识不够,我们镇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推广现代农业科技种植技术等方面感觉阻力很大。曾经有个老板来我镇承包土地种西瓜。在土地租赁和转让过程中,一些农民说:“我不要承包金,钱给我没有用处,我自己种粮食稳当一些。随便物价怎么涨,我粮食种出来了就能解决吃。吃的问题解决了,我就什么也不怕了。”听听,这样的话,这样的观念,能指望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有什么大的作为?

没有能适应现代农业的“新农民”,谁又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镇党委政府也曾想方设法召唤那些有文化、有体力、有闯劲的“能人”回乡创业。可是,由于我们这里交通条件不好,要资源没有资源,要钱没钱,所以,既留不住“人”也唤不回人才。尤其是年轻人,几乎都是初中、高中一毕业就外出打工,没有一个留在家乡。不只缺乏新农民,农村还缺乏引导农民建设新农村的干部。由于有文化、有头脑、有能力的年轻人都出去了,所以我们的村组干部和党员差不多全是五六十岁的,甚至一些村民小组长都已七十多岁了。看着这些文化不高、体力不强、观念不新的“老干部”,看着这些老农民,我真的很担忧――谁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到哪儿去找“新农民”?

一个困惑的镇党委书记 杨明珍

2007年3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