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可雇佣性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诌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可雇佣性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诌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前高校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诸如过分强调理论与书本知识、缺少与社会互动等问题,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不足。本文从可雇佣性视角对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要改变人才培养观念,注重专业技能与通用技能的融合,将可雇佣性融入课程体系,实施开放式、互动教学。

关键词:可雇佣性 工商管理 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对管理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光是在独立学院中,就有134所学校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但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过多地强调理论与书本知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培养目标的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缺乏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等,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不足。反映在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社会急需的具有良好创业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感觉就业好像万金油,只能被动求职。因此,必须以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为导向,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高校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特点

大学与社会非常密切,鉴别大学教育是否成功的一个主要标志就是其能否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并与之相适应的专门人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更需要大量的、能够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创造利益的应用型人才。这些既具有大学层次的知识与智能水平,又能把所学知识和技术很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正是广大企业所需要的,也应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心。

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实践性

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要能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结合行业的特性进行综合分析,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靠纸上谈兵是培养不出来的,必须要在实践中验证理论。同时行业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能力,比如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单靠课堂上的案例分析和讲解是完全不够的,只有付诸实践,才能有效地培养综合能力。

(二)能力导向性

应用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注重学生适应变化的能力,而不局限于为某个具体职业或职业技能做培训。

一方面,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要以行业要求为本,其知识结构应该既具有学科的基础理论,又有属于行业的普遍适用性,同时还应适当兼顾行业中不同岗位或单位的个性。比如,工商管理专业必定要开设一些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使学生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把握工商业管理的普遍规律,能够到各个不同的单位就职;同时要开设专业方向(选修)课,使学生能把握行业的特殊规律,处理不同行业的一些特殊事物,而这些课程的设置应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不应一味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而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行业的最新发展要求来构建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行业适应性和创造力,能适应变化发展的社会。

基于上述两个特点,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是适应企业雇佣需求的工商管理人才。它的培养应该由知识导向转向能力导向,由着重输入知识转向如何运用知识,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总结为培养学生的变化适应能力、创业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具体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大量信息的能力、掌握语言技巧、批判性阅读能力、有效的写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等。正如美国卡耐基教育促进基金会发表的《学院:美国大学本科生教育的经验》中指出:“今天大学教育最成功之处是培养能力”。

二、可雇用性人才培养逻辑的思考

(一)可雇用性的人才培养逻辑

可雇佣性(Employability)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在20世纪90年代,可雇佣性就已经作为欧美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的重要研究工具被广泛用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1997年,欧盟委员会在《为了建设一个知识欧洲》的白皮书中提出了可雇用性的概念,并指出它的主要内涵是:要想被人雇佣,就得创造被雇佣的条件(能力)。希拉吉和波拉德(1998)在为英国教育与技能部(DFES)所做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可雇用性涉及三个方面的能力:获得最初的职业,保持职业,必要时获得新的职业。2002年,DFES在其报告中将可雇用性及其开发确定为其战略导向的核心,并将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界定为:帮助大学生提高较高层次的能力和技能,以提高长期的可雇用性。因此,可雇用性的人才培养逻辑适合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

(二)可雇佣性能力的构成

国外的研究者对可雇佣性的能力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998年,美国Michigan州出版了关于职业与可就业能力的课程标准,包括应用学术知识的能力、职业生涯策划、发展和陈述信息的能力等十个方面的标准。米切尔(Mitchell. A)则认为可雇佣性能力包括:智能能力、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经营和创业能力、多元技术技能。

约科等提出的USEM模型则将可雇佣性分成了四个部分,即: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力(Understanding)、技能(Skills)、自我效能(Efficacy beliefs)(表现为自信心)、元认知(Meta-cognition)。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将可雇佣性能力分成四个部分:知识:更强调专业相关知识;基本技能:强调听、说、读、写等能力;高层次技能: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技能:包括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三、基于可雇用性视角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结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人才培养观念的改变

可雇佣性人才培养意味着高等教育培养方式的转变,意味着高等教育应由过去的人才培养过程转变为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传统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以对规定目的的达成情况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准,而可雇佣性人才培养强调的是学生能力以及创造理念的开发,承认人才培养具有无限的可开发性、可塑性以及多样化和差异化。这将导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由此,高校应广泛地利用与优化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与途径,形成可以拓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培养机制,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要,尽可能开发学生的潜力。

(二)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专业技能与通用技能的融合

就业技能包括两大类型的技能:一是专业技能,这是个人进入某个行业、从事某项职业的基础,也是高校普遍重视的;二是通用能力,这是可雇用性概念尤为强调的,它包括个人向潜在的雇主展示自己的人力资本储备,在工作中运用和部署自己的人力资本的技能。由于中国的学生在读大学之前普遍已经接受了系统的写作和阅读的教育,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传统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往往忽略对写作技巧的培养和锻炼,而这样做的弊端在学生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往往会出现类似论文结构不合理、词不达意等诸多问题。这也是我们在调研中,企业反映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80年代末,美国密西根州一个研究小组对该州所有行业各种工作都需要的基本技能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包括理论知识、个体管理和团队合作三种类型的26种技能,并请2500名密西根的雇主对其重要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个体管理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要大于理论知识。应该说,专业技能和通用能力都很重要,一个求职者如果只具备专业技能,而不具备通用能力,很难顺利地开展工作;如果一个求职者只具备通用能力,而自身的专业技能储备不足,那么他的通用能力作用的发挥也缺乏基础,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合适的做法。因此应该在继续坚持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

(三)整合课程体系,将可雇佣性融入课程

研究表明:“可雇佣性教育应该整合入课程中,否则就业能力是琐碎的,不完整的”。可雇佣性人才培养要求摒弃过去那种口袋式的学习模式,而代之以一种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基于行动的创造性学习模式。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传统的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这并不是简单的建立一个独立的课程,而是要将各种关键能力整合到课程体系当中。国外对此作了不少研究和实践。如瓦伦(Warren, D, 2002)将可雇佣性培养融入课程的形式分为三种:独立式、半整合式和整合式。独立式是指可雇佣性培养作为正规教学的补充,比如设置额外的能力培养模块;半整合式包括在特定的课程学习中增加工作经历等;整合式采用基于工作和学习设置以职业为导向的专业。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同行业的企业对工商管理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专业或情景也要求采用不同的融入形式。比如导游、会展等专业采用整合式更为有效,而对工商管理专业,独立式和半整合式的融入模式更适应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与需要。可以针对企业提出的基本技能、高层次技能以及人际团队技能,将其嵌入课程,注重让学生“知道怎样”而不是“知道什么”,重视学习发生的过程。

(四)创新实践环节,开展大学生企业精神培养实验、“三明治课程”等改革活动

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目前通常的做法是将课程教学与实践分别进行,理论教学完成之后,再安排一定的实习或者课程设计。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便于学校安排进程,但是不利于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不利于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在英国,有不少学生选择“三明治”课程。学生在大三带薪工作一年,工作结果计入学分。好处在于学生可以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联系,从而获得有价值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最后一年的课程学习中,做出更好地职业选择。对于目前大部分中国高校而言,完整的一年工作经历在实施上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可以考虑在课程中融入基于工作的学习内容。在课程安排上,可以由在校学习和课程相关实习两部分组成,实习可以是一次性完成,也可以是分两次完成。

此外,开展大学生企业精神培养,对提高毕业生的可雇佣能力尤为重要。这包括三个方面:企业家能力;个人效率;可迁移技能,即人们在范围广阔的任务和工作中取得成功的一般能力。为此,我们可以从4个方面开展实践活动:积极与地方用人单位联系,为学生提供在工作中从事真实课题的机会;通过设计活动训练学生发展企业的精神技能;鼓励学生创业;提倡小组课题工作,相应减少书面形式的作业,发展就业非常重视的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五)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开放式、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了实现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学习能力等的培养,必须将各项可雇佣性能力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包括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等等。比如英国的Loton大学,针对信息的检索和处理、信息的交流和陈述、计划和问题处理、社交的发展和相互作用四个方面,对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教师尝试有利于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教学方式,学生则建立了一个意识,即自己是一个知识应用者而不仅仅是知识吸收者,从而在整个学校培养了一种创新和主动的风气。我们可以尝试构建开放式的网络教学,这不是简单的课件、作业上网,而是利用网络资源,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教学资源,以项目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完全采用“互动式”,充分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让他们在交流中学会合作,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管理思维,促进学生开展创新性的思考,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赵颖,郝德永.可雇佣性: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逻辑[J].现代教育科学,2005(1).

[2]汪霞,崔映芬.将学生可雇佣性培养融入课程:英国经验 [J].高等教育研究,2011(3).

[3]宋国学.英国高校可雇佣性开发的特点及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7(6).

[4]苏敏.英国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7.

[5]Mehrens, W. Michigan Employability Skill Employer Survey. Technical Report[R].East Lansing, MI: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1989.

[6]宋国学,谢晋宇.可雇佣性教育模式:理论评述与实践应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6(2).

[7]Warren, D.(2002)Curriculum Design in a Context of Widening Particip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rts and Humanities in Higher Edeucation,1(1):85-89.

[8]David Bound, Nicky Solomon. Work-based: A New Higher Education? Buckingham, SRH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20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