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孔子家谱续修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孔子家谱续修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今天修这个家谱有点抢救的意思,如果不接下去就到此为止了。我们是在写历史啊”

杆南支路是济南市内一条不起眼的狭窄街道。就在这条街边的一座楼房里,圣人孔子的后代正在悄无声息中进行这个显赫家族的第五次家谱续修。

每天早上8点多,70岁的孔德威和74岁的孔德宏都会爬上几十级台阶,来到位于四楼的办公室。在这个不算宽敞的屋子里,两位老人埋头册案,丝毫不敢懈怠。他们都是孔家第七十七代传人,现在是续修协会的主要负责人。

孔家上一次修谱是在1937年,由第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主持编写。那一次修谱,编书花了七年时间,资料收集才两年。孔府一声令下,全国响应,由各个族长负责统计资料,那时候统计出来大约50多万人。

如今,经过数十年沧桑变化,孔氏族人散落四方,当时的经验在今天已经不合时宜,大量繁琐的工作让这些年逾古稀的老人深感吃力。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和最有影响的家谱之一,孔家的家谱续修不仅是家族源流的传承,也可以看作是中华文化历史的续写。

孔德威说:“我们今天修这个家谱有点抢救的意思,如果不接下去就到此为止了。我们是在写历史啊!”

十年收集120万族人资料

孔德威老人告诉《望东方周刊》记者,1996年,他的堂哥孔德宏受续修协会会长孔德墉的邀请参加修谱工程。说到孔德墉,两位老人还特意向记者介绍了一段渊源。

原来当年第七十二代“衍圣公”无子,根据过去的规矩,按照由近到远的次序,从第二支过继了一个儿子。这样72代“衍圣公”的弟弟也就成了第七十三代“衍圣公”的父亲。因此他们家没有从孔府搬出来,而其他三家搬出了孔府。孔德墉就是第二支的后人,孔德宏是第三支的后人,孔德威是第五支的后人。

解放前,末代“衍圣公”孔德成先生去了台湾,临走时委托孔德墉的父亲代他管理孔府事务,而“衍圣公”的职责范围还包括所有孔族人士的大小事务。孔德成目前在大陆的很多事务也都交由孔德墉处理。

孔德墉、孔德宏、孔德威三兄弟小时候一起居住在曲阜,“我们在抗战的时候离开,”孔德宏说,“现在家里已经没有人在那里了。”

“刚开始续谱工作时根本没有办公室,后来建立了续修工作协会,办公室就设在孔德宏的家里,后来工作不断开展,才在济南科协的院子里租了两间办公室。再后来,登记在册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几个忙不过来,不得不搬到现在这个楼,重新租了7间办公室,聘请了几个年轻人。为了方便开会,还另外租了一问会议室。”孔德宏介绍说。

孔德威带着记者来到另外一间办公室,这里收藏着从各地收集的孔氏传人资料,已经按照地区和代宗整理好了。“这样的册子现在大概有几千本,其中还有一部分无名户。”

目前登记在册的孔氏后人大约120万,大部分都是通过孔家人口口相传获得的信息。“在修谱之初,我们几乎全国都跑遍了。”

“找到祖宗啦”

两位老人告诉《望东方周刊》记者:“有时候我们事先得到信息,哪里有个孔家村,或者孔家后人比较集中,就把表格带过去。也有一些时候,千里迢迢跑去却一无所获。”

2003年,孔德威在网上发了帖子,告知公众孔氏修谱的事。江苏常州的孔卫东看到这则消息,马上就和济南的办公室取得了联系。他在电子邮件里抱怨道:“你们在帖子上说从1996年就开始修谱,这么多年你们都在做什么呢?我们这里一点都不知道。”

孔德威在邮件中答复道:“就像你不知道我们一样,我们也不知道你啊。”就这样,孔卫东亲自赶到济南,确认了协会的真实性,决定参与续修家谱。当得知协会有意办一个专门的修谱网站时,他自愿承担了这项工作。回到江苏后,孔卫东在苏南地区作了不少调查,在他的帮助下,找到了近千位孔氏后裔。

2004年,山西昔阳县的孔繁盛和孔维国带着一本祖传老谱来到济南,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个家谱能否派上用场,结果在济南的资料里找到了第四十一代一个名“邈”的孔氏后裔,而在1937年的旧谱上“邈”的下支标为“失传”。这一次接上支谱后,一下子找到了1000多名后人。“这就是找到祖宗啦。”孔德威有些激动地说。

经历多年迁徙流离,支谱的损失情况非常严重。对于历尽艰辛保存下来的支谱,有人甚至视如性命一样珍贵。

这次修谱时,协会得知河北的孔令凯保留有一本比较重要的支谱,派专人去寻找。“一开始他死活不给,说是从伯伯那里传下来的,伯伯交待他死也不能给别人看。”孔德威说,“据说中他们家里人宁可游街也没有交出家谱。我们告诉他绝对会保护家谱,不会有损害,他才同意拿出来。”

据说目前世界上姓孔的人约300万,--但并非都是孔子后裔。碰到那些找到协会来查宗脉但信息不全的孔姓人,工作人员会在累计到一定数量后,专门赶到曲阜档案馆查证。“孔府档案根据目录按省份排列,每个省从头到尾看一遍也有400多页。我们保证每一个名字都仔细查看,有时候的确可以在档案里找到。”孔德威说。

正式家谱计划2009年出版

续修工作协会诞生至今已近10年,其间花费将近800万元。除了部分从登记的族人中收取的费用(原则上每位登记入谱的族人须交5元)以及一些社会人士的捐助,大部分都是由会长孔德墉自掏腰包。

在采访的过程中,两位老人多次提到了资金紧缺的问题。“我们的经费主要都用在交通和通讯上了。”孔德威说,“交通费包括行走各地的旅费,还有去曲阜或者北京开会的费用,通讯费就更厉害了。我们为了让已经登记的族人及时了解我们动态,让他们放心。我们定期地编辑简报给族人寄出去。每一期大约都要寄两千多份,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同时,我们委托北京化工大学帮我们处理数据的项目也花掉了不少钱。”

“韩国现在大约有孔姓人士8万,他们报来的登记的大概5万人。但是对方因为对缴费有异议,所以有些人拒绝入谱,或者要求免费入谱。前段时间,孔德墉先生在北京接见了韩国的代表,表示会费交不齐的问题先放在一边,还是以资料完整为重。”

孔德威老人说道,“我们现在的压力在于,如果有一天经费突然中断,我们的工作完不成,对那些交了钱的,还有一直关心这件事的各位怎么交待?”

末代也就是第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现居台湾。除了零散户,台湾的孔族后裔已经有了成形的支派。根据《孔氏世家谱(清朝屏东支系)》记载,孔家人从清代就搬去台湾,所以台湾也是这次修谱一个比较重要的地点。今年2月,孔德墉两次在台湾召开会议,得到了台湾孔族后裔的积极支持。

虽然目前仍有人陆续前来登记入谱,但家谱的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对已有的名单进行核对,对还存有疑问的人名继续查证资料,寻找宗根。

孔德威说他们计划在2009年出版正式的家谱,但从目前的工作量看时间非常紧迫,因为现在还有不明确的数据,找不到当事人就没办法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