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富春山居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富春山居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黄公望的生平经历来解读《富春山居图》,根据画卷的六段展开分析论述。根据富春江的实景和黄公望的笔法,构图,来分析。

【关键词】富春山居图;黄公望;剩山图

中图分类号:J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259-01

一、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最近,在媒体上有一部电影炒得很热《富春山居图》,本来以为是一部讲讲黄公望游富春江的创作经历,或者是说说黄公望本人的生平故事型电影,结果都不是,在大跌眼镜之余,我拿起了美学大师蒋勋著的《富春山居图卷》仔细的端详了起来,顿时让我对《富春山居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愿意去解读一下这张巨作。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在八十二岁在富春江创作的,近山线条的梭擦,远山淡墨渲染,两岸的树木石头错落有致,变化及为丰富。

《富春山居图》原画是在六张纸上,六张纸接裱而成一幅近七百多厘米的长卷,古代观赏长卷的方式与现代不一样,我们看长卷都是在博物馆里面全部打开陈列于柜中,观众一边走一边看,然而在古代,通常是拉开一段,右手慢慢收卷,左手慢慢展放,视觉永远和两手间不到一百厘米,有时看得快,有时看得慢,根据看客自己喜好来控制,这种重叠,移动的浏览方式,无疑是把中国画中多点透视和长卷美学发挥到了极致。

二、从《富春山居图》的六段来分析

第一段《从剩山图》可以看到黄公望最初作画的构图动机,从一座项天立地的大山开始,长篇巨作,有一种震慑人视觉的效果,峰峦圆浑敦厚,不露锋芒,层层叠叠,使用了黄公望最具特色的“长披麻梭”的笔法,以毛笔中锋向下披刷,形成厚实土壤质地,山岚雾气迷离,表面出云雾湿润的感觉。《剩山图》由近,中,远三座山头都有明显的矾头,小山石堆,矾头间浓墨密聚点苔,在淡墨的风景中形成了醒目的视觉聚焦。

《富春山居图》中第一段墨色最美,墨色很浅,像透明的水纹,穿插在山林之间,黄公望的《写山水决》数次说到“墨法”:画石之法,先从淡墨起,可改可救。渐用浓墨者,为上。类似于西方的素描,

《富川山居图》从第一段开始是由一个很好的构图开始,顶天立地的构图一路向左下倾斜,视觉从大山转移到一带丘陵的中景,在加上一抹淡墨犹如云雾缭绕。突然视觉压低三分之二高度都是留白,长达三十厘米。可惜精彩的留白上面被乾隆皇帝命令大臣压上了梁斯诗正写的长跋。二十余行楷书压在留白上面,堵住了画面空灵的透气点,成了一大败笔。

第二段是《富春山居图》的主题还有一段《写山水决》与之对应:山头要折搭转换,山脉皆顺,此活法也。众峰如相佴逊,万树相从,如大军领卒,森然有不可犯之色。第二段的走势正如《画山水决》所说的群山以中间的山峰为主峰,主峰用长披麻梭法构成正三角,厚实不可撼动,四周有小山峰相互围绕,感觉如同君臣,帅卒的感觉。所有树木的长势也是依据山的形态变化而变化的,山间的流水人家,都是可以小路通达。山谷之间绝处逢生,此画中到处充满了易经伦理的意象。

第三段的开始是由第二段结尾处山头向左转折引入的,黄公望用浓墨细笔勾勒出水波,水波的凌动是长卷中的细微之处,可以体现画家的功底,还有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时墨色减少,一段草泽的引入再把大山推后,一大串连绵的大山全用长笔直梭,用尖锐的直笔点苔,仿佛春夏入秋的感觉,大山隔水相望,远近之间环绕出一大片水湾。一片松林下面有一小亭,亭中之人与远处缓缓驶入的渔翁遥相呼应。江水连城一线,黄公望一根线条持续绵延在空白间,构图之简洁放在当代的“极简主义”里面依然可以傲视古今。

第四段,是全卷笔墨最少的一段,基本构图就是一根水平线通过空白,还原出山水最原始的本质。这一段的建筑物也是轻描淡写的概括了一下,寥寥几笔看不出是什么朝代的建筑,一点小土坡,几株小树,几点苍台。一段河流,一处河岸,一座横桥,那种荒凉似乎到了深秋逼近冬天的感觉。

第五段结合其上面的四段感觉像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又似乎是黄公望的一种印象,从第四段的平坡浅冈到第五段的一片平沙,是全卷最长的一段留白天高水阔,江水清澈,高耸入云只是一个回忆,此处的留白论证的是黄公望画论里面的“阔远”或许只有阔远才能表现出水口的一望无际的视觉平移。写《山水决中》说:山水中,唯水口最难画。水天相接,空白成了视觉的主体,画论里面的,平远,高远,深远,都表现不出此时的景色,在平旷的沙滩近处,留白处有两艘扁舟并行在江上,长卷开始时右向左,接近尾卷两舟由左而右,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到了末尾还来一段高潮结束。此时小船回航,周而复始。

第六段延续第五段的空白一丛淡墨远山之后又一大段空白,最后写至正十年他八十二岁为下“无用师”作的的题跋。第六段只有前面五张纸的一半长度,由此看来这张画的结尾是从第五段开始的。

富春山居图全卷七百多厘米,有三座顶天立地的大山,分别在第一段的开始,第二段的主山,及第五段的结尾。前面两座厚实饱满,第五段的山却是孤峰。完全隔断了水平和缓的平山与远山。且让人联想到了黄公望的“一峰道人”.还有他这一生的艰难坎坷,愤世嫉俗,都隐秘的这一座孤峰之下,在河流入海的广阔中感悟处生命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