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枣庄玉米中后期常见病害的防治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枣庄玉米中后期常见病害的防治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详细介绍了枣庄玉米中后期常见病害症状、发病规律、发病原因以及防治方法,以期为该市的玉米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玉米;褐斑病;顶腐病、玉米瘤黑粉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1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7-866-01

1、玉米褐斑病

1.1 危害症状 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杆。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最初为黄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多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褐色,后期黄褐色斑点成片,整个叶片上呈黄绿相间症状,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叶布满病斑,造成叶片干枯。

1.2 发病规律 病菌以休眠孢子(囊)在土地或残体中越冬,第二年病菌靠气流传播到玉米植株上,遇到合适条件萌发产生大量的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叶片表面上的水滴中游动,并形成侵染丝,侵害玉米的幼嫩组织。高温高湿利该病的发生。在土壤瘠薄的地块,病害发生严重,在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块,玉米健壮,叶色深绿,病害较轻甚至不发病。一般在玉米8~10片叶时易发生病害,玉米12片叶以后一般不会再发生此病害。

1.3 发病原因 玉米5~8片叶期,土壤肥力不够,玉米叶色变黄,出现脱肥现象,玉米抗病性降低,是发生褐斑病的主要原因。其次,土壤中及病残体组织中有褐斑病病原体菌导致该病的发生。另外,空气温度高,湿度大也容易发病。

1.4 防治方法 及时排除田间积水,减少田间湿度。发病地块,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三唑酮、50%扑海因、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间隔5~7 d喷1次,连喷2~3次,喷后6 h内遇雨应在雨后补喷。减少箘源。秋收后及时深翻土地,有效促进植株病残体的腐烂,减少次年的初侵染源。

2、玉米顶腐病

2.1 症状特征 该病从苗期到成株期均有发生,多数发病植株的新生叶片上部失绿,叶片边缘产生黄化条纹或叶片顶部腐烂并形成残刻或叶片枯死,重病植株雌穗瘦小并多不结实。苗期主要表现为生长缓慢、茎基部变黑、叶扁皱缩扭曲,重病苗枯萎死亡。中后期叶茎部腐烂后仅存主脉,后长出的新叶顶端腐烂,叶片短小,叶尖枯死。成株期顶部叶片皱褶扭曲,上部叶片不展开,不宜抽雄,雌穗小,严重的不能结实

2.2 发病规律 该病源菌以土壤、病残体、种子带菌为主,特别是种子带菌可远距离传播,使发病区域不断扩大,且病株产生的病源菌分生孢子还可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与玉米其他病害相比,玉米顶腐病的危害损失更大,潜在危险性较大。

2.3 防治措施 对发病较重,玉米心叶已扭曲腐烂的病株,可采用人工方法,用剪刀剪去包裹雄穗以上的叶片,以利于雄穗的正常吐穗,并把剪下的病叶带出田外深埋处理。及时追肥,补充养分。在玉米生育进程已进入大喇叭口期时,迅速对玉米进行追施氮肥,尤其对发病较重地块更要做好及早追肥工作,并补充养分,促进恢复生长,培养壮株,提高抗逆能力,尽量挽回损失。可结合药剂防治,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芸苔素内酯、复硝酚钠及补锌剂等。科学合理使用药剂。对发病地块可用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施2~3次。若正处于二代玉米螟发生时期,为了促进玉米叶片的快速生长,防治上也可采用杀菌剂+杀虫剂+叶面肥的方法。但在玉米花期不能用禾果利防治;喷雾时避开中午高温时间。

2.3.4 及时毁种。对严重发病难以挽救的地块,要及时铲除植株,改种生长期较短的作物。

3、玉米瘤黑粉病

3.1 病害症状 玉米瘤黑粉病病原为玉米瘤黑粉菌。主要通过伤口侵染玉米的所有地上部组织使被侵染的部位产生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菌瘤。膨大的菌瘤组织外包有寄主表皮组织形成的薄膜,均为白色或淡紫红色,渐变成灰色,后期变为黑灰色。有的群众称之为长“蘑菇”。菌瘿成熟后散出大量黑粉。如叶片被感染,一般形成的菌瘿有豆粒或花生粒大小;如在茎或气生根上被感染,则形成的菌瘿如拳头大小;雌穗被侵染,多在果穗上中部或个别子粒上形成菌瘿,严重的全穗形成大而畸形的菌瘤。

3.2 发病规律 玉米生育期内可多次侵染,玉米抽穗前后1个月为该病盛发期。若玉米生长前期干旱,后期多雨高湿,或干湿交替,则易感染该病。遭受暴风雨或冰雹袭击后,植株伤口增多,也有利于病原菌侵入,发病趋重。玉米螟等害虫既能传带病原菌孢子,又造成虫伤口,故在虫害严重的田块,瘤黑粉病也严重。种植密度过大,偏施氮肥的田块,通风透光不良,玉米组织柔嫩,也有利于病原菌侵染发病。

3.3 防治措施 摘除病瘤。结合田间管理,将发病部位的病原菌“瘤子”,在病瘤未变色时进行人工摘除,用袋子带出田外进行集中深埋或焚烧销毁,减少田间菌源量,切不可随意丢在田间。加强栽培管理。避免偏施氮肥;及时灌溉,特别是抽雄前后加强灌溉;及时防治玉米螟等害虫;尽量减少机械损伤,造成伤口。药剂防治: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喷雾,可减轻再侵染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