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最辛辣的时尚评论家凯希.霍恩,不要掉进时尚的“陷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放眼整个时尚圈,到处都是购物的诱惑。在商场购物,在网上购物,难道时尚就只是这些吗?难道时尚就没有艺术价值可言吗?”最近,《纽约时报》著名时尚评论家凯希。霍恩的一席话引发了圈内震荡,很多设计师都因为她这番过于直白的话而“内心很受伤”。但对于凯希来说,照顾圈内人的感受从来不是她关注的事情,否则,那就不是她了。
“女人恋爱要购物,失恋要购物,生气要购物,开心也要购物,仿佛只有购物才会让你的人生充满阳光,但有没有想过,购物真的能让你满足吗?还是让你掉入一个又一个陷阱?”
当《纽约时报》的时尚评论家凯希・霍恩说出这番言论时,注定要引发一场血雨腥风的口水战。庞大的时尚工业之所以繁荣,全仰仗购物文化,经济危机之后,大众的购物欲望已经萎靡,凯希抛出这个观点,对于时尚工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但是,作为全世界最知名的时尚评论家,凯希并不会因为自己身在国内,就一味地阿谀奉承。她除了对购物表现出不屑之外,还对有时尚圈“第一派对”之称的“摩登不夜城”(Fashion's Night Out)颇有微辞,认为这完全是浪费时间,应该取消。凯希认为,女性的时间应该放在欣赏艺术和读书上面,而不是购物。
此话一出,自然让很多时尚圈大佬不满。有好事者把凯希的原话转述给Karl Lagerfeld,他听完轻声一哼,说道:“我平时很少看报纸(暗指《纽约时报》),我宁愿去看Anna Wintour和Carine Roitfeld制作的美国版和法国版《Vogue》,图片是最有说服力的东西。”而设计师Donna Karan表示被凯希批评的滋味并不好受。《名利场》表示,凯希的文章和时装会一样卖弄。演员莎拉・杰西卡・帕克则力挺凯希,认为她说出了实情。
褒贬不一的评论并没有影响到凯希,她依然在《纽约时报》上发表着自己犀利的观点。有这份底气,除了她供职的是报纸而不是杂志,广告压力相对较小之外,她多年的毒舌职业生涯练就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关键所在。在《纽约时报》担任评论员的12年中,她因为犀利的言辞被Carolina Herrera、Giorgio Armani、Dolce & Gabbana、Helmut Lang、Nicole Miller和Oscar de la Renta等拒之秀场门外。当她于2002年被美国时装协会(CFDA)评为最佳时尚记者的时候,《女装日报》(WWD)则发表了“《纽约时报》厌恶时尚吗”作为回应。而Oscar de la Renta也表示凯希并没有任何举动表示出她热爱时尚或推动时尚业。
以不变应万变的风格
凯希对自己的穿着打扮不是很在意,但文字风格却辛辣直白,独具一格。时尚爱好者们看凯希对于时尚事件的点评,总是能获得一些新鲜的观点。
与她的鼎鼎大名和犀利的言论相比,凯希的外形过于草根了。她貌不惊人,没有火红的头发,不戴夸张的帽子,不穿犰狳鞋。她喜欢中性的套装,从头到脚一身黑,简约大方是她认为最舒服的方式。有人曾经问过她,作为一名时尚评论家,为什么你的着装风格不抢眼?她这样解释:“我一年要评论几十个品牌的秀,过眼的风格千差万别。如果我自己的风格太强烈,就会影响我的判断,出现偏差。”她管自己的风格叫做以不变应万变。
凯希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她的职业生涯起始于1986年,在《底特律新闻》写一些潮流性的专栏。那时的她就已经崭露头角,将这个原本非主流的专栏做成了该报最受欢迎的版块。4年后,她跳槽到美国知名大报《华盛顿邮报》,专门撰写时装评论。1998年,她正式加入了《纽约时报》,成为该报历史上第二位时装评论家,之前的Amy Spindler于2003年11月退休。随后,她在《纽约时报》官网上开设的博客“On the Runway”成为时尚人士必读的博客。(据报道,《纽约时报》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停止纸质印刷,但具体时间还未确定。)除了为《纽约时报》工作之外,凯希的文章还出现在《国际先驱论坛报》等其他媒体上。
凯希总是坚持自己的立场,她略带尖刻的点评常常成为一些时尚人士的噩梦。她曾批评Giorgio Armani的设计,导致两人关系闹僵,Giorgio Armani举办新秀之际,干脆不让凯希入场。其实这也不是她第一次得罪人,她早前就被Helmut Lang和Dolce & Gabbana拒之门外。不过,她仍然被称为时尚圈最有话语权的人,她的每一篇专栏和博客,都会成为热爱时尚的人们谈论的话题。
辛辣凯希
凯希曾经说,阿谀奉承不是她,泼一大盆冷水才是她。正因为这样,她常常为自己的出言不逊埋单。
如果查看凯希近几年的博客文章,不难发现,凯希的炮轰言论总是对准了时尚圈最当红或最有话题性的设计师和品牌。2006,她把炮火对准了鬼才设计师Matthew Williamson。她认为Matthew Williamson的设计是对Marc Jacobs和Sonia Rykiel的抄袭。她批评Matthew Williamson之所以能够走红,是因为女性设计们不够优秀。可是她的批评遭到了著名时尚街拍摄影师Scott Schuman的反驳,认为她的评论不知所谓。
2008年,凯希在自己的博客里对Armani的秀除了“正常的批评”之外,还多说了两句话,拿大师Armani的朋友和侄子开了个玩笑。Armani看到以后,立刻收敛起了慈眉善目,直接写信给《纽约时报》的老板,投诉凯希对其亲友不敬。当然,两人线上线下的争吵,本身并不值得浓墨重彩,但是在全新的媒体与时尚界的生态环境下,两者间的关系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Giorgio Armani秀破天荒地把凯希剔除出受邀名单,延续了十几年的宾主关系,嘎然而止,舆论一片哗然。
凯希认为,今年3月米兰2010年秋冬时装周是低标准的最好例子。她觉得本次时装周“充斥着坏设计和时尚主编们的抱怨”。Bottega Veneta的设计被她批评没有重点,没有一件令人满意的设计。
在今年6月的巴黎高级定制时装秀上,凯希认为Chanel虽然呈现了完美的色调,但是设计却像连锁快餐店一样俗气。她写到:“高级定制时装秀就和长期坚持瘦身的设计师们一样,规模越来越小了。不要被秀场上那个金碧辉煌的狮子雕塑蒙骗了,它可以理解为Karl天才的舞台设计,也可以是迪士尼连锁店的广告。”
最近,凯希对时尚宠儿Alexander Wang也是毫不留情。她认为Alexander只追求商业成功而不是设计的创新。但是她对Alexander的商业头脑赞赏有佳。她讽刺在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带动下,总会有人觉得Alexander的设计很新颖。
其实问题的有趣之处在于凯希辛辣的言论通常只出现在她的博客里,而并没有白纸黑字地落在她所供职的报纸上。她认为博客是可以随意抒发胸臆的地方,而报纸上的文章需要更谨慎一些。不过,她忽略了如今博客在时装界的影响力已经不输给任何传统媒体,在博客上写文章,也要怀有“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勇气。正因为此,凯希的反对者们也毫不示弱。Nicole Miller的总裁Bud Conheim抨击凯希并没有受过时尚业的专业教育,“她甚至连Lanvin的发音都念得不准,还有资格说三道四吗?”时尚界的残酷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