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NBA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的认知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NBA新闻报道中战争隐喻的认知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人类无时无刻不在用隐喻的视角来认知世界,而语言学家对于隐喻的研究也经历了最初的“修辞论”到现在的“认知论”。篮球新闻作为最常见的体育新闻,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隐喻类型,而战争隐喻就是其中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本文通过莱考夫的概念隐喻理论来揭示nba闻报道中战争隐喻,并将它们归类。结论表明,NBA新闻报道中有大量的战争隐喻,而正是这些战争隐喻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新闻文本。

关键词:篮球新闻 隐喻 认知研究

一、引言

从古到今,语言学家对于隐喻的研究从未停止过。最早的隐喻研究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里,他系统地阐述了隐喻现象,将隐喻视为一种简单的语言修辞手段。而从上个世纪开始,随着隐喻的研究迈入认知阶段,隐喻研究便横跨了众多的科学领域,比如心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不仅仅只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人类的思维模式。莱考夫和约翰逊于1980年发表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标志着一场隐喻认知研究的革命的到来,将隐喻研究正式推入了认知视角的新阶段。在莱考夫看来,隐喻从本质上来讲属于一种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整个过程是“通过一种事物来认识另外一种新事物”,即从始源域到目的域的认知映射。始源域里的概念是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经历过而熟悉的,目的域里的概念往往是抽象的,人们很难理解的。从始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就建立在两个概念域的相似性上。而人们就是通过从始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也就是隐喻化的过程,来理解新事物,认知世界的。

NBA,美国篮球职业联赛,全称为National Basketball Association,是全美乃至全世界第一大职业篮球赛事,在世界各地都有无数的球迷和观众。NBA也几乎成了篮球比赛的同义词。而对于NBA赛事的报道,也是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的焦点,占据着体育新闻报道的半壁江山。

二、NBA新闻报道中的战争隐喻

在体育报道中,最常见的一种隐喻类型就是战争隐喻,这与体育和战争的相似性有着莫大的关联。人类对于战争的概念即熟悉又陌生,因为在和平年代很少有人能亲身体验过战争,而我们又在电影、电视剧、戏剧、电子游戏、小说和绘画中能直观地感受到战争元素。在“篮球比赛是战争”这个隐喻中,战争作为始源域,篮球比赛则是目的域,整个隐喻过程便是从“战争”域到“篮球比赛”域的一个认知映射。“战争”域里的元素、关系、特征和常识都被映射到“篮球比赛”这个域中的对应部分。

1. 篮球比赛过程是战争的过程

在撰写NBA篮球比赛新闻报道时,记者们通常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以战争的笔调来描写比赛的情况,如:

(1)而这场与奇才的交锋对湖人相当重要,是一场不容有失的比赛。(新浪体育)

(2)这是两队本赛季的第4次,也是最后一次交锋。(新浪体育)

(3)两队的厮杀非常激烈,拖入到加时赛当中,主场作战的灰熊最终凭借小加索尔在最后时刻的补篮绝杀(体坛周报)

(4)灰熊最后一攻兰多夫投篮偏出,但小加索尔补篮绝杀 (体坛周报)

(5)热火与湖人的较量即将揭开战幕 (篮球报)

(6)林书豪向德拉季奇宣战 (21CN体育 20130313)

篮球比赛是一场战争,由此可知,篮球比赛的过程就是战争进行的过程。战争过程里的元素和特征都通过“篮球比赛是战争”这个母隐喻被映射到了篮球比赛的过程中。在例(1)(2)(5)里,两只篮球队之间的比赛被形象地称之为“交锋”“较量”,而“交锋”“较量”都来源于战争的范畴。而(3)和(4)里,“厮杀”“绝杀”通常都被用来形容激烈的战争,在这里则告诉读者这是一场非常精彩的篮球比赛,比赛双方球队都很卖力。(5)中的“揭开战幕”本意指一场战斗马上就要开始了,在这里则预示着热火队和湖人队的比赛就快要开始了。(6)中的“宣战”指一方向另一方挑起战争,在这里指林书豪主动要和德拉季奇进行比赛对决。以上的各例都是用战争范畴中的用语来描述NBA篮球比赛,通过具体的战争元素来解读篮球比赛,可以让读者更形象地了解比赛的实况。

2. 篮球比赛双方是交战双方

篮球比赛也有敌我之分,自己的队伍为我方,对手则为敌人。而整个比赛过程就是和敌人对抗的过程。如:

(1)进入本赛季,热火队从死敌凯尔特人手中挖来NBA历史第一三分射手雷-阿伦,这一引援终于彻底的完善了热火的三分球投射实力。(NBA中国官网)

(2)身后的追兵被阻击让湖人压力大减,他们接下来的目标就是要努力提升名次,拿到尽可能高的西部排位。(新浪体育)

(3)拥有了MVP级别的核心,外加稳定而高效射手,热火队的24连胜来的顺理成章,而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毫无疑问将是卫冕本赛季的冠军。(NBA中国官网)

(4)林书豪踏踏实实地在家门口,等着季后赛潜在竞争对手之一爵士出现。(体坛周报)

(5)两个球队正在激烈的争夺季后赛,所以这场比赛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 (搜狐体育)

(6)不管是东部还是西部,没有哪支球队会是他们的对手。(搜狐体育)

在(1)(4)和(6)中,将与自己比赛的篮球队称作“死敌”和“对手”,这样的说法很明显也是来自于战争的范畴。“对手”指的是普通的与自己球队比赛的其他球队,泛指任何可能的球队,而“死敌”则是特指,指的是已经和我方交战过多次,并很难战胜的敌人,这里的意思是热火队和凯尔特人队实力不相上下,两队经常交火,热火队想要赢得与凯尔特人的比赛不那么容易。(2)中以“追兵”来代指与湖人队交战的球队,暗示该球队实力强过湖人队。例(3)中,“射手”一词被用来代指热火队精干优秀的队员。而(5)中的“你死我活”这样极端的说法也是常出现在对于战争的描述里,这里将两个球队比喻为不怕死的交战双方。

3. 比赛结果是战争结果

对于比赛结果的表述,新闻记者无一例外都会选择“胜利”和“失败”这样的词语,而这些词也正是来自于战争的范畴,通过“篮球比赛是战争”的隐喻映射到篮球比赛里。

(1)随着爵士遭遇连败,湖人已把命运紧紧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能否在常规赛收官阶段提高排位,要取决于他们自身的表现。(新浪体育)

(2)上一场惨败于勇士,林书豪就曾自揽责任,加之本场关乎排名,他的重视程度也格外不同。(新浪体育)

(3)火箭有惊无险地拿下一场关键胜利,林书豪也完爆爵士后场。(新浪体育)

(4)灰熊最终以90-89击败雷霆。(体坛周报)

(5)以避免在赛季余下的15场比赛中,尤其是在争夺季后赛席位之际,遭遇惨败。(体坛周报)

(6)在NBA常规赛上,奇才客场以88-79战胜太阳。(搜狐体育)

(7)今天名宿尤因出现在纽约观战尼克斯的比赛,他表示没有任何球队可以击败热火。(搜狐体育)

在以上的例子中,像“战胜”“胜利”“击败”“连败”“惨败”这样的词语已经内化到体育新闻里了,各种体育比赛的报道都大量的引用这类词语,而且撰写新闻稿件的记者和阅读新闻的读者们都已经意识不到这是一种隐喻了,而把它们看作理所当然的描述体育比赛的词语。这些词语也都是来源于战争的范畴,在篮球比赛中所谓的“胜利”和“失败”其实指的是“赢”和“输”,更具体些就是取得的分数的高低。

4. 其他类型

(1)犀利的三分球成为了热火队本场比赛的制胜法宝 (NBA中国官网)

(2)在比赛中过于单一的功能性让他在季后赛的比赛中难以支撑起热火的火力 (NBA中国官网)

(3)对于今天输给火箭的爵士来说,他们的赛程异常凶险 (新浪新闻)

(4)湖人的防守完全找不到压制杜兰特和威斯布鲁克的方法。(新浪新闻)

(5)林书豪连续两次直捣黄龙连得4分,并在2分40秒给空切的帕森斯送出妙传,一度遏制了对方反扑的势头。(新浪新闻)

(6)雷霆在下半场开始后的进攻状态依然无法打开,将近5分钟的时间里一分未得 (体坛周报)

(7)而比赛开始后,林书豪马上就给了对手一个下马威。(体坛周报)

战争是一种集体的,危险的,人类的暴力行为,这种危险行为带来的后果必然会有负面因素。在“篮球比赛是战争”的母隐喻里,危险的特征也被映射到了篮球比赛里,比如(3)中就用“凶险”来形容爵士队将要面对的比赛日程。在战争中,各方也会采取一些策略和战斗的方式,比如在(1)中的“制胜法宝”,在这里指的是热火队最擅长的得分方式。(7)中的“下马威”也是战争中常用的指的是给对方致命的打击,也属于一种战争策略,同样还有(5)中的“直捣黄龙”。而像(4)(6)中的“防守”“进攻”都属于战争中的作战方式。(2)中的“火力”一词则指篮球运动员在场上的表现。

三、结语

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NBA新闻报道中的战争隐喻的应用。由于体育比赛和战争有着极大的相似性,战争隐喻是体育新闻里应用最多最广泛的一种概念隐喻。体育新闻记者通过“篮球比赛是战争”这一基本的母隐喻以及其衍生出来的子隐喻,将战争中的各种因素和特征映射到了篮球比赛的范畴里,而读者根据具体的战争范畴里的概念能更容易更形象地了解篮球比赛。

参考文献:

[1]Aristotle. Poetics[M]. New York. The Modern Library. 1954.

[2]Lakoff, 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Richards, I. A. Th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6.

[4]胡壮麟. 认知隐喻学[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