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空间隐喻与位移事件结构“去VP”中的“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空间隐喻与位移事件结构“去VP”中的“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收稿日期: 20110321

基金项目: 安徽大学博士科研启动经费项目

作者简介: 李慧敏(1980),女,汉族,安徽合肥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与语法研究。

关键词: 空间隐喻;“去VP”;位移事件;语法化

摘要: 现代汉语中的“去”是一个典型的位移动词,在“去VP”结构中,这种位移通过隐喻由物理空间层面投射到心理空间、时间层面和泛方向空间等非物理空间层面,从而造成现代汉语共时层面中“去”的语法化程度的差异。

中图分类号: H0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1)06073006

Spatial Metaphor and “Qu(去)” in “Qu(去)vp” Structure of MovementEvent

LI Huimin (Chinese Department,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China)

Key words: spatial metaphor; “qu(去)VP”; movementevent; grammaticalization

Abstract: “Qu(去)” is a typical movement verb in modern Chinese. In “qu(去)VP” structure the movement is projected from physical level to psychological level, time level and other nonphysical levels through metaphor. Thus it leads to the various semantic differences of “qu(去)” in modern Chinese .

第6期李慧敏: 空间隐喻与位移事件结构“去VP”中的“去”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9卷现代汉语中的“去”既可以单独使用,又能出现在动词性成分的前面或后面,还可以位于一句话的末尾。本文研究位于动词性成分之前的“去”。熙认为在“我去买菜”中“去”充任连谓结构的前一个直接成分表示目的,但仍保留着表示运动趋向的意义。而例句“用坚忍不拔的精神去克服困难”中的“去”只起连接作用,并无实义,甚至将“去”换为“来”,意义上没多大区别。[1]吕叔湘也认为“去”用在另一个动词语的前面表示要做某事,如“你别管,让他自己去想办法”。[2]根据两位先生的解释,这里的第一例和第三例“去VP”中的“去”,一个表示目的,一个表示要做某事,二者在表义上近乎一致。然而这两个例句中的“去”在语义上仍有差别,倒是第二例和第三例中的“去”在表达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那么上文三个例句中的“去”究竟是一个“去”还是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而成为几个不同的“去”呢?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本文以实际语料分析为基础,运用事件语义学来考察“去VP”结构中的“去”,并利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来解释“去”的各种语义功能。语料来源于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检索系统(网络版),通过检索,得到657例“去VP”结构(其中包括“VP1去VP2”,即“去”前有其他动词性成分和“去VP去”的例句)。在考察语料时,我们尽可能多地记录有关“去VP”结构的语境信息,如上下文信息等,以便准确把握该结构中的“去”所表达的语义功能。

1.位移事件与“去”的语义基础

位移是现实世界中最普通的事件之一,反映在语言中就会使用一些特定的词汇和句法结构,其中动词“去”是现代汉语表达位移事件最常用的语言手段之一。

根据《说文解字》:“去,人相违也。从大凵(qū)声。凡去之属皆从去。丘倨切。”“去”的本字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去”的本义是离开。由“去”的本义可以看出,“去”所表达的位移事件都必然发生在特定的空间里,并且都有一定的参与者。从内部结构来看,位移事件一般包含位移主体、位移起点、位移路径、位移终点、位移方向、位移方式、位移目标等要素。这些要素在语言中并不一定全部呈现出来,可以只出现其中的部分要素。例如“他坐火车去北京”,这里只交代了动词“去”位移的主体、方式和目标。从外部来看,位移和报道者的立场密切相关。“去”的本义是离开,是指从说话所在的地方到别的地方(吕叔湘,1999)。例如“他坐火车去北京”,说话人一般是在北京之外的地方,而如果说“他坐火车来北京”,则说话的人一定是在北京。上面两例中的“去”体现了典型的位移特征,那么“我去买菜”、“用坚忍不拔的精神去克服困难”中的“去”具有这种典型的位移特征吗?我们先考察语料中的“去VP”结构。

2.“去VP”结构中“去”的语义功能

“去VP”结构内部语义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2.1“VP1去VP2”中的“去”

2.1.1“VP1”为典型的位移动词

这类结构“去”之前还有其他动词性成分,共有289例。其中“去”前为“到+N”的102例,其他动词性成分为“回、上、进、跑、带、寄、派、出去+ N”等的有55例。例如:

(1)德国人当工程师,四爹呢,是学什么,是学日文,反正还到日本去留学,反正就说整个儿这个家呢,我妈妈的父亲死得很早,这样就寄在这个,寄在这个,叔叔篱下吧。(冯振《北京话口语》)

(2)不过大部分学生第三年都会回公司去写论文,相对好些。(《MBA宝典》)

(3)后来地震了,我们就跑楼下,平房去上课。(柳家旺《北京话口语》)

这157个例句中的“去”都含有具体的位移意义。如,例(2)具有位移主体“学生”、位移目标“写论文”、位移终点“公司”。例(3)包括位移主体“我们”、位移方式“跑”、位移目标“上课”以及位移终点“平房”。这157个例句均有一个共同特点:“去”前出现的动词均含有[位移]义,且句中出现了表示位移终点的处所词语,这些处所词语非常清楚地表明“去”发生了具体可见的位移,即“去”这一位移事件是发生在现实的物理空间里的。由此可见,这里的“去"含有运动趋向性,一般论著都将其看作趋向动词。

2.1.2“VP1”为非典型的位移动词

其余132例“VP1去VP2”结构中的“VP1”大多不再是上述带有物理空间位移的动词。

(4)不少原本有意修读MBA的大学生,觉得耗费两年时间去研究市场问题不值得,不如索性早一步投身人力市场或创业。(《MBA宝典》)

(5)许多公司经常帮助自己的雇员去攻读学位,这当然无可非议,但与此同时,却缺乏对人才储备问题的……。(《MBA宝典》)

(6)从毕业生个人来说,MBA在许多领域都大有用武之地,不少人读完MBA之后都有转行的愿望,比如原来做零售的现在就想跳到网络企业去尝试些新经验。(《MBA宝典》)

例(4)和例(5)的“VP1”――“耗费”和“帮助”不是表示位移的动词,例(6)的“跳到”虽然属于典型的位移动词,但位移的主体却是愿望,因此这里的“去”并不具有典型的物理空间位移的特征,“去”的位移意义显得比较虚,是一种虚拟的位移。

从位移事件的内部结构来看,影响“去”表示非现实位移即非物理空间位移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VP1的性质;二是位移主体的类型;三是VP2的性质。考察发现,能出现在“去”前的动词VP1有“提供、组织、帮助、花费、追求、有、没有、要求、教、让、使、叫,‘把……当成(代入)’”等,这些动词语的共同特征是:它们本身均不含[位移]义。语料中这样的句例共有109个。例如:

(7)MBA面向市场,体现个人的成功;而PMP面向客户,追求团队的共同努力去完成任务。(《MBA宝典》)

其次,从位移主体的性质来看,当“去”的位移主体为表示抽象意义的内容如理论、感情、心理活动等时,则“去”多半也表示虚拟的位移。这样的例句有6例。例如:

(8)曾经被认为是超出了狭义相对论的应用范围,要放到了广义相对论中去研究。(《21世纪的牛顿力学》)

再者,当“去”后是抽象意义的动词,如“进行、作出、理解、攻读、发展、研究”等时,则“去”一般也表示虚拟位移。例如:

(9)不管人们是否借用光线接受屏去进行观察,干涉条纹在空间的分布位置都已经确定。(《21世纪的牛顿力学》)

VP1的性质、位移主体的类型和VP2的性质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特别是“去”前后的动词性成分VP1和VP2的语义属性对“去”位移义的表达具有重要影响。

2.2“去VP”中的“去”

2.2.1“去”为典型的位移动词

考察语料,一共得到368例“去VP”结构,即“去”之前没有其他动词性成分,只有修饰语或者没有任何成分,有时“去VP”后还有一个“去”。例如:

(10)是,三顿就那个,早上也那个,中午也是那个,晚上也是那,你还甭去排队,他们,您知道,可能咱们北大也有的是那个老教授,家里去排队去(李英良《北京话口语》)

陆俭明认为“去VP”意在强调施动者从事什么事,而不在强调施动者的位移,因此有时“去”表运动趋向性的意思就变得很弱。[3]我们同意陆先生前一半的看法,不过,我们认为部分“去VP”结构中的“去”的运动趋向性并未变得弱化。因为通过对语料中“去VP”结构上下文语境的考察,我们发现,一部分“去VP”中的“去”仍可表达典型的现实位移。例如:

(11)不是我们那个,他这次我上海的一个舅舅,就是搞开科学学的会议到上海,到这个,墨西哥去开会,然后路过洛杉矶,然后呢,就去看了看我这个舅舅。(冯振《北京话口语》)

例句中离“去”最近的只有位移目标“看舅舅”,但同时还有位移终点“洛杉矶”和位移主体“我们”,只不过它们是在上文的语境里出现,需要我们找出来。可见,位移事件结构中的某些要素是存在于上下文语境中的,特别是能够表达运动趋向性的空间处所名词经常能在语境里找到。考察语料,这样的例句共有90例,几乎占“去VP”结构的四分之一。又如:

(12)您到北京啊,您图书馆那儿去查去,或者还能找着,您外头一本儿您也找不着,您呢,还得有人介绍,说您买这一本儿,还得花这么个儿百块钱,才买得着,您这没用啊!(马士良《北京话口语》)

(13)谁,你拿着这个三代来了到这一投你,行了你这吃吧,给你个地儿你去干去吧。(王文山《北京话口语》)

例(12)在第一个“去”的前面还有表示位移终点的词语“图书馆”,因此,这里的“去”仍是较为典型的表达位移的动词。

2.2.2“去”为非典型的位移动词

与上述例句不同的是,其余278例“去VP”结构“去”的位移并未发生在物理空间。

(14)两年1000多节课,没有一节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通过具体案例去理解、认识每一个问题,通过学员讨论得出结论。(《MBA宝典》)

(15)如果人们按她的办法去做,一定会感到这天的工作苦闷、劳累和精疲力竭。(《MBA宝典》)

(16)外资银行为了发展自己的市场份额、扩充实力,必然要以信贷为手段去争夺市场,展开激烈的竞争。(《WTO与中国》)

这三个例句中“去”前的修饰性成分均为介词结构,由“按照、依照、以、用、从、在”等介词介引动作的方式、凭由、手段等。语料中含有这类修饰语的句例一共有86个。“去”后的动词性成分有“进行、考虑、拜读、探求、准备、查明、经营、写(故事)、把握、学(MBA)、捏造、管、解决、实现、追究、建立、理解、做(生意)”等。从“去VP”结构中“去”的这些“前言后语”来看,我们无法找到物理空间位移的相关要素,这一点与上文表示非典型物理空间位移事件的“VP1去VP2”结构一样。为了更好地对比“去VP”结构内部语义之间的区别,我们不妨看下面一组例句:

(17)我去图书馆买书。

(18)我去买书。

(19)我不敢去想这件事。

这三个句子的差异显而易见:例(17)出现了位移主体、位移目标和表处所的位移终点。例(18)只有位移主体和位移目标,如果“去”后加上处所词语,仍然能说得通。但是处所词并未出现,而且我们无从知道到底是怎样的处所,所以相比之下,前一例比后一例位移的现实性更强。而例(19)无法找到现实位移的因素,而且“去”后不能加任何词语。同样,“VP1去VP2”结构中的“去”也存在类似情形。例如:

(20)我还认得一个学生从广州到清华去上学。(《MBA宝典》)

(21)有了扎实的基础设施和网络资源,才有能力去提高网络通信质量,改善通信服务水平。(《WTO与中国》)

例(20)的“去”具有典型的物理空间位移的特征,而例(21)中“去”的现实位移特征已经变得十分虚弱。例(19)和(21)的“去”该作何解释呢?熙指出此处的“去”具有空灵性,不表示实在的意义,起到连接的作用。我们赞同这个观点。但是,具有空灵性的这个“去”与表示现实位移的“去”之间是否有联系呢?表达空灵性的“去”具有哪些句法、语义上的特征呢?如何区分它们?下面对此加以分析。

3.空间隐喻与空灵的“去”

空间位移作为物体运动的一种常见形态,其运动的内部结构这里的内部结构等同于本文所指的位移要素。不仅最先为人们所感知、所认识,而且也会不断被人们抽象化并通过隐喻的方式变成表达其他抽象概念的基础结构,从而表达其他类似结构的意义。[4]据此,我们认为所谓空灵的“去”其实是表达物理空间位移的“去”的隐喻拓展形式。下面以第二类“去VP”结构为例进行分析。

(22)牛顿力学的成功之处,乃是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去分析理解自然世界之中物体运动规律的良好起始点。(《21世纪的牛顿力学》)

(23)至于惯性力这个名称取得是否适当,人们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去进行考虑。(《21世纪的牛顿力学》)

例(22)“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去分析理解……运动规律”,这里的“去”并不发生在物理空间中,因为VP2“分析理解”表示的是抽象的心理活动。这是物理空间位移的结构投射到了心理空间范畴。发生在心理层面的位移,其位移主体是“我们”,位移目标是“分析理解……运动规律”,位移方式是“更加深入”,甚至可以找到位移起点“牛顿力学”。例(23)则使用了一个介词“从”引介位移的路径“从历史的角度”,“人们”是位移主体,“进行考虑”是位移目标。这同样是心理空间层面的位移。语料中心理空间的位移占绝大多数,共有258例。心理层面的位移主要包括人的抽象思维活动、主观意愿、计划打算、社会评价等等。

“去VP”结构“去”除了从物理空间的位移投射到心理空间外,还可以投射到时间层面,即在时间范畴内发生了类似物理空间的位移。语料中仅有12例。例如:

(24)由十几岁去学徒,学徒就是,哎,那学徒那阵儿就甭说了。(梁国柱《北京话口语》)

(25)这是相对论必须先去办到的事情。(《21世纪的牛顿力学》)

(26)孩子们念个多少书,至多念个中,初中,高中都不见得毕业,这就去学买卖。(张佩芳《北京话口语》)

从“初中、高中、就”等词语可看出,例(26)“去”的位移发生在时间层面。这个时间层面的位移其主体是“孩子们”,位移目标是“学买卖”。换言之,“学买卖”之事从中学起就发生了,而且随时间的流逝,“学买卖”之事也伴之而行,位移之义可见一斑。例(24)和(25)也可得到相同的解释:“十几岁”和“先”表明了“去”的位移发生在时间层面上。

“去VP”结构的“去”还可以投射到泛方向空间层面,即“去”可以有一定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是不确指的,我们无法作出判断。

(27)比如一个公关能力很强的人,学完MBA以后最好还去做公关工作。(《MBA宝典》)

(28)推销员恍然大悟,收回辞呈,赶紧努力再去找顾客。(《MBA宝典》)

例(27)和(28)“去”做公关工作的处所和找顾客的处所究竟在哪里,我们从文中没办法找到线索并加以判断,因为这是发生在泛方向空间层面里的。这类语料共有20例。

吕叔湘指出“去”是从说话人所在的地方到别的地方,即“去”所离开的地方是明确的,但是离开后将“去”往何方,我们不得而知。[2]换言之,“去”与方向有关,可以去往任何一个地方,其方向是发散式的。如果此时“去”后出现了表示具体处所的体词性成分,则“去”位移的方向就会变得非常明确,如“我要去北京”。而“去”后如果出现的是动词性成分,且语境无法提供具体的空间位置,那么“去”将不再表示具体的位移方向,转而表示抽象的位移目标了。这个位移目标可以是一个具体的行为动作,也可以是一类抽象事件,如“我晚上去看书”。紧跟“去”之后的体词性成分就本质而言,其代表的是一种空间,空间是立体的,可以明确感知得到的,甚至是可见的。而动词性成分我们一般将之看作一个事件,事件不光占据一定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它还占据着一定的时间,具有更加抽象的时间属性。从空间域到时间域的投射是“去”的意义更加空灵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出发,本文“去”后的动词性成分我们称之为位移目标,当位移目标是一个事件时,我们可以认为它表达的就是要做某事,表示一种目的性。因此,空灵性与目的性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综上,我们认为,表示空灵的“去”其实就是物理空间的位移投射到了心理空间、时间层面和泛方向空间层面等的结果,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吕叔湘认为动词之前的“去”表示要做某事,如“你别管,让他自己去想办法”,而熙认为“用坚忍不拔的精神去克服困难”中的“去”只起连接作用了。因为物理空间的位移是实实在在的,甚至是肉眼可见的,特别是一些表处所词语的出现。而心理空间、时间层面和泛方向空间的位移人类肉眼无法看见,也无法触知,这种位移存在于抽象的世界中,因而人们不能轻易把握,所以造成“去”的用法渐趋空灵(如表示要做某事),而一旦变得比较空灵之后,“去”会更加虚化,直到不表实义而仅仅起连接作用。

4.“去”的语法化等级

通过考察“去”前具有动词性成分的“VP1去VP2”结构和“去”前没有动词性成分的“去VP”形式,我们发现现代汉语中位于动词性成分前的“去”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语法化,而语法化后的等级有所不同且被保留在了现代汉语的共时层面上。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词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比如“在”既可作动词如“他在家”,又能作介词如“他在家看书”,有时还被称为副词如“他在看书”。这是一种语言变化在共时层面上留下的印记,是正在发生的语法化现象。从位移事件的结构来看,本文语料中有的“去”保留了作为一般趋向动词的意义和用法,句中出现了现实位移的各种要素如由处所词充当的位移终点等等,这类“去”是语法化程度最低的。

(29)那阵,他们是个别的,他们就出,那还没解放呢,那会儿都到外地去念书了。(张佩芳《北京话口语》)

例(29)属于“VP1去VP2”结构,其中“去”之前出现了表示动作趋向的动词“到”,还有表示位移终点的处所词语“外地”。因此,“去”是典型的位移动词,它与“到外地”等共同构成物理空间的位移事件。同样,对于“去VP”结构而言,如果能在上下文语境中找到与动词相关的处所词语的话,那么这类结构中“去”的语法化程度也是最低的。如例(11)。

其次,如例(18)“我去买书”和例(28)“努力去找顾客”这样表达泛方向空间位移的例句所示:一方面,字面上虽没有表示处所的词语,但如果加入一些表处所的词,句意将不受影响,只是加怎样的词语我们不得而知;另一方面,这里的“去”不能加表示完结的成分“了”,只能加在“买”的后面,表明句子的主要动词是“买”而非“去”,因而“去”的语义更加虚化了。

(30)很少,很少去,老人儿去,我这儿回来就不习惯,我们家喽我妈去找阿訇念一段经。(沙超群《北京话口语》)

就例(30)而言,“去”后面可以添加处所词语,但是具体加哪个词语我们不能确定,且“去”后不能添加时体成分。因此,相比典型的位移动词“去”而言,这类“去”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虚化。

最后,如例(19)“我不敢去想这件事”这类表达心理空间和时间层面位移的例句。这类句子中有很多表达抽象意义的动词,为我们展现了非物理空间层面的位移,而非物理空间的位移会造成人们在解读时的不容易把握,因而意义很虚,没有实义,甚至只起到舒缓音节的作用。这类“去”的语法化程度最高。例如:

(31)在您写作的时候,尽量去为您自己和您正在从事的工作保持高度兴奋。(《MBA宝典》)

从位移事件角度出发,结合各位移要素的出现情况以及“去”前后动词的性质,考察发现,现代汉语“去VP”结构中的“去”存在着语法化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物理空间的位移通过隐喻投射到心理空间、时间层面和泛方向空间而形成的。这表明“去”在现代汉语共时层面正处于不同阶段的变化进程中。

参考文献:

[1]熙. 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M]. 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陆俭明. 关于“去VP”和“VP去”句式[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4).

[4]张旺熹. 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黑维强. 近代汉语“去+VP+去”句结构类型及其发展[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