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技术溢出的企业家认知行为模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技术溢出的企业家认知行为模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对技术溢出的研究进行系统归纳,通过对技术的知识组成、个体认知行为、社会网络等理论的综合运用,模拟出技术溢出的网络路径。接着把个体具体化为企业家,发现企业家可以充分利用其丰富的优势资源,灵活采取网络联结战略、网络联合战略来成功获取其他企业的技术。最后总结出企业家在技术溢出中的认知行为模型

[关键词]FDI技术溢出 认知行为 网络 企业家

[分类号]F204

1 问题的提出、

1957年,solow在其经典论文中就已经认识到经济增长的主要部分不是要素的积累速度,而是“索洛剩余”,即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此外,早期的学者又研究了技术(知识)溢出现象,如阿罗和罗默延续的“产业内知识溢出(MAR溢出)”及“Jacobs溢出”。1960年,Mac Dougall第一次把技术溢出效应视为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国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现象。而FDI对本地企业的总体促进作用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分配效率、技术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转让的加快。

虽然近几年的实践经验和学术研究都把人力资源作为关键因素进行考察研究,但仍然让人们困惑的是:人力资源究竟通过何种行为、依赖什么样的路径实现了FDI技术的溢出?人力资源中不同类型的行为主体(如企业家和非企业家)是否有不同的作用以及他们如何发挥作用?

2 FDI技术溢出的研究框架及行为主体

迄今为止,国内外有关专家对FDI技术溢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见图1):以技术溢出方(s)为对象,研究其自身特征对技术溢出的影响;以技术吸收方(D)为对象,研究其自身特征对技术溢出的影响;在上述基础上,再研究双方之间的互动行为(M)。

2.1 技术溢出方(S)

FDI的首要动机是获取利润、扩大市场份额或其它对自身有利的经济目标,而对被投资国的技术溢出仅仅是一种客观上的外部效应。因为这种情形如果发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通常会要求实施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和专利策略来抑制技术溢出效应,即“梯子理论”(ladder theory)。

从技术水平而言,过大的国内外企业“能力差距”不利于国内企业吸收FDI技术。因此,过度引入外资很可能会压缩国内部门的生存空间,致使其在技术进步方面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而港澳台外资所进入的行业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水平较低,与本地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较小,本地企业在技术学习方面较为容易。

跨国公司进行产业转移可以采取两种形式:一种是跨国公司“孤军”深入到他国,利用与该国企业已有的广泛合作,重新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条,如微软、IBM等全球行业龙头;另外一种是原先同一产业链条上部分关联企业“集体选择”到他国,形成集群并扩张。境外产业链以不同方式植入我国后,原来链条节点上的技术合作形式和内容也随之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不同的技术溢出效应。但是,“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型外资企业对国内部门产生的技术外溢效果的影响是比较有限的。

简言之,跨国公司的技术实力、行业地位、投资动机、产业链条转移特征和贸易外向型依赖程度等因素都会对其技术溢出产生影响。

2.2 技术吸收方(D)

与FDI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对应,东道国对FDI技术的吸收首先会受到其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效应制约。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未跨过外商投资起积极作用的门槛,而东部地区内资工业部门技术水平的提升已使外商投资的正向外溢效应变小,中部地区当前外商投资的正向外溢效应相对较大。

对作为技术吸收方的东道国企业而言,其自身的技术实力、研发水平、人力资源积累都将直接成为影响其技术吸收的重要条件。此外,东道国企业的行业地位及其所处的产业结构也将对技术吸收产生重要影响。高技术溢出水平适合于无领导企业的产业集群,低技术溢出水平适合于存在领导企业的产业集群。

另外,本国内资企业的数量比例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这有助于缓解外资对国内部门生存空间的压缩。

2.3 技术溢出和技术吸收的互动分析(M)

作为供求双方的两端,FDI主要通过三种基本途径实现技术外溢或转移:无介质的知识溢出(或联系的效应);以产品为介质的知识溢出(反向工程);以人力资本流动为介质的知识或技术诀窍溢出。而技术溢出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资的竞争压力会促使东道国企业充分发挥现有技术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二是迫使东道国企业增加技术投入,提高技术水平,进行技术创新。

针对技术溢出效果,很多专家进行了统计分析,传统的如测算TFP的方法(索洛剩余法),还有一些专家采取了诸如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型等方法。

值得强调的是,通过对最近几年经验数据的分析和实际调查发现,具有一定技能的人力资源在FDI技术溢出中是一个关键性的行为主体,人力资本对技术溢出效应存在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人力资本水平是影响技术溢出“渠道”通畅程度和东道国“吸收能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3 知识特性、认知行为与技术溢出路径

人力资源究竟通过何种机制发挥了如此重大的作用?笔者将通过技术溢出(扩散)的知识特性、人类认知行为、网络中的知识传递等理论来进一步揭示这种运行机制。

3.1 技术溢出的知识特性

任何一项技术都是由大量不同的知识点按照一定逻辑组合而成的复杂体系。企业中隐性知识大约占知识总量的90%,可编码的知识只占10%。由于技术的非规范化特征,新技术知识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传递比跨远距离传递能更容易地进行,这种新的默会性知识流动更容易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而流动。

技术的上述特征意味着技术溢出或扩散主要是地区性的。Alderman和Davies(1990)通过大量调查后认为:技术创新的扩散在范围上确实是按地区分布的。

3.2 “有限理性”与认知行为

西蒙(1957年)否定了传统模型里行为者应有的理性,并引入“有限理性”的概念,其核心特征是:有限的信息搜寻。这一理论把有限理性视为受到时间成本、信息搜寻成本和计算能力的成本限制的受约束的最优化。

有限认知行为也意味着主体进行知识与信息搜寻时往往会采取便捷路径,这与人类的认知模式相一致:人们在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时,总是首先考虑自己以往的经历中是否有成功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如果没有,则搜索网络中其它成员是否有类似经历和经验;若两者都没有,人们才会进行逻辑思考。心理学认为,行为主体为了达到一个既定的目标,总是倾向于采取那些路径最短、能量消耗最少的方法,这就是所谓的“最小努力原则”。

追溯Allen(1977年)的工作,就可以发现人们更偏好向其他人求助,而不是文本信息,例如,工程师与科学家向人求助信息是向诸如数据库和文件柜等非人格化资源求助信息的近5倍。

3.3 技术溢出路径与认知网络

任何个体都拥有不同数量的强联系和弱联系所组成的社会网络体系,不同类型的知识在社会网络中就会依赖于不同的路径或联系进行传递。默会性知识具有高度的嵌入性,需要通过行为主体之间的强联系经多次交互式作用才得以传递。强联系可能花费更多的精力确保知识搜寻者充分理解使用新获得的知识。高技术产业知识溢出的地方性特征更为显著,因为它比传统部门涉及更多的隐性知识。

企业家的弱联系有助于在提供新型信息中识别机会,而强联系常常创造了冗余的信息。另外,由于弱联系可以低成本维持,一个主要由弱联系构成的网络对于需要绝大多数明晰性知识的项目来说是有优势的(Hansen,1999)。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初步认为:

・技术是由绝大部分的默会性知识和少量的明晰性知识组成的。

・个体都拥有一定数量的强联系和弱联系所组成的社会网络。

・默会性知识依赖强联系通过频繁接触实现知识传递或技术扩散。

・数量众多的弱联系可以提供大量的非冗余信息,这有助于在大量新型信息中识别机会。

・技术的明晰性知识通过弱联系给个体提供可识别的机会;个体通过强联系与技术溢出方进行频繁接触从而获得技术的默会性知识,最终实现技术的成功转移、扩散。

如图Z所示,技术溢出源由小部分的明晰性知识和大部分的默会性知识组成,A为技术吸收方,B、C及其他黑色圆点为社会网络中的个体,图中的虚线表示弱联系,实线表示强联系。在第一个阶段:占技术溢出源小部分的明晰性知识依赖弱联系依次通过C、B传递给A(步骤1、2、3),A对所获得的技术信息进行识别。如果A认为该项技术对其有重要价值,则A会选择进入第二阶段:A开始在E及E与技术溢出源之间建立强联系(步骤Ⅰ、Ⅱ),掌握技术溢出源绝大部分的默会性知识,最终获取该项技术。反之,如果A认为该项技术并无多少价值,则A不会选择进入第二个阶段。

4 企业家主导与网络战略选择

在所有参与知识传递的个体中,企业家的地位十分突出,比如企业家拥有丰富的潜在网络资源、物质资源和社会资源,能识别不同网络的特殊性,决定构建网络的方向和战略等;企业家既是创新决策、协调、控制的行为主体,同时也是承担创新风险的主体。

本文中把个体通过采取网络联结、重构等方法实现对技术溢出源的吸收的过程简称网络战略,包括“联结战略(Bridging)与联合(Bonding)战略”两种基本战略。联结战略指的是中介者保持与另外一个网络的联系,但是进行相互联结的两个网络没有出现组织上的合并,又被称为桥梁战略。联合战略指的是把两种或者更多种不同的网络进行连接并组合的战略,这是组织形式上的扩展。

如图3所示,I表示技术源内所形成的网络体系,II表示企业家O内形成的网络体系;圆点表示网络中的行为个体;带箭头虚线表示通过弱联系传递的明晰性知识;带箭头实线表示通过强联系传递的默会性知识。

构建网络战略步骤实施模式如下:

第一步,外资企业I的一项新技术信息通过DCBAO,企业家O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技术能力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对所获得技术信息进行初步分析;

第二步,如果企业家O认为该项技术有价值,则会采取联结战略,动用其相关资源与网络I中的D或者其他个体建立强联系(如图3所示的步骤2),通过频繁接触进一步获得该项技术的核心、默会性部分知识;

第三步,如果这项技术对企业家O来说是战略性、全局性的,而且这项技术相对比较复杂、拥有较多的技术子系统,则企业家O会在已经完成的步骤2基础上采取联合战略,通过与I成立合资企业或者收购I,使I内的许多个体都与O内部的个体建立有效的强联系和弱联系。

如果说网络联结战略是初级阶段的话,那么通过合资、联盟、收购等形式实施的网络联合战略就是高级阶段。目前国内许多典型案例中,往往先利用频繁的技术信息沟通、人员交流实现网络联络,机会成熟后再实施以合资、收购为主的网络联合战略。

企业家在识别机会,运用网络战略获取外部技术时,还会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首先,被传播的知识与社会网络在内容上具有相似性。通过友谊联系起来的一对工人比基于建议关系存在的信息交换更可能进行基于友谊关系存在的信息交换;其次,传递知识社会网络的地位相似性。具有相似社会经济地位、相互熟悉行为范式的成员更可能具有在他们社会网络中背景相似的个体。

5 模型总结

通过上述综合分析,技术溢出的企业家认知行为模型可概括为两部分。

5.1 前提条件

・任何一项技术均由默会性知识和明晰性知识组成,而默会性知识占了绝大部分比重、包含了技术的核心内容(Know―how)。

・任何一个行为个体均拥有一定数量的强联系和弱联系,行为个体可以重新配置投入来改变强联系和弱联系的数量比例结构。

・明晰性知识是可以编码的,虽然它可以通过弱联系、强联系、甚至文字形式进行广泛传递,但是明晰性知识主要提供了一项技术是什么(What)的简单信息。

・默会性知识是不可编码的,只能依赖强联系通过个体间的频繁接触实施传递。

・由于弱联系的维护成本低,而且分布广泛,往往可以提供许多非冗余的信息,换言之,个体可以通过弱联系来获取有用信息。

・企业家是社会网络中拥有绝对优势资源的行为个体。

5.2 行为模式

第1步:企业家通过其广泛的弱联系获取某一项新技术的基本信息(What,明晰性知识);

第2步:如果该项技术对企业运营具有明显价值,则企业家会重新配置资源建立与新技术源之间的强联系,通过频繁接触基本掌握新技术核心内容(Know―how,默会性知识);

第3步:如果该项技术构成复杂并且对企业今后发展具有战略性的价值,则企业家会在强联系的基础上与新技术源之间建立合资、技术联盟甚至收购新技术源。

在现实经济活动中,FDI技术溢出首先取决于本土企业家及其团队网络与FDI在技术知识内容上的相似度、技术水平上的差距及本土企业家与FDI企业家的网络地位及行为范式上的相似性。因此,努力缩小以上两个方面与FDI企业之间的差距将对技术溢出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