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办报,要学会说“人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不久前,央视名主持白岩松在诟病我国媒体的对外报道时,有几句话说得很直率:“说白了,我觉得过去几十年我们的外宣相当程度上是失败的,因为不说人话,不按照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进行交流,而是自说自话、喊口号。”他认为,做对外宣传报道,就要“把自己降为人、或者说升格为人,然后去讲心里话就OK了”。“跟美国人说话也好,跟日本人说话也罢,不管跟哪里人说话,首先要想到的是跟人说话。”
套用一句老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白岩松“攻击”外宣报道的话好似不那么“中听”,可谁能否认这个事实呢?凡去过海外的国人,大概都有一种感受,那就是中国的声音在那里非常微弱,即便是我们自以为惊天动地的、非同小可的、引以为豪的事情,在人家的报纸上就是那么一块“报屁股”,电视里的镜头则一晃而过,无声无息,不了了之。而中国的传媒在大洋彼岸基本上是没有一席之地的。最让我伤感的一幕,是前些年在北美一家大型超市里,发现一堆貌似陈旧的报纸被扔在一个角落里,免费赠阅,可随意拿取。定睛一看,原来是我们的外宣报纸。报纸的品相不佳且不说,宣传的“腔调”就让人受不了。这仅仅是我的偶然发现,但我想诸如此类的情形不会是孤例,撇开我们和西方的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迥异的因素,便是如白岩松所言,“不说人话,不按照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方式进行交流,而是自说白话、喊口号”。
岂止是对外报道要“说人话”,对内报道何尝不该“说人话”呢?我们的宣传动员、新闻报道是不是都该学说“人话”呢?
其实,“人话”的本质属性就是“以人为本”,说“人话”,就不是振臂一呼的口号,不是咄咄逼人的腔调,不是居高临下的气势,不是动辄训人的神情,也不是我说你听、强加于人的架势,更不是唯我独尊、声色俱厉的喝斥,而是由衷地、平等而平和地进行语言的交流,心灵的相碰,情感的沟通,开诚布公,娓娓道来,亲近如促膝谈心,耐心如循循善谤,甚至犹如和颜悦色地商量家事。或许这就是“说人话”的真谛。
2010年堪称统计人口的“大年”,据说全球有约60个国家开展了人口普查。秋天里,北京有几位赴美学习的公务员回来,说起美国的人口普查广告令他们印象深刻。那是一些填空式的广告,例如:“如果不知道(小区)有多少人,怎知要配建多少(图书馆)?”“如果不知道有多少(学生),怎知要准备多少(课桌)?”括号里的名词可以更换,如也可以变成“如果不知道(社区)有多少人,怎知要配建多大的(医院)?”“如果不知道有多少(人口),怎知要准备多少(火车)?”由于人口普查的结果,将决定美国各州在国会众议院的席位分配比例,也将决定联邦政府每年用于基础设施、医院、职业培训、学校、老人中心等服务设施建设的4000亿美元资金如何分配,因此官方对于人口普查的宣传工作格外重视,希望能让民众明白这个道理,予以积极配合。显然,他们的相关广告十分注重创意,将人口普查与民众个人的切身利益有机契合,直观对接。且不论这些广告的创意是否特别出色,至少是拉近了与民众的关系,虚拟语态,设问平和,颇显亲和力。合乎信息传播的“接近性”原则。
而我们在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也有广告宣传。用于人口普查宣传的标语和口号曾在全国范围内征集,经筛查审定,于2009年11月了50务。这些标语口号,主题积极,也有朗朗上口之作,却总有些飘渺之感。“人口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参与人口普查履行公民责任”、“认真贯彻《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坚持依法开展人口普查”、“普查时有你普查后为你”……道理都正确,涵义也明白,诉求很清晰,可似乎有点陈旧而“悬空”,鲜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内容。陈述句、祈使句多了,亲和力、形象感便少,难免说教的意味。
宣传,也是一种信息传播。政府传播扣公共信息传播,同样不能不讲究传播艺术、考量传播效果。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我们的宣传往往比较直白,不说“”时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之类违背客观规律、反科学或伪科学的口号,即便诉求正确的口号,也多是居高临下的命令式、教化式的刻板语言。当年憧憬社会主义前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样朴实浅显、激励人心,可以唤起群众为自己的切身利益奋发努力的口号,屈指可数,凤毛麟角。不仅口号标语,即使是报纸的标题,也是祈使句居多,充斥着禁止、劝阻、命令的口吻,不说“人话”。于是,宣传者、传播者与受众显然处于不平等的位置,往往事倍功半、事与愿违。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宣传方式、传播形态不断改进,开始注重时代变迁的特征与受众的心理特点,“人话”多了起来。新闻界的有心人士研究统计,党报评论标题中的祈使句比例在1979年时高达85.5%,随后避渐下降,到1988年降到0;随后在1991年~1997年有所上升,1997年时达到33.3%;而进入21世纪以后,出现概率几近于0。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宣传者和大众传媒正不断改革创新,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政府、传媒与公众之间的沟通,有赖于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其效果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公信力、感召力、向心力。因此,以广告、口号、标语的形式诠释、宣示政府的政策和举措,尤其要提升宣传的艺术性,研判其社会效应,多说“人话”,以力求达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最佳化。
总书记曾对新闻工作提出要求: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深入实际,多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在同群众的交流互动中形成社会共识,在加强信息服务中开展思想教育,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引导各方面群众共同前进。无论对新闻报道,还是对政府传播和公共信息传播而言,这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为此,创新和创意尤显重要。
顺便说一下,在最近全国政协会议的记者会上,赵启正指出,“现在我们不大用外宣这个词,你找一本英文字典来解释的话,它是强词夺理的意思,在中文里没有问题,但是编字典的人,历史上就编错了,你现在没有办法改回来,所以我们是对外传播。在写成外文的时候不要写成对外宣传”。早就觉得“外宣”好别扭。禁说“外宣”,会更有利于我们“说人话”。
再回到前面的话题,应该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筹备阶段,向公众征集宣传标语和口号,无疑是一个善举。而从正式的标语、口号的实际效果看,似乎新意不够,创意不足,其语境的时代性、社会性、群众性特征有所缺失。其主要原因,恐怕还是观念上的作茧自缚,方式上的循规蹈矩,表达上的谨小慎微,仍拘泥于公文式的话语体系和老化呆板的语态,致使“人话”说得少,或说“人话”的质量欠佳。当然并非要否定其积极作用,而是意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对外宣传报道和对内宣传报道,新闻人和政府传播者,都需要共同思索和探求,如何努力转变话语体系,学说并说好“人话”,提升政府信息传播、传媒新闻报道的效果。这真是一门不容小觑的艺术,不可不下苦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