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乡愁 一种散尽千金的守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乡愁 一种散尽千金的守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如今,速度惊人的城市化正蚕食着越来越多的乡村,不要说城里人,就连年轻的农村人都对那些旧物感到陌生。而乡村的冷清与荒芜,则随着大量的农村人涌入城市而显得愈加明显。于是,守望成了艰难的抉择,除了坚守,还要有希望。非遗:别样的乡愁诉说

非遗传承人用特有的执着、定力和耐力诠释了坚守一词,也许正是这一份坚守,这一抹乡愁,让他们承接起了非遗传承之棒,赓续民间千年文脉。

早在2008年,四川的硗碛多声部民歌就被列入了国家级非遗名录。这种嘉绒藏族民间特有的传统文化在硗碛县已流传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当地藏族百姓在生活、劳作中自发形成的多声部合唱。年逾60岁的硗碛原生态多声部民歌传承人杨书全说,小时候没有电视、电影,每逢节日、立房盖瓦、婚丧嫁娶、丰收打麦,大家都会聚在一起通宵唱歌、跳舞。杨书全说,他的父辈能唱好多民歌,歌词内容涉及面非常广,即使唱一个通宵也不会重复。每逢荞麦收割的季节,硗碛几条沟的百姓便会在山上拼高音,“拼不上去的就主动降调以多声部相和,场面异常壮观。”可如今,硗碛多声部民歌却面临着失传的尴尬和危机。

基层文化工作者、硗碛文化站站长杨德智曾在全乡作过一个关于多声部民歌的调查,结果显示,乡里会唱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村民,35岁以下的藏族村民已完全不会唱。省级非遗传承人石惹崩带了五六个学生后焦虑地说:“一首多声部要教一个多月,唱得还不像。尤其是一些滑音、颤音的发声技巧,很难唱出韵味。”

令人欣喜的是,在以杨明星等为代表的16位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演唱者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民歌盛典》节目直播后,这一硗碛独特文化的“传家宝”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保护、传承和发展原生态多声部民歌显得迫在眉睫。同是传承人的杨明星与石惹崩有一样的希望,就是能把原生态多声部民歌的教学带到课堂,“毕竟小娃娃的模仿能力要强点,学起来相对要容易一点。”他们希望硗碛的原生态多声部民歌能够永久地流传下去。

会馆:远方的乡愁慰藉

四川洛带的会馆多与“湖广填四川”那一场持续百年、声势壮阔的移民大潮相关,这种会馆也叫同乡会馆,主要是为祀奉祖宗先贤、联谊同乡、互通信息、救济贫病、进行工商和文化活动提供场所。

离乡背井的客家人心头始终都有一轮家乡的明月。洛带古镇的广东会馆大殿石柱上有楹联云:“云水苍茫,异地久梗巴子国;乡关迢递,归舟欲上粤王台”,其中那明暗闪烁的寻根情结淋漓展现。现存于洛带镇上街的广东会馆,是四川客家建筑中的杰作和“四川客家第一镇”的首要标志,是目前四川境内保存最好和面积最大的一处客家会馆。

在洛带,只有广东会馆和江西会馆才是广东籍和江西籍移民的客家会馆。在强大的湖广文化包围下,客家人没有沉沦,会馆功不可没。原因很简单,会馆里供奉着他们可倾诉乡愁、吐露欢欣、安慰心灵的原乡神祗,在原乡神祗亲切、包容、温暖的目光下,他们坚韧地锤炼自己的生活。从一定程度上讲,会馆就是客家人在异土的原乡,是他们源源不断获取力量的精神华表和心灵归依的地方。

会馆标志着传统社会的社会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它要求众会员在变迁的社会中既能保持传统,又能适应社会发展。洛带的客家人就是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中,与时俱进地不断奋斗,又在这个独立而自由的社会空间中留存记忆,满足同乡人在外籍寻求乡情依托的需求。

美食:舌尖的乡愁滋味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食物一直就是游子思乡的慰藉。很多人对某种食物产生感情,就是记忆深处的思乡情绪被食物触动。因为很多食物只有在特定的地区才能吃到。

在《舌尖上的中国2》第四集――“家常”中,摄制组专程奔赴四川眉山,揭秘四川人家中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泡菜的制作过程。为什么会把最常见的泡菜作为主角,分集导演邓洁说:“这在我们一开始筹备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因为泡菜是四川人家中最平常的,而且家家户户都有,是最符合‘家常’这个主题。”片中一坛坛四川泡菜,勾起在外的四川游子们浓浓的乡愁。在深圳工作了十几年的四川人刘瑞凌说,“说起泡菜就有种亲切感,它总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但又不张扬,总是在你需要时,随时奉献。小时侯,我们一群孩子玩累了,随便到哪家,都能在泡菜坛子里一人夹一条泡豇豆,吃完又接着去玩……”

在四川,家家户户都有几坛泡菜。四川人无论走多远,无论吃多好,都不会忘记泡菜的味道,甚至会自己动手泡上一坛,一解思乡之苦。泡菜伴随着四川人慢慢长大,直到有一天要离家远行,细心的母亲会用一个小小的坛子装半坛家里老坛子的盐水,让即将远行的孩子带在身边,“让这泡菜在异乡静静地陪着我,让我在千里之外尝到最家乡的味道”,思乡的情绪便在舌尖慢慢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