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形+量”格式的语法功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形+量”格式的语法功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陈慧珠(1980—),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学生,汉语言文字学硕士,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方向:文字学

摘要:“数+形+量”结构就是诸如“一大把(薰衣草)、一大群(鸽子)、一薄片(肉)一厚本(书)、(哭)一大场、(痛)一整夜”等这样的格式。通过对格式中语法功能的考察,发现“数+形+量”格式在句子中主要充当定语、补语、宾语、主语和谓语。“数+形+量”格式在语用方面体现出主观,突出,用语经济。

关键词:“数+形+量”结构;句法功能;语用功能

一.句法功能

在我们搜集到的语料中,“数+形+量”格式在句子中一般来说主要充当定语、

补语、宾语、主语和谓语。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格式开始出现并充当宾语、定语和主语;宋元时期,这一格式除了继续充当宾语、定语和主语外,还出现了充当补语和谓语的用法。

(一)充当宾语,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例:

(1)不能得多枝者,取一长条,烧头,圆屈如牛拘而横埋之亦得。(贾思勰《齐民要术·四·安石榴》)

(二)充当定语,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例:

(1)至中困道人为小儿就主人索食,得一小瓯食。(《高僧传·神异篇》)

(2)梦得一帙,有四小卷书。(《真诰·握真輔第二》)

(三)充当主语,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例:

(1)一大函有四紙,與南館東山諸道士。(《冥通记》卷一)

(四)充当补语,最早出现在宋元时期,例:

(1)以手招道:“汝亦上来,随我出去。”秋光便前攀援了一大回,还只到得半墙,甚觉吃力。《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

(2)到剃头店里去混闹,叫他们剃头;那头发只管随剃随长,足足剃了一整天,还剃不干净。幸得吕洞宾知道了,也摇身一变,变了个凡人模样。(《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十一回)

(五)充当谓语,这一用法出现在宋元时期,但是充当谓语的例子很少,就我们搜集到的语料里,宋元时期有一例,清代出现两例,例:

(1)两廊屋各数十间,殿亭中东一楼钟楼,西一楼鼓楼。殿屋五大间,旁各朵殿三间,阶止龙墀一级。(《湛渊静语》卷二)

(2)征诛,一大局也;郡县,一大局也;入主混一,一大局也,其相距皆一千五百年,奇哉。(《广阳杂记》卷三)

(3)但听得说李御史今早参奏平安州奉承京官,迎合上司,虐害百姓,好几大款。”贾政慌道:“那管他人的事,到底打听我们的怎么样?”(《红楼梦》第一零五回)

二.语用功能

在对“数+形+量”这一结构的分析中,我们通过每个时期出现的例句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6个例句,到明清时期数量和形式的繁荣,说明这一结构在语言系统中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语用价值,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一)主观

主观化理论认为(沈家煊,2001):主观性是指语言的一种特性,即在说话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的“自我”表现成分,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说话中留下自我的印记。例如:

(1)真人将左手竖起一指,那指头变成一大朵莲花,千叶扶疏,兵矢皆不能入。众鬼又持火千馀炬来,欲行烧害。(《喻世明言》卷十三)

如果改为:(2)真人将左手竖起一指,那指头变成一朵莲花,千叶扶疏,兵矢皆不能入。众鬼又持火千馀炬来,欲行烧害。

对比这两个句子(2)只是一种客观表述,没有任何感彩。而(1)有主观性,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感彩,表明说话人的态度,认为这朵莲花很大。在客观世界里未必一定是大的,或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在这里,说话人主观上认为是大的。

(3)然病益不支,水粒俱绝,日饮梨汁一小盏许。益明妆冶服,拥襟欹坐。或呼琵琶妇唱盲词自遣。(明·冯梦龙《情史类略》)

“一小盏”说明说话人主观上认为量小。

(二)突出。形容词放在量词前面,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例如:

(1)杨尚书果然自己装了两大壶酒在炉上汤内暖热了,自己提了送到两个的桌上。(《醒世姻缘传》第二十三回)

(2)亲把书信 一大包递与兴哥,叮嘱千万寄去。(《喻世明言·第一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

(3)告罢,拆开外封,里面又有一小封,面上写着道:“某年月日,以困迫无资用,开第一封。”李君大惊。(《初刻拍案惊奇》卷四十)

例(1)“两大壶酒”中的“大”放在量词“壶”的前面,比“两壶酒”更突出壶之大。例(2)突出包很大,说明东西很多,和后面的“叮嘱千万寄去”前后照应,表现出人物急切的心情。例(3)“一小封”和前面的“外封”、“又”呼应,突出李君拆信时惊恐的样子。

(三)用语经济

经济原则最早由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Martinet)提出,是言语行为的基本原则之一。它是指人们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总是力求用最为简洁的语言来表示复杂完整的意思,以此减少自身在进行言语交际时精神和身体方面的能量消耗。

“数+形+量”结构在语用上正好符合这一原则。我们知道,古人用语很经济,古代的词语含义非常丰富,经常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复杂的意思。比如:古汉语中没有很长的一条伤疤的说法,而只会有一长条伤疤的例子;没有很大一碗酒的说法,只有一大碗酒的例子;没有很厚的一本书的说法,只有一厚本书的例子。而用语比较繁复,则是在白话文出现以后,就算是在今天,这种经济性原则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所以,我们认为,“数+形+量”结构之所以得到很好地发展,完全是因为它符合语言发展中的经济学原则,以最小的认知代价换取最大的交际效益。(作者单位:湖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