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多角度解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影片《肖申克的救赎》多角度解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好莱坞经典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可以称得上是奥斯卡的“遗珠之憾”。在叙事结构方面,沿用第二主人公第一人称的旁白作为故事的解说和承接,轻缓慢调的节奏细腻地将整个心灵救赎的故事展现在观众面前。独特的象征、隐喻手法突出了“希望,自由与救赎”这一深刻的主题思想。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上,堪称电影视听语言使用的集大成之作。画面镜头、声画结合……我们都能看到无处不在的对于主题“希望与自由”的淋漓展现。

[关键词] 《肖申克的救赎》;叙事;隐喻;蒙太奇;声画关系

“忙着去活或是忙着去死?”“希望是件好东西,没准儿是件最好的东西,而好东西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出自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主人公安迪的口中。它给人一种无形的力量,让我们知道人的一生中所应该珍惜的最宝贵的财富,让我们体会到在人生艰苦的困境中,互相帮助和互相鼓励的友情。《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励志影片,无论从主题,到叙事结构,再到视听语言的运用,均完美地将故事与电影技巧巧妙融合,令人叹为观止。

多维创新的叙事结构

(一)叙述视角——旁白的运用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集,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影片《肖申克的救赎》采用的是以第二主人公瑞德为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因此,影片没有局限在“全知全能”型视角的运用上,时不时地将叙述视角交给瑞德,他的活动、思想、心理对影片主要情节的发展有着推动的作用。创作者运用了瑞德的主观感受进行全程描述,从而不受“全知全能”视角的限制,这样使得叙事更加灵活敏捷,更具有真实感。

在影片中,安迪的对白并不是很多,初看这部影片的时候,观众对安迪的第一印象和主观感受和瑞德一样,觉得安迪沉默神秘,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随着瑞德对安迪了解的深入,他所经历的、他所了解的安迪都充分显示在他的画外音中,从安迪刚入狱的沉默到安迪第一次在修葺房顶的时候为狱友赢得啤酒和获得短暂的自由开始,瑞德渐渐理解安迪确实有点不同,他的讲述无疑给画面添加了浓厚的感彩,含有个人的主观感情,但却让观众觉得真实,将观众所想也一起全部说出。随着安迪用自己的智慧为狱友换来安全和庇荫,帮助别人还保全了自己,观众对安迪建立起一种情感信任,连最初的怀疑也慢慢消失,因此最后安迪成功越狱,观众也为安迪重获自由的自我救赎之路欢呼雀跃激动不已。

(二)隐喻手法的巧妙运用

影片并非从一而终地局限于瑞德的主观视角。例如安迪逃出监狱,典狱长发现海报背后的秘密以后,画面快速回放安迪是如何在这近二十年里策划逃狱的,对于瑞德来说,这是他不知道的一些额外的情节和信息,当然只能由影片中另一个叙述者来提供了,也就是影片中隐蔽的叙述者,是电影叙事最直接最常采用的叙述方式,和瑞德的叙述相比,它从更加客观的视角出发,不带有丝毫个人主观感彩,全凭观众自己去感知。独特的隐喻手法,使影片更具内涵和富有表现力,进一步升华了影片的主题。

影片的主题是希望与救赎。影片一开始就给了观众一个从监狱上空俯拍的全景镜头,高高的围墙,封闭式的空间。高墙这一镜头在影片中出现了很多次,安迪在趁狱警休息时给监狱所有的人播放音乐,这时高墙乃至整个监狱全貌再一次以俯拍镜头呈现,人显得渺小,暗示了人根本无法摆脱体制的束缚。再如在安迪被关禁闭两个月出来以后,和瑞德在高墙下面进行了他们在狱中的最后一次对话,在高墙的映衬下,人同样显得非常渺小,其实也暗示了无处不在的体制压抑,更可怕的是很多人甚至发展到对这种体制的严重依赖。

同样可借鉴的是影片中主人公用来自救的鹤嘴锤,鹤嘴锤在影片中的意义不仅仅是充当道具,它已成为主人公用来对抗监狱体制化、对抗丑陋分子的一种武器。它不仅仅是一种隐喻,当安迪成功逃出监狱,它甚至变成了一种胜利的象征,一种对自由的无限憧憬的信仰。

(三)双线叙事的平行蒙太奇手法

从叙述上来看影片选择了双线叙事手法。导演用的两条线,一条是安迪,另一条是瑞德。《肖申克的救赎》主角是安迪,但是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瑞德,那安迪的形象是不可能升华到那样的顶点的。他们在同一片天空下,被关押到同一所监狱,失去了自由。但是不同的是安迪一直坚定自己是含冤入狱,但基于自己亏欠妻子的爱与理解,他默默忍受着狱里的一切,直到惟一证明他清白之身的证据被典狱长毁掉的时刻,他发现了周遭的黑暗,于是终于决定踏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

导演在运用双线叙事时,通过一条线使得另外一条线更加圆满与丰富,通过对主线的润色和加工,影片所要表现的情感更加真实真诚,也就是说这两条线是相辅相成的。如今很多影片大部分采取多角度多线叙事,在影片的观赏中观众能通过多个更加宽阔的视角来了解整个故事,使得电影的人物形象塑造更加丰满,剧情发展更加多元,影片中采取的双线叙事将注意力放在要表现的两条线上以及其他的小支线,所以戏剧的张力很强很足,可以让观众更好理解影片精髓,让观众体会到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当然,这种叙事角度非常考量导演的艺术水平与技术手法,但一旦运用得当,将使得影片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经典好莱坞戏剧性叙事模式

《肖申克的救赎》严格遵守好莱坞电影的叙事结构,采用线性的叙事风格,以顺叙时间展开情节。以安迪的妻子和其情人被杀,安迪含冤入狱为故事开端,到安迪入狱后与瑞德相识相知的点点滴滴。高潮分为两段:修屋顶时安迪帮助狱警逃税为狱友赢得一箱啤酒,赢取短暂的自由;安迪扩建图书馆到帮助狱友得到自赎,经历一系列对抗到安迪成功越狱出逃。结局即最后28分钟,利用闪回的剪辑技巧回顾如何越狱成功,接着顺叙典狱长诺顿的自杀以及瑞德出狱后和安迪在太平洋相遇。《肖申克的救赎》在庞大的叙事系统中突出了人物、情节和戏剧元素等因素,以复杂人生命运曲折的故事性传达出创作者赋予的审美意图和艺术构思。这种叙事模式符合了观众的观赏心理和审美情感需求。进一步,这种叙事模式将观众与电影剧情与氛围合二为一,引发了观众对自由与希望深刻隽永的深思。

视听语言的综合运用

(一)画面镜头的运用

影片刚刚开始便使用了几个闪回的镜头,将安迪回忆事发当日的情景与法庭庭审的过程交融在一起。审判过程的三个镜头从律师的追问不休;安迪的一句对白“不是的”;再到法官莽断给安迪定罪。仅仅三个画面,时间不多就将安迪的一生仓促审判,画面利用这种短小急促的镜头切换得当。

在肖申克监狱里,每个人都憧憬着高墙外的天空,影片多次出现监狱全景和高墙的镜头,影片从开始监狱上空俯拍的大全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封闭严密的空间。人群涌动,灰色囚服,灰暗的天空。镜头从墙外移到墙内,这种远景镜头的拍摄很好渲染了气氛,将故事背景阐述得一清二楚。

特写镜头与运动镜头一向是震撼观众最有利的武器。安迪、瑞德和其他狱友在工厂上面修葺屋顶,在安迪为伙伴赢取短暂的自由后,他们得到破例休息和喝啤酒的时间,镜头由一个人喝啤酒的近景拉至全景,呈现出狱友们盘膝坐在地上享受阳光享受自由地喝着冰凉的啤酒的美好场景,再利用移镜头将瑞德的所思所想慢慢表现出来,最后给了安迪一个固定的近景镜头,然后镜头慢慢推进,特写安迪的神情,就在这一刻,观众开始在心中塑造他的形象,就同瑞德的旁白一样,开始觉得安迪有点不同了,将观众带到情境中深思。阳光都像是融在他们的血液里,在他们身上形成一道道光晕,仿佛在净化人的心灵一般,画面适当地出现这般细腻雕刻的镜头,这种慢节奏的镜头使得观众易于接受,更加凸显了影片的主题——希望与自由。影片中大量使用移镜头,导演根据入镜事物的转换实现叙事上的推进,有效地推进剧情的顺利发展。影片结尾处海滩、小舟、海浪象征着安迪心中最美的希望,进一步揭示了影片《肖申克的救赎》的主题——自由、希望与救赎。

(二)画面蒙太奇手法

从整体叙事结构来看影片采用的是连续蒙太奇手法。如前文所说,影片以瑞德的叙述视角讲述了安迪被冤指控入狱到成功逃离肖申克的整个过程,按事情的顺叙时间有逻辑、慢节奏地进行叙事。这种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模式使得这部影片具有既主观又客观的感彩。从影片局部上看导演运用了平行蒙太奇叙事,比如一边是安迪妻子与情人激情的镜头,配合着粗重的喘气声;一边是安迪喝着酒,而后下车将酒瓶打碎和装子弹刺耳的声音。既是平行蒙太奇又是对比蒙太奇,将安迪对妻子背叛的悲愤尽情地表现出来。紧接着第三条平行镜头便是安迪在法庭被律师控责,脸上的无奈尽显。在前两条平行线中穿插着控方律师的画外音,这不仅突出安迪当时如死灰般的心情,也表现出安迪百口莫辩的窘境。从影片细节上看,对比蒙太奇也运用得恰到好处,如老布和瑞德获得假释后在同样的房间居住,做同样的工作,有过同样的想法,认为自己不属于外面的世界,想再回到肖申克监狱,但两个人的结局却是迥然不同。深刻揭示了本片的主题之一——人无论身处怎样的窘境中都要心存希望,对美好自由的明天充满渴望。

(三)声音与画面关系举例分析

声画合一:当新一批囚犯入驻肖申克监狱时,画面出现典狱长和狱警是如何教诲新囚犯的情景,当一个囚犯问什么时候吃饭时,典狱长指示狱警上前殴打。画面中从下而上的仰拍镜头的拍摄衬托出了监狱压抑黯淡的气氛,而昏暗的灯光更让人有种无法摆脱的窒息感,让观者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主人公和囚犯的心理感受。典狱长的演说将人心推向了无尽的痛苦深渊,使观众不禁为主人公的命运担忧。

声画对立:画面是法庭与作案现场穿插,安迪无辜地站立着听法官的判决,这时画面的声音是法官对案件经过描述和将安迪定罪的声音,一步一步把主人公推向深渊。法官的声音越来越急迫越来越有力,这种穿插描绘的画面,逐步逼近的声音,有力掌握了画面和声音的节奏,使威严近乎静默的法庭场面有了动感,让观众有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同时也渲染了安迪绝望和无奈的心理,在第一时间抓住了观众的心理。

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无论是视听语言的多样性还是蒙太奇技巧的运用上,抑或是影片的创新型叙事结构上,都无可挑剔地完成了对影片主题的表达和升华——希望、自由与救赎,人物的命运在导演的神奇手法下一波三折,在慢节奏的细腻叙事中表达出激烈的矛盾对比和强烈的情感,还是用影片中那句经典的台词作为本片主题的最完美表达:“希望是件好东西,没准儿是件最好的东西,而好东西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正因如此,《肖申克的救赎》足以成为一部让人敬畏、名耀世界影史的经典佳片。

[参考文献]

[1] 刘洋风.救赎之路——论《权力和荣耀》[J].邢台学院学报,2011(02).

[2] 刘继纯.以鲁迅为例看五四知识分子的电影态度[OL].http://.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20/747.

[3] 张芽芽.个人·自由·救赎——从《肖申克的救赎》谈起[J].电影,2006(07).

[作者简介] 刘伦(1976—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文学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