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诗歌鉴赏的感性体悟与理性评论应适度分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诗歌鉴赏的感性体悟与理性评论应适度分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课程定位要准确,不能让功利性的目的支配课堂教学;诗歌鉴赏应回归到文本的原初状态,师生共同真诚地面对文本,以自己郁积的阅读经历、人生体验、才学修养作注脚来阐释文本的意义,如此方能构筑一个有我的世界,即“把一种意义关系从另一个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

关键词:课程定位; 诗歌鉴赏; 激发兴趣; 构筑一个有我的世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39-001

诗歌教学的方法很多,我的经验和心得是对于诗词的理解,先不要急着提出新鲜的解释;其次,教师还必须具备打通诗内外各种知识的能力。想象是心灵的栖居地,人们又往往对它视而不见,更多关注的是现实与理想这两极。因此,感性体悟理性评论适度分离,急于作出理性的评论是诗词鉴赏的大忌。如果面对诗歌,一上来就想着诗词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语言如何,该如何评价,跳过了审美过程,表面看起来“鉴赏能力”很强,实际上却是一种悲哀。只要学生对诗歌本身有着正确的理解,在自己感悟的基础上形成理性的评论并非难事,而非直接定论于学生。课程定位要准确,不能让功利性的目的支配课堂教学,当然,这只是一管之见,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能够展现诗人浓浓深情的笔触,经历一次心灵之旅,使之保持健康和充满活力,那就是成功的教学!

以下是两位教师在不同班级上的同一课《樵夫“别砍那课树”》:

一、课型无新意,师生品析较生涩

甲老师的新课导入:在人类日益关注自己生存环境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环保诗歌。作者是美国记者、诗人,曾在纽约镜报当过编辑。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由于工业和城市的扩展取代了乡村的景象,人们便十分珍爱这首诗,它唤起了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又是对“进步”的一种有礼貌的抗议。哪些同学有兴趣来分别朗读这四节诗呢?

(学生纷纷举手,甲老师逐一点名并默认学生的朗读。)

读毕,提问:你认为读第一节诗时,需要用什么语气来读?(学生七嘴八舌,众说纷纭,耗时五、六分钟后,终于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说出了“标准答案”。)接着,继续问:第二节诗呢?……

在临近下课还有七、八分钟时,连说带写的引导学生总结老橡树的象征意义;最后,出示小作文题目:写一首环保的诗歌。

二、点评:诗歌果真存在确定不疑的意义吗

一首诗歌该从什么地方教起,这是不成问题的伪命题,“诗无达诂”,同样,教无定法。诗歌如何教,首先关涉到教师如何解决课程定位的问题,没有个人意志的参与,任何的教和学都是平庸的,了无痕迹的。作为文学的一种特殊样式,诗歌精微、含蓄、纯粹,解读诗歌的意义正如女娲造人,女娲用泥土造人,读者用诗人提供的文字、音韵、形式等等创造另一个世界,如何创造一个世界,这是见仁见智、各显神通的问题。然而,很多时候,面对一首诗歌,我们首先习惯性追问的是诗歌的意义:这首诗写了什么?主题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如此等等。那么,一首诗该去关注些什么呢?

三、情境的追忆能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正确理解诗中所寄寓的情感

乙老师的新课导入:生活中,一张旧相片,一封旧书信,一首歌,甚至一个老物件,都有它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吧?有谁来说说当你看到了或听到了什么时,你睹物声何情?触景伤何怀了?

生:看到亲人的遗像,点点滴滴的往事就会浮上心头,难以言状。

生:微风吹过,书房风铃的悦耳声,让温馨的友情包围了我。

生:听到“阳光总在风雨后……”时,就会油然而生一种自信的勇气。

……

四、点评:联想,往往会超越直观认知,诱发出更具深刻内涵的想象与警示

怀旧,证明人心里至少还存有一些温情。诗歌的魅力和生命力在于能够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阻隔,直达我心,触动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叹。不能引起共鸣的诗歌是没有生命力的,只有当生活中出现某个场景,突然间古人的一句诗涌上心头时,学生才会感觉此情此景个中滋味竟已被古人写尽,这时他才会真正明白古诗词的妙处,由此产生对古诗词强烈的兴趣。课堂上,教师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生活情境,从各自的生活经历中寻找相似的情,在共鸣中加深对读者的理解。

接下来,教师着手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朗诵活动,要求充满感情地朗诵自己所选的诗节,尽可能做到“替诗人朗诵”;并进行大胆想象与联想,更能“抒自我情怀”……

五、渗透“读”导作用,充分理解诗人的感情,正确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

细读,是裸读,即摒除任何的背景资料,回归到文本的原初状态,这是我们应推而广之的阅读姿态,师生共同真诚地面对文本,以自己郁积的阅读经历、人生体验、才学修养作注脚来阐释文本,由字词句段篇至其内在的风骨和精神,层层剥进,如此方能构筑一个有我的世界,读诗的意义正在于此,即“把一种意义关系从另一个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

当然,不同的读者在老橡树身上可以发现不同的东西,对于诗歌主题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而仅仅是眼睛看着树,心里想着树,感受它剪春裁秋的气势,为它倾倒,为它喝彩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