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息技术学科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具有工具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是实现创新教育的坚实阵地。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提高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笔者根据长期以来的随堂听课、常态课堂教学调研、教学研讨活动以及与一线教师的交流探讨,发现当前信息技术课堂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数据分析(见表1)
表1
2010年第一学期常态教学专题调研的27所中小学52位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课堂教学情况
综合分析表1不难看出,虽然大多数教师都有较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行为也基本符合标准,但并没有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深入思考,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寻求一种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变得更有效。
2.问题分析
(1)教材理解不透,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有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不能从整体和全局把握教材,对教材的编写意图领会不深,对教学目的和要求理解不透,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影响了教学质量。
新课程坚持以信息素养培养为目标,而在调研中发现仍有部分教师将信息技术课变成单纯的技能训练课,就软件教软件,教学观念没有发生根本转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会做,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才更好,把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终极目标。
(2)对学生定位不准。备课的重要一环就是了解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方法和习惯,在所教班级较多的情况下,许多教师容易忽略这点。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过高或过低地估计了学生的能力,课前预设不足,课堂中就出现了教师让学生的“生成”弄得不知所措的情况。也有9%左右的教师备课的重心仍然是教材,没有实现备课重心由“备教材”向“备学生”转移,教学设计依然“目中无人”。
(3)教学策略、方法单一。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大部分信息技术学科教师都是“技术”出身,还有一部分兼职教师,不参加教研活动,他们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法、策略、模式知之甚少。虽然大部分教师有新课程改革的意识,但苦于不知如何实践,有的是自身对教学策略、方法了解不多,有的是知道很多教学策略、方法却不知该如何灵活应用,使得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兴趣索然。
(4)评价不到位。从观察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话语和行为来看,部分教师的评价还是有“为评价而评价”的痕迹,一句“你真棒”了事,不能做到真实、规范、科学地评价。特别是对学生成果的展示、评价环节中,无论学生的作品怎样,都是一个“好”字了结,失去了评价的真正意义。
1.挖掘教材,提高备课有效性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当前,信息技术学科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结合当前的实际和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思维水平等,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对一些过时的内容,如软盘、Windows 98等知识进行删除,增加新的信息,对一些任务进行适当改动,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当前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等。总之,教师要在准确把握教学重点的基础上,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与取舍,根据教学实际以及学生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指导思想,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教学的成功与失败。制定明确、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征,制定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差异性的目标,既要明确3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又要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有效克服“一刀切”的弊端,使每名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3)合理地设计教学任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要求教师通过在课堂上组织贴近实际生活的活动任务,使学生在做中学,以活动为载体学会应用技术。在日常的调研中,笔者见到许多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课堂,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却没有得到应有锤炼的现象,任务活动趋于表演化,小组讨论泛滥无序,导致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降低。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紧扣教学内容,基于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每一项活动,使之能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真正让学生在做中学,让每名学生都有足够的思考时间,减少无效活动。
2.创“境”选“法”,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教学中创设适当有趣的情境,有助于形成一种融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迸发出思维的火花,质疑探究,大胆尝试,有效学习。在教学情境的创设时,要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合理的情境素材;以激活知识、技能为支点,精心设计情境过程;以积淀学生信息素养为重点,将其作为创设情境的目标。
课堂教学中,还必须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项目教学、游戏等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教与学的统一,提升课堂效率。比如可以将一些与学习有关的益智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玩中学;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好胜心理,结合教学内容,举办汉字输入擂台赛、网络知识比赛等活动,充分运用竞争的激励机制,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习效益。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要有优化组合的意识,应针对特定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组合运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小组协作,提高学习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注重的是与人合作、与同伴交流思想的过程和结果,不但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的民主,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是学生取长补短、展现个性的舞台。但是有些教师却把它视作课堂教学中的点缀。怎样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首先,教师要明确提出的任务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对于那些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就不需安排合作学习;只有那些学生不能单独解决、并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任务,才是有价值的任务。
其次,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1)明晰角色。让每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2)形成机制。必须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成员都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小组的学习结果,在互动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进的局面。(3)适时、适度引导。合作过程中学生活动相对分散,教师应成为学习小组的一员,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点给予适时、适度、适当的提示、点拨、引导,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合作的实效。
4.适时评价,提高反馈有效性
有效的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门艺术。及时、恰当的评价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能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要提高评价的有效性,除了适时适度的教师评价、互通有无的生生评价,更应结合提问、指导和交流进行过程评价。
过程评价可以侧重于学生的接受程度、反映情况和参与意识等的检测与记录,针对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讲、学、练的方式方法,让评价得以落实。例如,教师可根据每个年级的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在适当的时候组织一些中英文输入、排版、计算机画图、网页制作等比赛,并通过作品演示评比、填写互评表、网络实时检测等手段及时评价。让学生在每一节课、每一个模块中都树立一个小小的奋斗目标,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引入适度的竞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
三、结束语
有效的课堂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年轻和稚嫩,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很多问题,教师应该踏踏实实地立足于平时的教学,去掉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参考文献
[1] 彭立.有效教学: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吉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Z].2000.
[3] 余文森.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命脉”[N].中国教育报,2007-05-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