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学的广泛应用与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的广泛应用与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现代数学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促使中学数学课程相应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从数学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数学课程的实施三个方面宏观地阐述了这种变化,试图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一点启示。

【关键词】数学应用;中学数学;课程改革

历经2千多年的发展,数学进入到了现代数学时期。虽然历经三次数学危机,数学的强大生命力依然不减,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足迹遍布了几乎每个学科,并不断推动各个学科的蓬勃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部有一个“今日数学及其应用”的课题报告,指出:数学的贡献在于对整个科学技术的推进与提高,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早已不同于恩格斯曾说过的:“数学的应用:在刚体力学中是绝对的,在气体力学中是近似的,在液体力学中就已经比较困难了;在物理学中多半是尝试性的和相对的;在化学中是最简单的一次方程式;在生物学中等于零”[1]。同样,数学的这种崭新面貌,也对今天的中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的这种崭新面貌,对今天的中学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课程目标的改革――更加注重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我国传统的数学教育一方面片面地强调数学理论的学习,过分注重数学系统的严谨性和数学教学的形式化,而忽视了数学的应用教学;另一方面人为地割裂了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囿于一个狭小的学科范围内。随着现代数学在社会各个学科的渗透和应用,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些弊端。2003年,我国新出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在其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同时,在对课程的基本理念进行具体解释时,明确指出我国过去存在的教育现状――数学教育与实际应用相脱离,强调在以后的教育中应大力加强数学应用和联系实际。[2]不仅中国,注重数学应用也成为各国数学课程目标的一个突出特点。美国2061计划丛书之一的《科学素养的基准》明确指出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先学习数学理论,再学习数学应用效果是不好的,主张应尽量减少习题中的人为编撰成分,经常将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卫生、体育、音乐和其他学科的一部分来讲授。日本在《高等学校数学学习指导要领》特别增设《数学基础》这一新课程,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初中学过的数学内容为基础的有关数学史、日常生活中的统计、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等方面的内容,特别强调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可见,现代数学的广泛应用,大力需要会用数学的人,从而迫使数学教育的目标必须着眼于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2.课程内容的改革――选择更多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实现数学教育现代化

数学的应用性决定了学习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让学生学习现代社会所必需的、有用的数学,并且是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

一方面,引入现代数学内容和体现现代数学思想。我国高中课程改革,将集合、概率、向量、导数、统计、算法等现代数学的内容引入高中课程,“保证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调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实际应用,而不在技巧和难度上面做过高的要求。”[2]除了增加现代数学的内容,数学现代化还有一个重要的意思,即如斯托利亚尔所指出:“数学教育现代化首先的意思是教学的思想接近于现代数学,即把中学数学教学建立在现代数学的思想基础上,并且使用现代数学的方法和语言(当然,在适当的初等水平上).”[3]如初中学习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可以用集合的观点:“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圆的定义可以用集合观点:“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在交给学生基本的定义以后,再用现代数学的观点和语言再定义,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本质的理解,同时也为高中学习集合概念打下基础,增强义务教育与高中教育的衔接。

另一方面,加强学生所学数学与实际生活经验的联系。具体表现为创建数学模型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数学建模成为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已经成为不同层次数学教育重要和基本的内容。”“高中阶段至少应为学生安排一次数学建模活动”。数学建模成为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纵观当今科技技术,不难发现其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定量化。精确的定量化思维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共同要求。可以说,现代科技的高精度,高自动,高速度,高效率无一不是模型化的结果。数学模型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如此之大,涉及范围如此之广,正如1994年~1998年任世界数学联盟主席D.Mumford说的:“创建好的模型正如证明深刻的定理一样有意义.承认这一点,我想,数学将会从中受益”。而,不仅数学,对数学教育来说,承认这一点,必然会给数学教育带来崭新的发展。

3.数学课程实施的改革――注重实质,适当形式化

数学的广泛应用要求人人都懂数学,人人都能用数学,即数学大众化。新课标指出,允许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目标必须着眼于大部分人,而不是旨在培养少数的数学家。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一种基本要求,但不能只限于形式化的表达,否则会将数学推入仅有少数人懂的深渊,而大部分学生反而成为陪衬,因此新课标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知道知识如何来,如何去,“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

此外,《新课程标准》提出应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倡导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主张课程设立“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教学活动,旨在让学生更大程度地认识数学的本质,从做中学,学中用,从而了解、爱上、用上数学,最终达到会数学地发现问题,认识世界。

参考文献

[1]顾沛.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16.

[2]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2003.11

[3]斯托利亚尔AA.数学教育学[M].丁尔升,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