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本文界定微时代明确特征,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探索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构建微时代校园精神文化增强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fin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 era clearly,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univers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and explores the method to construct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timeliness of building campus spiritual culture in micro era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micro era.

关键词: 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文化

Key words: micro era;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etwork;culture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1-0269-02

0 引言

新时代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对内外已不在是固步自封的时代,多元文化相互渗透产生的混合文化层出不穷,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学生的思想变化出现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命运。社会环境的变化,除了经济的飞速发展,还应注意现代化的交流沟通方式、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3G网络,新媒体的应用成为当今时代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受到广大高校学生青睐。微信、微博、微网站、微小说、微电影等一系列以“微”定义的媒介深受广大学生欢迎。现代化的网络成为学生了解世界、体验生活、信息交流、休闲娱乐的主要工具。

1 微时代的内涵与特点

1.1 微时代的内涵 微时代是以当下流行的微信、微博、微网站为主要信息传播媒介,以短小精炼、方便快捷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传播新时代。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随着增加,早在游戏开心农场里通过虚拟的小行为获得减压效果奠定微时代的到来,微薄率先开启微时代大门,微博访谈、微博打假等已将人们悄然带入网络微时代,根据教育部2011年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以“微”开头的词语已成热点。微时代的到来也折射出社会发展的一种特征,让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参与人员更广、社会透明度更强,但同时让人担心的就是虚假信息的传播,流言、低俗、恶俗的风气也会在网络上出现。

1.2 微时代的特点

1.2.1 信息传播速度快 微时代人们的信息交流平台更加方便快捷,利用微博、人人、微信等信息交流媒介沟通,获取信息,尤其是公共平台进行的品牌推广、活动营销等方式越来越普遍,人们利用公共平台了解信息,微时代信息交流工具基本具有转载、评论的功能,使人们的内心想法得到抒发,一条好的微博能达到千万次的转载,受众群体迅速增加,同时具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这充分体现了微时代信息传播的瞬时性。

1.2.2 传播内容冲击力强 微时代的主要特征是人们网络的利用率明显提高,网络传播信息的冲击力远远高于广播电视媒体,广播电视媒介受伦理学的约束,所以网络信息媒介传播的内容更加随性、自由、具有吸引力。尤其是微博打假、微博论证等信息传播深受广民众喜爱,尤其是当代学生善于利用网络获取信息,对网络的评论参与热度高,过度依赖网络是微时代信息传播内容冲击力强的体现。微时代的信息内容往往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更有对相关社会现象的分析、社会热点的辩论等。传播内容紧紧抓住青年人的内心世界。

1.2.3 传播内容多元化 微时代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加快文化交流,不同思维方式、审美价值观念频繁接触产生多元文化的接触、碰撞,这也是微时代信息内容冲击力强的一个原因,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更多的人追求精神生活,吐槽已成为微时代信息参与的新型内容占据很多信息的版面。信息内容更是五花八门,相当于不同文化在信息传播中百花争鸣,无论语言、民族、政治、经济、生活、时事都成为微时代信息传播的主要内容,微时代的网络覆盖面广、监控力度逐渐降低,使得多元文化在信息传播中交融成为时代亮点。

2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2.1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微时代的到来学生的信息汲取方式主要通过网络,学生对网络的信任与依赖程度较高,微信、微博、微网站已成为学生获取信息、交流沟通、娱乐休闲的主要沟通媒介。这一切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契机,可以将思想引领通过网络实现,效果比传统媒体来的更快,我们应该抓住微时代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新媒介的沟通平台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利用微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不直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通过手机、互联网及时的表达、更新、传播教育者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实现无处不在,时时刻刻信息,沟通交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顺应时代变化,利用微时代的时代特征,从同学们使用的信息交流平台中可以发现同学们关注的热点,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变化,便于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突破口,尤其是在微时代同学们愿意与网络接触成为朋友,将自己开心、不开心的事情发表于微博、人人、微信等交流平台中,这些交流平台满足了学生的情感、心理、生活、娱乐等需求,尤其是在心理压力释放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有推动作用。我们应看到微时代的信息交流沟通方式陶冶同学们的情操、丰富同学们的生活内容,发展自己的性格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同学们提供帮助,让原本孤独的自己不再孤独,让现实生活中的不快在信息交流的这种模式中得以释放。这一切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

2.2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微时代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变得界限模糊[1],将理想和现实更紧密的在网络中联系起来,一方面学生会产生现实感觉低下,过度依赖网络,认为网络是自己生活的现实世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渐下降,认知方式、辨别能力、自主能力等都会出现偏差。另一方面,微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提出新的要求,微时代的新事物、信息的传播速度、学生的好奇心、占有欲更加强烈,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媒介的控制力、尤其是对新事物的看法、创新精神、创造能力提出新的要求,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要对新事物的洞察力、敏感程度和辨别能力都要有所提升,这也是迎微时代的必然要求。微时代,信息的传播具有瞬时性主要体现信息传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使用、获取、公开不受限制,这对好奇心强、自控能力较弱、思想激进的学生来说易于带来新刻的印象,很多信息的传递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微时代信息的负面影响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尤其是对具有导向的信息的掌控和理解对高等院校思政工作提出更严峻的挑战。

3 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

3.1 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微时代的到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领域要不断的深入,并研究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摒弃生硬、复杂的内容,应将思政工作生动形象、增加工作的可复制性,工作内容应更有感染力,注重工作的实效性,利用网络信息传递的便捷性、瞬时性,将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事政策相结合,与现实案例相结合,用崭新的案例探讨、研究、分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感染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摈弃一种观点就是进行信息堵控的工作方法,提高网络的认识水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忌保守,工作方法应有创新,与时俱进,日常工作应提倡集体作战、全面突破,善于用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在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注重“人―机―人”的交流互动,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利用网络系统的强大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分门别类,积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案例信息库,通过资料积累分析学生发展规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工作方法。

3.2 构建微时代校园精神文化 学生的发展与大学的文化建设密切相关,根据微时代的特征,学生善于发掘信息、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快、参与网络活动热度高等特点。高校文化建设应积极探索网络文化育人,将先进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积极利用微信、人人、微网站,将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微生活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微文化氛围,抓住学生关注热点,积极掀起校歌、校训、校风、学风建设讨论,让同学积极参与学生的发展建设中,在活动中思考、提升。校园微文化的传播内容要将学校所追求、学生所追求的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增强学生校园发展、个人发展想融合的状态,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与凝聚力。微时代校园精神文化的特点应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于无形,通过学生信息获取、交流平台将主流思想融入其中,形成优良的学生信息交流之风,同时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氛围。微时代校园文化建设要侧重学生自律性的培养,要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效果。让同学们明白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提高学生道德水品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需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64-66.

[2]方宏建,杜亮.以微博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52-55.

[3]白坤昌.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