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议乡村发展策略调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议乡村发展策略调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既是我国农业生产加快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时期,也是乡村建设持续推进、有序发展的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发展的当务之急,乡村经济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意义重大;随着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乡村经济建设与旧的乡村格局的调整迎来发展的高潮期。因此,乡村经济建设与乡村格局发展成为了发展的新问题。

关键词:乡村发展;经济建设;乡村格局;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S73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乡村建设事业改革开放以来的光辉历程

我们尝试进行阶段性划分,来更准确地描述和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建设走过的历程。依据农村改革内容的标志性变化,可将我国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4年;第二阶段,1985年至1991年;第三阶段,1992年至1998年;第四阶段,1999年至今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4年,我国乡村建设以农民自主改善住房条件,政府加强相应的规划管理和技术指导为主要特征。

第二阶段;1985年至1991年,我国乡村建设逐渐加大投入、农民自主投工投劳,加快道路、电力等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

第三阶段;1992年至1998年,我国乡村建设进入农房建设与农民最直接、最必须的基本生活设施建设同步加速推进阶段,国家财政加大了对农村道路、供电、安全饮水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第四阶段;1999年至今,我国乡村建设进入全面推进村庄人居环境治理的新阶段。扭转农村生活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态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为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乡村经济建设发展

1 优化乡村经济建设的环境资源

优化乡村经济环境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要塑造注重通过精神文明推动经济建设、崇尚文明富裕的社会风气;二是要建立良好的经济发展保障环境,包括相关立法、救济等措施;三是要建立健全乡村经济建设的激励机制;四是塑造乡村崇尚建设投资与教育再投资的风气,特别是对于当地的部分人文资源,应当推行计划发展,而不应该纳入市场机制。特别是对于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应当根据市场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强行纳入计划体制,培养初级产品,锻造中高级成品,然后再让其进入市场自由配置。

2 突出乡村经济建设的本土化优势发展策略

乡村经济建设普遍存在结构重复 对周边地方的模仿跟风问题等,只有少量地方具有自己的发展特色。这些导致的结果,一是缺乏竞争力,难以促进农业内部分工和现有技术深化发展;二是过多地供应导致产能过剩、市场供求失衡。这两者进一步增加了农业发展的机会成本,延缓了农村社会的发展步伐。今后农村发展必须突出发展优势策略,总体上,必须调整现有资金与人力配置,区分并合理

处置农村社会维持体系与发展体系间关系,鉴别现状,实现维持、救助与促进“三结合”。

首先,要突出人才专长优势,为当地发展自造人力资本。

其次,要开设乡村发明创新奖,建立当地农业技术生发激励机制。

再次,要考察市场、周边地域和当地条件,发展特色产业。

第四,以县为单位,设立农业发展强化基金,在“以工扶农”的同时,立足于 “以农养农”。

最后,逐步建立县域或者跨县农业技术与市场交易发展协会,渐进实现农业自我良性发展。

三、城乡统筹发展的村镇体系格局调整

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的村镇体系格局调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政府主导,理念创新,系统推进,反哺农村;编制科学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变“城市规划”为“城乡规划”,乡村规划纳入到整体规划体系,城乡一盘棋,规划全覆盖;尊重民意,不伤害农民,生产要素流动根据自愿原则,但村镇体系格局调整的不确定性增加;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突出重点,通过公共政策引导确保实施。具体操作上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体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在城乡一体化规划(强调城市与农村的交融发展)确立的城乡发展空间载体上,实现城乡产业一体化(通过业态创新与均衡发展理念推动产业互促、协调发展,促进现代产业体系的快速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础设施统一规划、一体推进,实现水、电、气、垃圾处理与通讯通信的配置)、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以“还权赋能”为核心,设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服务城乡的社会体系,推动城市公共优势资源向农村覆盖)、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实行城乡统筹“大部制”,对城乡户籍实行一元化管理,吸引社会基金,为城乡统筹提供支撑),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四、村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办法

(一)规划的基本思想——全面视角

在城乡统筹视角下,从以往单纯注重农村居民点的规划转变为县(市)域、镇(乡)域、村域与镇、乡、村居民点规划的结合,即“面”加“点”的体系,在县域层面统筹进行居民点的布局和调整。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视角下,关注村镇人居环境的提升,逐步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城乡一体化和均等化,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引导村庄格局的调整。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下,村镇格局的调整需要循序渐进,在居民自愿的前提下有序推进,强调乡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复合性的特点,尊重农业生产规律。在维护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在村镇规划建设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乡野景观保护和历史遗产保护,延续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乡土文化传统。

(二)村庄调整的路径——分类指导

1 新村开发 (新建)

新村开发是根据规划布局,进行迁村并点、移民建村,集中建设、统一安置的建设行为。新建型村庄是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确需规划建设的村庄,如移民建村、迁村并点及其他有利于村民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而新建的村庄。新建型村庄首先选址安全,规划侧重于自然环境相和谐,用地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设施配套完善,环境清新优美,充分体现浓郁乡风民情和时代特征。

2 村庄综合整治 (整治)

综合整治型是以对经济基础、人口规模一般的村,以整治为主,在规划指导下,通过拆除违法建房和危房、改造旧房,治理“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同步建设污水管网、垃圾收集设施和公共厕所,对农村畜禽养殖污染进行整治,保持环境整洁,改善村容村貌。

3 危旧农居改造 (填充)

危旧农居改造是对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在规划指导下,采取整理、改造旧村的方式,充分利用旧宅基地,拆旧建新,鼓励联合建设组团式新村,让有条件的农民向中心村转移。改造型村庄建设应妥善处理新旧村的建设关系,积极推进旧村的改造和整治,合理延续原有村庄的空间格局,有序扩建新村。

4 保护性修缮 (保护)

针对各级历史文化名村以及其他拥有值得保护利用的自然或文化资源的村落,如有优秀历史文化遗存、独特村庄布局或浓郁地域民俗风情的村庄,加以保护性修缮和开发利用。

五、结语

通过我国乡村的发展历程和特征,可以看到,在改革开放的引领和推动下,我国广大农村出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公共服务设施日臻完善和人居环境持续向好的良好局面。这些成就的取得,一靠经济发展,二靠政策推进,三靠充分发挥多方面力量的积极作用。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还将保持经济持续发展、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稳步推进的态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推动下,可以预见我国乡村建设仍将向纵深拓展、延伸。

参考文献:

[1] 郐艳丽,浅议城乡统筹背景下乡村发展格局的调整

[2] 刘李峰,乡村建设三十年:历程与启示

[3] 曲悦亮,浅析乡村经济建设的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姓名:刘小靖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89、02、

学历:研究生,籍贯:陕西 学校:长安大学,研究方向:城市设计

第二作者姓名:林甜雪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9年11月,籍贯:山东

学校:长安大学,研究方向: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