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洞穴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洞穴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溶洞景观是一种具有高度吸引力的特殊地下旅游景观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易损性、环境容量低等特点,在旅游开发中必须采取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建设方针,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文以攀枝花龙潭溶洞为例,分析了洞穴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保护与开发对策。

关键词:洞穴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保护与开发;龙潭溶洞

洞穴旅游是颇受旅游者青睐的旅游目的地类型之一,特别是岩溶洞穴以其奇妙、优美、惊险和景观多样性的特点被大量进行旅游开发。但是,由于人们对洞穴旅游资源的保护认识不到位,过度开发导致景观退化、生态破坏和废弃物污染等,洞穴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成为学界、业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攀枝花龙潭溶洞景区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龙潭溶洞景区开发现状

龙潭溶洞景区位于攀枝花米易县白马镇,距攀枝花104千米,是四川省省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级旅游区。主要由龙潭溶洞、龙吟峡谷、天然盆景园、野生植物园、龙肘山顶风光五个景点组成。具有奇、幽、秀、雅四大特色。经过多年旅游开发与培育,景区交通便利,功能合理,配套完善,已成为攀西阳光休闲度假旅游区中一处较为成熟和极具招徕力的旅游景区,每年吸引大量游客来此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

(二)龙潭溶洞景区存在问题

1.知名度较低,游客结构单一

龙潭溶洞属于喀斯特洞穴,是一种分布极为广泛的旅游资源。凡是有碳酸盐岩分布的地区,大多有喀斯特洞穴发育。我国的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浙江发育有大量的喀斯特洞穴,仅云南省经调查有开放价值的喀斯特洞穴就达400多个,贵州有3000多个。除南方省份外,北方的北京、河北、辽宁等省市都发现并开发了喀斯特洞穴,可见洞穴旅游竞争激烈。龙潭溶洞从每年的游客来源上看,主要来自于西昌和攀枝花本地,说明龙潭溶洞的知名度偏低,特色不突出。从游客的变化规律来看,峰值出现在学生放假、职工休假期间,学生与单位在职人员是游客的主要构成部分,结构较单一。如何在众多的溶洞资源中赢得优势,提升知名度势在必行。

2.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游客重游率低。

由于溶洞洞穴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多为孤立的溶洞洞穴开发,且无详细的科学规划,基本上以自然观光为主,旅游内容单一,旅游活动仅仅留在观光的层面。洞内旅游资源的开发基本上都停留在形象描述加神话故事的水平上,缺乏对其科学内涵的宣传。不可否认,利用神话故事对各种形象的描述可增加其趣味性,但此种开发方式已满足不了市场多元化、个性化的需要,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这种开发方式在初期,由于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引起轰动效应而获得大量游客,但轰动效应消退后,由于本地游客锐减且为区域性旅游资源,则很快进入衰落阶段。

3.景区部分设施建设滞后。

食、住、行、游、购、娱是旅游产业的六大要素,龙潭溶洞景区各个要素发育不完善,要素之间的关联配套性不强。目前游客在景区只能进行观光游览,与之配套的餐饮、住宿、娱乐设施缺乏,建设滞后,不能满足游客需求,导致游客在景区停留时间短,无法吸引大量游客,从而限制了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4.管理服务水平不高。

大部分景区的管理和服务人员都没有喀斯特专业或旅游专业背景,多是当地城市居民或村民,专业素质不高,反映在服务理念、服务意识、管理水平、导游水平等方面都需要提高。如导游人员的解说水平较低,对游客提出的喀斯特问题解释不清楚,直接影响到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及景区形象。

5.洞内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喀斯特洞穴是一种空间有限,位于地下不同深度的半封闭的特殊生态环境中,与外界只能通过洞口或裂隙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一旦开发,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将导致洞穴内环境的改变,致使风华剥蚀作用增强,石钟乳、石笋等景物失去光泽而老化,甚至可能出现洞壁、洞顶和景物的崩塌和剥落。洞内环境的改变也会逐渐降低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影响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龙潭溶洞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景区知名度。

要将龙潭溶洞景区高品位、高档次的资源推向全国,提升其知名度,一是拓宽宣传渠道。针对景区客源的地域局限性,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积极筹备出版或拍摄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字和音像制品,如光盘、明信片等,其内容可包括洞穴景观、洞外环境、动植物种类等,它们在对外交流活动中会提高人们对景区的感性认识,引起人们的兴趣。二是请国内外旅游专家、岩溶洞穴探险家来龙潭溶洞考察评估,对洞穴资源进行科学的定位,打造国家级地质公园。三是加大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力度,通过对溶岩地貌成因的介绍,普及科普知识,提高游客对溶洞景观保护意识。四是与周边景区特别是知名度高的旅游景区进行空间联合,共同推向市场,努力开发与其互补的旅游产品,同时提高景区的知名度。

2.依靠科学技术,加强科学规划。

洞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长期观测系统,做好洞穴数据库的建设。一是在技术人员上要有保障,要有专门的溶洞技术人员溶洞的微气候和此生沉积物、地质环境进行观测,一旦出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二是在洞穴内科学布置观察点,运用现代科学设备,检测洞穴开发旅游前后以及不同游客量状态下,洞穴内温度、湿度、水温等指标的变化,为洞穴的保护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洞穴的科学研究积累数据资料。三是对已经遭受损坏的溶洞景观,如次生沉积物被风化、污染、侵蚀,造成景观破碎、断裂、变色等,可以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来恢复它的完整性、美学观赏性。

3.加大旅游设施建设力度,提升景区旅游品位。

要加大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力度,一是进一步完善景区内外交通,提高游客可进入性。二是加大住宿、餐饮、娱乐、购物设施的力度,形成一个“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统一. 协调、动态的发展的系统。

4.优化旅游产品结构,促进景区升级。

为实现溶洞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整合溶洞资源,规划设计多功能复合型旅游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努力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一是依托景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开发生态旅游、养生保健、休闲度假产品。二是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开发商务会展旅游产品,如定期举办养生论坛、洞穴旅游摄影展、洞穴形成演化图片及环保图片展等活动。三是开发体验型旅游产品,如洞穴原始歌舞表演、洞穴婚礼、洞穴探险等。四是开发科考型旅游产品,洞穴寻宝、洞穴考古、洞穴珍奇考察等。

5.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增加游客满意度。

高质量的管理服务水平是实现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一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可以通过培训班、研讨会、广播、电视、宣传资料、书籍等教育形式,使管理人员成为具有生态、旅游及市场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能够协调好景区内部人员之间的分工,景区与周边村民之间的关系,为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二是建设一支素质高、专业水平过硬的导游队伍。导游的讲解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要针对景区导游讲解水平较低的状况,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其讲解水平。一方面依托高等学校资源,引进旅游管理和地理地质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们经过培训更容易成为优秀的专业导游员。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现职导游的培训力度。溶洞景观属地质地貌旅游资源,集科学、美学于一体,它不像其他人文旅游资源一样富有故事性、趣味性,易于理解和讲解,对它的解说要科学性高,专业性较强,一般导游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往往出现谬误,这使得导游服务质量大打折扣,因此,除要对导游进行文化知识、导游技巧、服务一是、服务技能的常规培训外,要加大专业培训的力度,可以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培训,这样做的效果更好。

6.加强景观保护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溶洞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形成的,一旦被破坏、开采,即不会再生,因此溶洞资源要做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保护”。一是保证洞室的稳定。在不发生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不可抗拒自然力作用时,洞室应保持稳定。对不稳定和稳定性较差的地段,应采取工程措施进行加固,对个别不稳定岩块,可采取清除或加固,使其稳定。二是保护好洞内的地质景观。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力学性质较脆,很容易损坏,一旦损坏,其观赏价值将大降。因此在设计时,就应考虑到如何保护好这些景观,如行走路线的选择,就应考虑如何游客既能看到较多的景点,又不使景点遭到损坏。三是运用灯光配置技术,保护溶洞环境。溶洞照明设计以低照度和中等照度为主。另外,物体的色调、明度值或彩度在不同的方位上观看都有视觉差异,因此光源的布置要采取多角度的配置,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四是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溶洞旅游资源的“天然本底”,如果旅游的开发造成了自然环境的破坏,那么就会使旅游业发展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并带来相关的负效益,因此必须对其保护。在景观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风景名胜区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依法保护环境。在旅游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力争在游客进入景区之前,对其进行环境污染的宣传,并按照景区的具体情况题型旅游注意卫生、安全、文明等事项,以防止游客乱扔生活垃圾、果皮纸屑等带来的环境污染。

总之,针对龙潭溶洞景区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应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根据景区的特点提出更加科学的保护利用方式,切实起到有效保护资源的作用,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谢荣平.沂水县喀斯特景观旅游资源开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金平斌.浙江省地文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9.

[3]刘群,鄢贵权、杨绍萍.贵州省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及开发建议[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

[4]吴昊.张家界市溶洞旅游资源开发初探[J].经济研究导刊,2007,(11).

作者简介:任耘(1973.10-),男,四川达县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景区管理、旅游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