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就这样唱给你听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就这样唱给你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棵树,一只鸟,演绎一段永恒的经典;一节课,一段情,留下一个永恒的回忆。诗意的课堂,诗意的语文,听王崧舟老师的课,真是一种艺术享受。

在凄美而动人的童话故事中,我们被鸟儿和树之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所打动,为鸟儿对树的那份执着钟情而感动,更被王老师精湛的教学智慧所折服,尤其是课上始终奏响“语用”主旋律,就这样唱给你听

一、在情境切换中滋长语言

日常教学中,情境创设并不少见,但目的不一,有强化感知的,有体会情感的,有训练朗读的。而王老师在具体语境的推动下,巧妙地引、深入地读、大胆地想,让孩子们入其境,悟其意,学其言。

师:正是这样的“天天”,给了我们多少美好的想象,带给我们多少美好的画面。(舒缓的音乐,屏幕依次出现鸟儿在早晨、晚上、春天、秋天等各种背景中站在树上唱歌的情境)

师:大家看,当太阳露出笑脸的时候——

当月亮挂上树梢的时候——

当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的时候——

当叶子在秋风中飘落的时候——

就这样,迎着风,迎着雨——

就这样,走过春,走过夏——

生:(一次次朗读)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歌。树呢,听着鸟儿唱。

(伴着音乐,屏幕依次呈现夏天、晚上等各种背景)

师:你再听,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优美的歌,树呢?

你再听,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快乐的歌,树呢?

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夏日小情歌,树呢?

鸟儿站在树枝上,给树唱着晚安小夜曲,树呢?

生:(一次次读)听着鸟儿唱。

师:是的,多美好的画面,多美好的情感,这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啊!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日又一日,多好的日子,多好的朋友,带着这样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个开头。

一个深情地吟唱,一个快乐地聆听。王老师不断地切换镜头,优美的景色,动听的乐声,诗一般的语言,回环吟咏,为孩子们打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童话的世界,走进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时而阳光普照,时而月上柳梢,时而落叶飞舞,时而冬雪飘飘,还可以欣赏到鸟儿演唱的快乐的小情歌和优美的晚安小夜曲。徜徉在美妙的世界里,孩子们的心变得美丽而温暖。

在轻轻柔柔的音乐背景中,在深情款款的引导下,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情感的陶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回环复沓,让朗读、想象和表达水融,浑然一体。踏雪无痕,润物无声。反反复复中,散文诗式的语言,一次次熏染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孩子们,这是一个春天的约定,这是一个心心相印的约定。带着这个约定,树开始了这个冬天最漫长的等待,寒风起了,大雪落了,但是树的心里充满了温暖,因为它的心里有着一个关于春天的约定”,“我们的鸟儿开始了跋山涉水,它飞过了高山,飞过了大河,飞过了原野,飞过了沙漠,它飞得千辛万苦,然而它的心里却是甜的,却是温暖的,因为它的心里一样有着一个关于春天的约定”……浸润在如此优美纯正的语言营养液中,耳濡目染,孩子们的言语视角、言语品位等言语技能,怎能不悄然滋长?

二、在想象补白中鲜活语言

想象补白是语文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在具体运用时,不少老师往往只有笼统的要求,缺少有效的指导。如有的老师这样设计:请同学们想象树或鸟儿的样子,再写下来。从哪下笔、如何表达常常是学生练笔的“瓶颈”。那么,王老师是怎么指点迷津的呢?

师:孩子们,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出现了一只怎样的鸟儿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你脑海中浮现的树的模样和鸟儿的外貌。写的时候,最好能用上“特别”这个词。

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树长得________,________。鸟儿呢,长得________,________。

生:树长得特别高大,特别挺拔。

师:你的话肯定没说完,这棵树长得特别高大,特别挺拔,就像——

生:就像撑起了一把绿色的大伞。

师:谁来读一读鸟儿呢?

生:鸟儿呢,长得特别漂亮,特别可爱。

师:就像——

生:就像个美丽的小天使。

生:鸟儿呢,长得特别漂亮,特别可爱,就像个充满活力的小精灵。

师:同学们,学习这两位同学的写法,试着修改一下自己所写的。

王老师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树儿和鸟儿形象的空白,适时地加以言语补白,使“树”的高大挺拔、“小鸟”的美丽可人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赋予了树儿、鸟儿以美感和灵气。“特别”一词的提示,意义非凡,学生不仅明白了表达的方向,还知道表达的方法。先概括树儿或鸟儿“特别”怎么样,后围绕“特别”写具体。学生很容易悟出,表达要围绕“轴心”向四周辐射。这样,学生感到有话可说,容易说好,说得形象而灵动。

三、在对话拓展中寄情语言

《去年的树》主要是通过对话来推动故事发展的,运用准确的提示语可以让孩子们进入情境,使对话变得富有情趣。

师:孩子们,你们看,5个人物4次对话构成了我们这个童话故事最重要的内容,咱们来分角色读这4次对话好不好?

(一学生是“鸟儿”,4个组学生分别是“树”“树根”“大门”和“小女孩”,教师读旁白)

师:真好,读得都非常好!可惜有一个人没读好。知道谁没读好吗?

生:旁白读得不好。

师:是的,旁白没读好。我发现我读的旁白太简单了,读着没劲儿。你们看,“树对鸟儿说”,“鸟儿说”,“鸟儿问树根”,“鸟儿问大门”,“鸟儿问女孩”,我真没办法读啊!

生:你可以给提示语加上一些表示心情、神情和动作的词,就会读得更有感觉,更有感情。

师:是啊!你真有办法!我们刚学的童话故事《巨人的花园》就是很好的例子。

巨人见到孩子们在花园里玩耍,很生气:“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

巨人又发脾气了:“好容易才盼来春天,你们又来胡闹。滚出去!”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斥责。

师:人物说话有了很好的提示语,谁愿意读一读?(生朗读)

师:孩子们,有了反映人物心情和表情的提示语,读旁白时的情绪就出来了。现在,我们替书中的对话加上合适的提示语。

(孩子们在反复朗读中,分别补充:难过、含泪、依依不舍、恋恋不舍;郑重、认真;担心、惊讶;急切、焦急、心急如焚、近乎绝望,等等)

师:把提示语放进课文再读,你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王老师的“故错”之术,有意示弱,把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提示语上来,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提示语的重要,再引入范例《巨人的花园》中主人公由“很生气”到“发脾气”,最后是“大声斥责”。有了形象的提示语,巨人的说话便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学生再反复朗读揣摩文中对话,“难过”“惊讶”“心急如焚”“依依不舍”“忐忑不安”“近乎绝望”等等。有了如此丰富而精妙的提示语,孩子们各自心中便有了不一样的小鸟。原来,咀嚼对话,既可以使朗读有滋有味,创新形象,还能让孩子们习作时自觉关注对话表达。

四、在反复追问中体味语言

阅读这样凄美的童话,我们很容易陷入“情感的旋涡”,而王老师领着我们冲破“情围”,在反复追问中感受表达的精妙,习得表达的方法。

师:通过这样的写,通过这样的读,我们分明感受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感情是那样的深厚。然而,在我们这个故事当中,有写树的“依依不舍”和“恋恋不舍”吗?

师:有写鸟儿的“难过”和“含泪”吗?有写鸟儿的“焦急”吗?

师:有写鸟儿的“心急如焚”吗?有写鸟儿的“伤心欲绝”吗?

(在学生一次次的“没有”声中,老师依次擦去“依依不舍”“恋恋不舍”……)

师:什么都没有。这个故事根本就没有写鸟儿和树的任何表情和心情。(板书“不”,形成“不写表情”)你读这样的文字,感觉是什么?

生:要是有了这些提示语,我就感觉很生动,没有就感觉很无味。

师:同样,在这篇童话故事中,作者并没有写树的外形和鸟儿的外貌,也没有写鸟儿的心理,是作者不会写吗?为什么不写?

生:留下了空白,给了我们想象的空间。

师:这就叫“平淡”,文章什么也没有写,作者用最平淡的语言,讲述最深厚的友谊,正是这个童话故事的魅力所在。

王老师运用“厚”、“薄”读书法,领着孩子们在文本中走了个来回,体味作者表达艺术的美妙。就在我们感觉想象补白文章变得非常丰满之时,王老师突然抛出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作者为什么不具体生动地描写,却用平淡的语言来叙述?这看似简单的一问,其实是想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文章表达的简单美,发人深思。

王老师始终关注怎么写语言才精彩,从故事开头不写外形和外貌,引导学生具体写外形和外貌,到对话中没写表情和心理,又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补充心理描写,并一一做好板书,充分朗读,最后又出人意料地去掉了增补的内容。王老师巧妙的一连串反问,将课堂学习推向了高潮:“是作者不会写外貌吗?是不会写人物表情吗?不会写心情吗?……为什么不写呢?”“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作者让读者自己去琢磨”“作者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感受”……这些都足以说明孩子们已经心领神会,感受到了文章描写的精彩,体会到了语言表达的形式之美和方法之妙。

王老师将板书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他的最后一擦,留出的“空白”,揭示了语文的魅力:“作者用最平淡的语言调动读者的想象,书写出人间最深厚的感情,这就是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语言魅力!”相信孩子们学完此文,鸟儿对树的那种浓浓深情便跃入脑间,挥之不去;对作者这样看似平淡却是意味深长的写作艺术也会深深刻在脑间,挥之不去。

五、在真情倾诉中挥洒语言

在文章最后一部分,王老师抓住一个简单的“看”字,体会鸟儿没找到树,最后只能对着火柴点燃的灯火,无奈地看着,伤感地看着,痛楚地看着……此时,如果你就是这只鸟儿,会想些什么呢?以“树啊树”开头,学生再次展开想象,抒发心中的感受。在王老师一次次情境的创设和情感的铺垫下,学生这时已经到了人鸟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有了强烈的倾诉欲望,到了不吐不快的地步。孩子们出自内心的一声声对树的呼唤,对树的依恋,听者为之动容。

“如果有来生,我还来唱歌给你听……”

“鸟儿千山万水地飞回来,树啊树,我是要给你唱歌的,你难道忘了我们春天的约定了吗?”

在具体的语境中,学生情动而辞发,写得淋漓尽致,说得动情感人。

整堂课没有华丽和热闹,王老师用他独特的、淡淡的和隐藏着的浪漫,带着学生渐渐进入童话的意境,给了孩子们一个美丽的梦。他的课,如这篇童话一样,平淡中蕴藏着深厚。

语文需要美丽的表达。王老师的课始终围绕一条主线“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来展开:通过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扩大语言运用的容量,设计了3次有效的练笔,提升语言运用的品位。每次练笔,不是为了语用而“语用”,而是把学习语言与情感陶冶、内容理解和思想的梳理,以及学法写法的启迪融合在一起。如此高超的“融合”艺术,有情有趣,奇思妙想,一切是那么自然,水到渠成。

“千万树中,只为这一棵唱;千万鸟中,只听这一只唱。”王老师的《去年的树》如同夏日小情歌,晚安小夜曲,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倾听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