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实现“三维目标”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实现“三维目标”中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中,以史实、史料、史感为载体落实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以史实为主线,史料为重点,史感为拓展,把三者融会贯通、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关键词】三维目标;相互融合;历史素养

新课程提出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历史教学中,每节课落实这三大目标,就要借助学习记忆史实、阅读分析史料、交流讨论史感来实现。就整个课堂教学而言,在实现三维目标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相互贯通、相互融洽的。所以历史教学中,知识与能力也不仅仅是史实,过程与方法也不仅仅是史料,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仅仅是史感。只是为了实现三维目标寻找比较契合学科特点的实践路径。如何在落实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中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在史实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历史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史实是历史学客观性的表现,对史实的确认,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这是我们在历史课中必须让学生强记的。记什么,记客观史实,记哪些客观史实,记课程标准规定的史实,史实是根、是基础。史实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内化史实的循环过程。形成知识结构,有效记忆史实,利用思维能力推出历史认识等,这是学习史实的主要任务。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特别重视前置性作业的设置。对浅易性的内容实施先学后教,实施“先学后教”就是把时间和空间更多的留给学生,让学生处于学习主体地位。教师预先布置学生自主学习即将要进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自觉去学,自觉去获得更多的历史与社会知识。在让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时,要做到“四性”,一是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很有意识地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把课堂还给学生。二是充分体现课堂的开放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开放、更自主,在教学中,我们把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这几种学习方式有机组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形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开放式课堂,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互动探究、合作交流中发展。三是充分体现师生关系的和谐性。以生为本的课堂中,老师和学生的地位转变了,不再是教和学的关系,而是一起探讨问题、研究问题的合作关系。四是充分体现学生的发展性。在以生为本的开放课堂中,学生得到充分锻炼与发展,在“拓展延伸,发展创新”这一环节,给学生创设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把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悟、所获与别人分享、交流,主动、积极地表现自我、发展自我,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一般而言,史实的学习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前后相承的四个环节:(1)感知史实——阅读教科书,找出核心史实(自主学习为主);(2)整理史实——揭示核心史实间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合作学习为主);(3)记忆史实——总结方法,高效记忆核心史实(自主学习为主);(4)认识史实——纵横联系相关史实,归纳历史发展规律;概括历史发展阶段特征;比较异同,认识历史发展的个性与共性;正确评价历史史实等(探究学习为主)。

二、在史料的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史料是重点,在记忆客观史实要点的基础上,纵横联系,促进历史知识的融会贯通,为运用史料增强对史实的理解服务。历史学习,是一个由史实到史料,再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后到学生行为的特殊认知过程。师生在感知和整合史实,理解和解读史料的过程中,通过感受历史变化和感悟历史精神,来丰富情感,形成正确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它们内化为行为规范,转变为实际行动。在这一“史实史料情感态度价值观”迁移运用的过程中,史实是根基,是历史学习最根本的抓手;史料则围绕史实,印证、说明和评价史实的原始材料或研究成果。史料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理解史实和提升境界的过程,它处于整个历史学习过程的核心地位。理解史料,判断史料真伪,运用史料证明史实的客观性。在组织学生论史的过程中,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感悟做人原则,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提高学生的生命境界。这是研读史料的主要任务。概而言之,研读史料主要包括前后相承的五个环节:(1)落地——明确与史料内容相关的史实;(2)生根——从内容、作者意图和作者潜意识反映的时代特征等层次理解史料;(3)发芽——明确史料叙述史实的结论、视角及其合理性,由史料内容审视和理解史实;(4)开花——由史实判定史料价值,体验历史变化,感悟史实和史料中蕴含的历史真谛,拓展认识视野,提高认识层次,提升生命境界;(5)结果——跳出史料,分析史料反映史实的产生原因,归纳史料反映史实产生的影响等。

例如运用史料得出新的历史认识。所有的历史认识都要通过史料得来。如百家争鸣的原因和背景。百家争鸣是如何来的,百家争鸣在当时主要表现是什么?可以运用《汉书、艺文志》中的关于诸子百家的渊源和出现的原因来解释。运用下列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等。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汉书?艺文志》)

“百川沸腾,山冢崒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

三、在史感的谈论过程中,巩固史实、史料学习的成果,提高历史学习的素养,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情感、态度、价值观则由史实和史料而来,是历史学习的归宿,最终落实为师生的行为。即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评价史实,得出线索、规律、特征和启示等历史认识;通过对史料的多层次、多视角的理解,移情历史发展变化,感悟做人原则,形成正确态度,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通过由史实到史料的反复循环理解,认识历史阶段特征和发展规律,掌握历史研究和学习方法、原则,感受历史发展变化,感悟历史价值。史实和史料的综合,构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要源泉。例如在学习《走向整体的世界》时,让学生们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学生们主要说出了以下几点: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与扩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殖民掠夺、工业化积累;新技术成果创新与突破等。这样的表述基本正确,但是这不是真正的历史教育。其时要鼓励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一句话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这才是在谈论历史中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历史学习过程,就是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探讨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这是一个“由学生行为到学生新行为”的循环过程,即由旧有的经验同化、顺应新知,进而形成新经验的过程,呈现出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认识特征。它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持久的学习热情和坚韧的学习毅力等的支撑,讲究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高效地实现学习目标。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是学习过程优劣的重要指标。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学习目标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只有实现了三维目标,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