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相应地在人才市场上出现了供求失衡现象。同样,由于经济社会和历史及其他方面的原因,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比较低。在就业方面结构性失衡,高校对人才的供给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对称,少数民族民营企业发展速度的较慢和就业政策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文就此作了一些浅析,以此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对策

1 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模式的转变,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在就业中受到全面的现代文化的挑战,就业难度空前加大。新疆是属于少数民族聚住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和历史及其他方面的原因,目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比较低。在就业方面结构性失衡,高校对人才的供给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对称,少数民族民营企业发展速度的较慢和就业政策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更引起社会的关注。

2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及存在问题

就业问题是近年困扰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与之相关的就业问题似乎也被赋予了更加突出的重要性。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紧迫性尤其因2010年全国应届毕业大学生的人数达到了前所未有的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就业竞争十分激烈。近年来,在逐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指导思想下,高校不断的大幅扩招,加之对少数民族学生入学时的政策倾斜,使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逐日突出,使就业率继续下降。

2.1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率呈下降趋势

高校1999年开始扩招之后,在校大学生人数不断上升,平均每年以20%至30%的速度在增长,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数也在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就业率逐渐走低。

2.2 结果性失衡日益突出

由于经济欠发达,南北疆经济发展又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不同专业的维吾尔族人才的需求差距悬殊,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学科存在着失衡现象,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失衡:

(1)地区性失衡

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基本上留在民族地区,为经济发展服务,由于沐足地区在全国来说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所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有限,而少数民族大学生毕业后都希望在周边地区就业,又由于大多数工业企业位于北疆和东疆地区,因此可容纳的毕业生相对南疆较多,地域差异及民族风俗习惯不同,使得来自于南疆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在北疆、东疆就业非常有限。大多数汉族学生都来自于北疆和东疆,这就导致汉族高校的毕业人数迅速增加。

(2)行业性失衡

由于各个行业的利益分配不均衡,社会保障不一致,使得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多集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经济效益较好的大中型企业。而对于那些规模小的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则是瞻前顾后,迟迟不愿签约。据问卷调查显示,有48.81%的学生表示“愿意”去党政机关工作,有30.83%的学生“愿意”去事业单位工作,有17.98%的学生“愿意”大中型国有企业工作,有5.53%的学生愿意去民营企业工作,但作为首选却寥寥无几。

2.3 就业观念仍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观在存在着一定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就业意识淡薄,坐享其成心态明显

绝大部分少数民族毕业生仍留恋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害怕竞争,对实现自己的就业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处于被动地位。因此没能在大学期间主动培养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只是在毕业时才感觉就业的压力。

(2)就业期望值过高和片面理解

少数民族毕业生大多数追求高薪和高层次岗位。片面理解就业,认为就业就是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工作,而对民营企业等非国有单位,则认为不稳定、不可靠、不保险。

3 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就业方面面临比当地汉族学生更大的就业压力,就业难度更大。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汉语不过关、家庭经济条件差、就业观念守旧等。改变这种状况的主要措施有制订切实的就业指导政策、强化汉语教学环节、转变教育观念等。

3.1语言、文字的障碍

少数民族学生必须借助于自己的母语去渗透汉语语言的文字,掌握其内核,实在是一个不小的困难。随着全疆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疆各企事业单位对双语人才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少数民族毕业生掌握汉语水平的高低成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对578个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44.1%的单位将汉语水平的高低作为选拔少数民族毕业生的主要标准。而汉语水平恰恰是少数民族毕业生最缺欠的素质之一。

3.2综合素质较差

我国中西部尤其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大多来自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专业水平、职业技能、汉语水平、专业素质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导致实际工作能力不强。

3.3 就业观念陈旧

第一,文化观念的制约。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其本民族文化到其他民族文化进行跨文化就业时,两种文化很可能会产生冲突和排斥,出现文化认同和变迁问题,这种文化差异影响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同时择业观受民族习惯的影响。

第二,用人单位的偏见。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居住地域、民族心理、思想观念的长期影响,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存在不容忽视的缺陷。部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发展状况不理想,某些用人单位由此形成某种偏见,认为少数民族学生不能很好地胜任他们的工作,在招聘人才时不愿意要少数民族毕业生。随着新疆少数民族基础教育质量的逐步提高,这种偏见会慢慢改变。

3.4对求职就业情况认识不充分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求职就业情况认识不够充分,虽然有很多学生有就业准备,但是真正付出行动的同学占很少数。因为对就业走向的认识不充分,不愿意到非公企业就业而选择行政、事业单位,从而想得到“铁饭碗”。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主动性不够。很大一部分学生找工作只局限于学校为他们提供的就业信息,学校召开的毕业生双选会是他们主要的就业信息来源,他们很少主动面向社会去寻找就业机会。由于就业信息有限,导致就业质量不高,就业率低。少数民族大学生除了借助于学校、同学、家长获得就业信息之外,很少自己主动的去招聘会或借助网络等其他途径获取就业信息。除此之外就业之前关于简历制作、衣着打扮、参加面试、签订劳动合同等方面的学习、练习很少。

3.5 西部经济发展较差

地方经济欠发达。新疆地处祖国边疆,生产力水平较低,民族地区多元经济发展缓慢,民营企业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比较落后,对吸纳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影响有限。毕业生都想留在大城市,不想去乡下工作。甚至从乡下来的学生也不愿意回到老家工作,而想办法留在大城市,大城市没办法提供这么多的工作岗位。由于社会提供的有效就业岗位数量很有限, 因此导致大学生毕业数量大于社会需求。这就进一步增大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3.6扩招速度过快,大学毕业生人数成倍增长

新疆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和社会发展水平,目前新疆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原来在计划分配制度下,少数民族毕业生从入学到分配都受到特殊照顾,单位能按其自身的需要和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作为录用的标准,而不管是否是少数民族毕业生。在这种招生数量扩大、用人相对减少并且用人单位自主决定权增大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也就在所难免了。

4 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方案

研究西部地区就业问题是时代要求,是西部大开发的要求。如何解决好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人才工作的当务之急。

4.1提高汉语水平和综合素质

解决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问题是提高毕业生的汉语水平,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高校、政府和学生本人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针对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较低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教师汉语授课的工作,将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水平作为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并将民族教师汉语水平的高低作为选拔优秀教师的一个前提条件。增强民族学生与社会的交往能力,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学好汉语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在各方面的能力,而且更加有利于增强未来在就业上的竞争力。

4.2加强对毕业生择业观的教育,鼓励到基层工作

高校在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中,要更加重视对少数民族毕业生择业心态的引导和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远大理想,自觉地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结合起来。到南疆地区和国家急需人才的重点行业、重点单位建功立业。

4.3 促进大学生在企业就业与自主创业

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城乡基层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并根据新农村建设和加强社区工作的需要,深入推进“村村都有大学生工程”,将“村村都有大学生工程”逐步向社区延伸,大力开发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

结论

处理好新疆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新疆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难除了地方经济欠发达和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等客观原因外,学生和用人单位本身也存在一些主观影响因素。少数民族毕业生汉语水平不高,就业地域窄,高层次人才少,这些特点不利于他们的就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自治区应该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引导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各高校应努力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提高竞争能力,为社会需求培养出高能力人才。同时,少数民族学生本人也应该付出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新疆民族地区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德文.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新闻,2006,(1,9):6-7.

[2]那苏如拉·阿不都热西和孙秀玲.浅谈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对策[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7(S1):166-167.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M].人民出版社,2007:38.

[4]王锡宏.少数民族教育双重性理论与实践探索贵州民族研究[J].2003(4).23.

[5]马文华.新疆教育史稿[M].乌鲁木齐:新疆教育出版社,2006:45-46.

[6]杜育红.教育发展不平衡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61.

[7]王英姿.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与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5):35-37.

[8]张玉玲.如何解决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难问题[J].职业时空(研究版),2005.(4):68.

[9] 姚维.新疆维吾尔民族文化心态走向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3(2):35-40.

作者简介:阿依努尔·海热拉(1988-)女,维吾尔族,乌鲁木齐人。新疆师范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