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生物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模式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生物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模式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整合模式构建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单一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这正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所谓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从而使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整合模式的构建原则

1.主体性构建原则

在生物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2.开放性构建原则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封闭性,生物教学内容应紧密联系生活、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

3.实用性构建原则

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模式应成为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生物课程和生物教学之间的桥梁。

4.探究性构建原则

生物教学中通过情境―探究―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规律,探究生物学知识的生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5.多样性构建原则

教学模式的构建不应是唯一的、固定的,可根据生物课的课型、内容和特点进行多元化。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生物教学整合的两种模式

1.基于课件的探究式整合模式的构建

信息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使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得到帮助,鼓起勇气,发挥长处,稳步前进;使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能力得到培养,发挥优势,突飞猛进;使学生形成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行为。在课件的设计上“以学生为中心”,在课件结构上采用模块化,变“线性结构”为“非线性结构”,将课件设计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并注意增强课件的交流性及其界面的人性化,使课件能根据教学需要而随意调用。同时,考虑各类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重视反馈练习的安排,使学生所学内容及时得到巩固。

(1)研究方法

恰到好处地利用课件创设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第一,强调设计的探究式的学习情境应该是真实、自然的。第二,情境的设置必须有可探究性。一方面,情境设置的复杂程度应适度,另一方面,设置的情境应具有新颖性,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第三,创设的探究情境应具有发散性,即学生由此生成的问题或解答时具有多元性。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问题的自主生成居于探究式教学中心位置,教师应鼓励、支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和生成问题,进而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2)实施过程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课件形式整合于教学,创设情境,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完善教学。

(3)评价

采用课件媒体配合教学,不但可以大大提高信息传递的容量和速度,而且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给学生以新奇的感官刺激,最大限度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

优点:以问题为核心是探究式整合模式的核心思想,教师把知识转化成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知识构建,灵活地掌握知识,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工作奠定了基础。

不足:多媒体课件是教师在课前制作的,程序性强,课堂上不能做到即时修改。

因此,要做到因材、因人施教,必须结合必要的板书,对一些重、难点突出并解释。这样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即时根据学生的反应,把问题讲得清楚明白。因此在利用该模式进行教学时,应善于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该模式的优点,以提高教学效益。

2.基于资源库的导学式整合模式的构建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思维诸多方面存在着各种差异,个体的差异对学习的影响非常重要。如在传统班集体教学中,同一个教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有着相当的差距。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最好的学习是自主的、个性化的探索性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利用信息技术这个开放的平台,在教学目标确定后,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目标,从而使每一位同学都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任务。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特征,可以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信息组合起来,链接成一个网状结构,实现对同一内容的多种描述,这样许多生命现象、生命活动规律就可以以文字、插图、音像资料等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学生对哪种形式感兴趣,就利用哪种形式去整体感知、进入情境,学习生物学知识。建立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可为师生多向信息传递提供一个平台,增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教学兼有单向、双向和多向交流的多重色彩,并能兼顾每个学生客观上存在的能力和知识方面的差异,分层教学,形成多元化、个性化学习行为,极大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创新思维,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从“学会”转向“会学”,使学习真正成为终身行为和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李烁.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4,(5):83-86.

[2]周宏.教育科研的理论与操作[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3]郑晓慧.生物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