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造阅读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造阅读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是建立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相互联系基础上的教学准备工作,是教师驾驭教材、把握学情、选择教法和媒体的创造性劳动。教学设计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也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思想和个人素质。

一.教学设计的重要体现――课堂教学结构

从遵循教学规律的角度认识,语文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把握课堂教学结构,安排好科学、可行的教学程序。例如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程序:整体感知――部分探究――整体理解。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这里,仅就“整体感知”部分谈几点教学体会。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因文体不同,整体感知一般有下列几种类型。

一是内容整体把握。初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概括全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种内容整体把握多用于记叙文或小说。如《最后一课》《变色龙》《羚羊木雕》等。

二是结构整体把握。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说说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这种结构整体把握多用于说明文或内容层次较多的散文。如《中国石拱桥》《云南的歌会》等。

三是意义整体把握。要求在通读全文后,讲出文章表达了什么观点,抒发了什么感情。这种整体把握多用于议论文或抒情散文。如《白杨礼赞》、《纪念白求恩》(鄂教版九年级下册)等。

四是审美整体把握。在整体感知时,启发学生思考:这篇文章描写的人或景物给你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表达出对课文的初步审美认识。这种整体把握多用于写景散文、记叙文。如《春》的图画美,《我们的风景》(鄂教版九年级上册)的色彩美、《济南的冬天》的“温情”美,《山中访友》的“童心”美、《乌篷摇梦到春江》(鄂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明媚”、“华妙”美等。

上述几种整体感知类型,是从对文章阅读理解的角度大概的划分,只要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可以不拘一格。

在整体感知环节的设计上,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在学生通读课文时不要在碰到生字、难字时立即让学生查工具书或正音、释词,以免截断文章的语脉意流,破坏文章内容的完整性,影响对全文的整体理解。

二是学生对文章整体感知的认识结果,不必强求答案的规范和语言的统一。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言并善于从学生的多种表述中发现初步理解课文时暴露的问题,作为调控教学的依据。

三是对内容较难的课文,教师可设计一些有思维定向的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必要的铺垫,以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

四是整体感知的表达方式可以灵活多样。或口头表达主要内容,或写出结构提纲,或画出空间示意图,或标出行踪路线等。

课堂教学结构是一个有机的体系。从“整体感知”到“部分探究”,再到“整体理解”,标志着阅读能力的不同层次。“整体感知”是对文章内容的基本理解(认识写了什么),属于较低层次的阅读能力;“部分探究”是对文章表现形式的进一步理解(理解怎样写的),属于较高的层次;“整体理解”则是把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更进一步探求作者的构思意图(明确为什么这样写),属于更高的层次。按照这样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教学程序,反映出学生阅读的基本过程和阅读能力的多层次结构。这就决定了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和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训练学生。

同时,应该看到,教学结构只能为参与课堂教学各因素的组合和活动程序提供一个简约思路或框架,而教学是千姿百态的创造性活动,因此在教学民主、教学机智、教学语言、教材处理等方面的差异,常使不同的教师在使用同一教学结构时展示出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水平。

二.讲求“导”的艺术

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要考虑教师如何“教”的问题。“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叶圣陶语)这里讲了三层意思:一是讲教学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的能力;二是讲为达此目的,教师须做到“相机诱导”;三是讲教师的“相机诱导”要发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语文能力的作用。这里的核心是“相机诱导”,它要求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应当在学生有疑问之处引发疏导,在学生理解不深之处启发诱导,通过形式多样的“导”,激发学生思维和兴趣,实现教学目的。

导的手段有多种,阅读教学设计最常见的手段是“设疑”,课堂活动的形式是“设计提问”。有人把“设计问题”形象地比作是阅读教学的“抓手”,以说明其作用的显而易见。

从阅读过程来看,要真正发挥“抓手”的作用,在教学设计时就必须考虑:如何选准导读的切入点,怎样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又怎样把握情感的渗透点,这样才能精心设计好问题。

1.选准导读的切入点:

所谓“切入点”,是全文内容的关键所在,是理解教材的入口处,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切入点”选得准,就能拎起全篇,抓住关键,打开阅读的门扉。

选准切入点的方法有多种,试举几例:

例一,从题目切入:教学《食物从何处来》,可设计如下导语:我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说明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本文向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食物从何处来?同学们中或许有人认为食物来自农民的耕耘和养殖,有人认为来自食品商店,……大家习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如果从生物学的角度考虑,该作出怎样的回答呢?

例二,从人物语言切入:教文言文《曹刿论战》,课文直接描写战争过程的文字极少,而战前准备、发展及结局,则由人物对话提示出来。课文中曹刿的一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理解全文的核心。抓住这一核心,就找到了设计问题、提挈全文、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切入点:(1)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什么?(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出了鲁庄公的“鄙”?(3)课文哪些内容写得详,哪些内容写得略?这样安排合理吗?为什么?

例三,从评价人物切入:学习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初读课文后,教师提出问题:像欧阳修这样的官(太守),从德、能、勤、绩诸方面综合评价,你看该给他打多少分呢?(学生纷纷发表意见:70分、50分、85分……)教师引导:不论及格还是不及格,都不能凭主观好恶,得讲出令人信服的理由来,再引导学生读书讨论、陈述理由:不;不扰民;使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醉翁之意不在游,在乎百姓之乐也。从评价人物切入,由人文教育入手,带有时代气息,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认真研读、讨论、思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把握教学的重点:

教学的重点是指重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的特点。教学重点是根据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功能、影响来确定的。在七年级下册课本中选入的蒲松龄的《狼》,从学习文言字词的角度看,全文只有200字,文言虚词“其”就出现了7次,分别指代“狼、麦场、柴草堆和屠户”等。显然“其”作代词具有应用的广泛性和后继学习的基础性的特点,应当作为本课文言词汇教学内容中的一项重点。对此教师作了如下设计:先提供一句话:“我们战胜敌人就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要求辨识两个“其”指代的对象。提供的语句学生并不陌生,稍加思考便看出“其”指代敌人。这时教师点拨“其”指代人或物的规律:看“其”的上文,在上文中找指代的对象,或指代人,或指代物,或单数,或复数。按照这一规律,在研读的过程中,学生很轻松地给文中的7个“其”作了批注,并能准确掌握教材中有关的内容。可见,教学设计做得好,教学重点不一定会成为教学难点。

3.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施教过程中易出现思维障碍的部分,它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确定。仍以《狼》一文的教学为例,如何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适时进行思想教育是教学难点。教师可采取设疑、讨论、归纳的方法加以突破。先设计两个问题:(1)屠户非常机智、勇敢,可不可以把课题改为“勇敢的屠户”?(2)从全文看,课文主要是写屠户还是写狼?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课文的线索是屠户的活动,但表现的主体却是狼。根据有三点:(1)以“狼”为标题,体现作者构思的着眼点;(2)行文以屠户的情态变化反映狼的贪婪、狡诈,描写的重点放在狼上;(3)结尾直接评论“狼性”及其结局,全文落脚点在“狼”。至此,归纳课文的主题,学生不仅容易接受,而且归纳准确。最后联系作者的写作意图再引导认识“狼”的比喻意义,谈自己学习本文得到的启示也就顺理成章了。

突破教学难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参与须注意两点:一是注意在学生困惑之处设疑,启发学生思维;二是重视知识的因果联系,不要满足于将结论塞给学生。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恰当充分、切合实际的教学设计,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基础。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高超的导课艺术,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追求的目标。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教学设计中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学设计意识,努力认真地钻研、工作,那么,引领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就不再是梦想。

王菲,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十堰。本文编校:洪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