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名著阅读要落到实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名著阅读要落到实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学名著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人性的真善美。学生阅读文学名著,不但能提高语文素养,还能提升文化品位,增加思想深度,这对其成长的影响和帮助无疑是巨大的。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新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作出了量化标准,新教材也出现了名著导读设计,各地区中考也加入了名著阅读的考查。

一、名著导读现状堪忧

新课标的规定,新教材的设计高瞻远瞩、富有创新、意义重大,但反观我们这些年的教学实际,许多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学,学生的名著阅读基本上处于随意、无序、低效的状态。许多教师也将名著阅读边缘化,要么放任自流,学期初布置学生将教材中规定必读的名著买来,让学生自行去读,至于学生是否去读,以何种方式去读,读到什么程度,完全靠天收;要么有始无终,起先领着学生读几页,后来就不了了之;要么就本论本,将教材中名著导读涉及的内容精雕细琢,应付考试。这种状况实在堪忧,因为阅读退化现象不仅危及青少年智力,品德与人文素质的发展,而且导致社会精神文明和整个民族基础文化素质的退化。

二、导致名著阅读边缘化的因素

当前初中生名著阅读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名著阅读的痼疾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1.社会因素

快餐文化的流行造成学生观念的偏差,思想浅薄化,存在着诸如追踪流行、热衷读休闲、偏爱谈名人,阅读量减少、阅读比重下降、阅读情趣与品位日趋娱乐化、浅层化的倾向,挤占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和空间。

2.学生因素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对于外界事物的好奇心和敏感性都很强烈,吸收知识的欲望很强,这是由生理、心理成长而自然形成的阅读兴趣。然而学生有的面对"书海"无从下手,不知读什么好,有的干脆挑自己喜爱的文章读,凭兴趣出发。单凭个人阅读兴趣进行阅读造成了学生各自阅读内容的单一性,只限于浏览,只停留在了解故事情节的层面,一本书读完收益甚微。

3.教育体制因素

现行教育体制使学生教师一起远离名著阅读。对于阅读,现在并非不重视,在这一背景下,重视阅读的目的被局限于提高教学质量,课外阅读仅仅以课内阅读的补充这一面目出现。即使一部分支持学生阅读名著的语文教师,也是出于“有了一定的阅读量,语文成绩才能上去”和“名著阅读能提供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问题是,以这样的功利面目出现的课外阅读,能否真正适合青少年的成长需要?能否满足他们的心灵饥渴?这也许就是很多青少年学生畏惧“名著”、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成绩本身是很多学生的困扰,而当阅读与之挂钩时,就不再是一种享受了,阅读带来的兴趣也随之消失殆尽了。

对此,只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才能扭转局面,引导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走上健康有序的轨道。

三、名著阅读要落到实处

课外阅读要想真正落到实处,还必须有赖于广大教师的积极配合。青少年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养成与社会导向、教育培养以及文化氛围都有关系,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学校,是教师。因为读书要想有收获,必须讲究一定的方法,而在独立阅读刚刚起步的初中阶段,学生往往不能自己很快地摸着门径,如果听任学生自己盲目阅读,不仅收益甚微,而且还往往使学生在观念上产生误会,以为课外阅读只是粗略的阅读,不需要精研,久而久之养成不良习惯,读任何书都马虎了事,这样就终身难以从阅读方面获益了。因此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指导。

1.从起始阶段抓起,促阅读习惯的养成

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刚刚从小学阶段升上来,这时候就要注意与小学阶段的衔接,由于推荐的书目能符合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兴趣,既经典又浅近易懂,能为他们所理解和把握。《繁星・春水》是篇幅短小、清新晓畅的现代小诗,对其中的内涵和美的意境,学生虽然接触新诗不多,但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感悟和理解,对他们将来进一步理解新诗很有帮助。《伊索寓言》风趣幽默又充满人生的智慧,很受孩子们的喜欢。教师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索书中的思想精髓,体会蕴含的人生智慧,揣摩幽默诙谐的语言。

2.结合课文学习,做好阅读迁移

叶圣陶先生认为:“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因此,为了提高名著阅读的效果,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适时向学生推荐名著。这样,课内与课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七年级下册课内有成长单元,教师就应该相机推荐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以他历经磨难的成长经历,告诉孩子们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做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3.加强个别指导,鼓励学生交流

同伴交往是初中生各种交往活动中最频繁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本身就是一种丰富的教育资源。同伴的知识背景,人文素养,阅读能力对初中生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阅读的时候,采取个别指导,逐个突破,组织交流的方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方法指导

读书有了方法,就象拿到了知识宝库的钥匙。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善于把阅读课文的方法应用到名著阅读中去,让学生自己动眼、动手和动脑,独立活动,并且做到举一反三,驾轻就熟。

①对比阅读法――把两个读物或同一读物中两个不同片段比较阅读,让学生对著作的诸多要素作出比较、评价。动用默读、速读、精读等技巧。

②浏览式阅读法――。叶圣陶先生曾说:“如果只注重精读,而忽略略读,功夫只作了一半。”对于作品中的非重要情节,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浏览,随意获取一定的信息。

③精读式阅读法――对作品的重要细节,关键情节,话外之音,静心细读,慢慢品味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等,以获取一定的认知或情感体验。

④创造性阅读法――以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新见解,从而有所创新为目的的阅读,阅读中绝不把原著奉为神圣,在精读和研读的基础上,勇于质疑,大胆创新。

⑤圈点勾画阅读法――可边读边做摘记,或作圈点、旁批,作卡片,写心得,改写等,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5.开展多种活动,引领深度阅读

很多长篇名著内容复杂,意义深刻,学生较难把握。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开展各种语文活动,挖掘作品的深刻内涵,展现作品的动人魅力。如在引导学生阅读《西游记》时,组织“取经故事”(故事会)、“话说西游人物”(演讲赛)、“《西游记》中的风俗人情”(读书报告会)、“读《西游记》有感”(作文赛)、“西游人物展”(绘画展)、“影视周”(影评)等活动。从各方面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交流学生阅读的心得体会,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铸就学生的思想深度。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有目的的读完三国,更能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去感受作品,理解作品,领会作品的意蕴。

6.建立阅读档案,留住阅读之根

建立学生阅读记录卡,对学生名著阅读的篇目、阅读的过程、阅读的收获进行记录,教师定期组织学生对阅读记录卡检查评比,从而完成对学生名著阅读的综合评价,并采用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家长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方式,一方面以评促读、以评检读;另一方面为学生建立完整系列的名著阅读成长记录袋,描述学生、评价学生、展示学生,让学生把名著阅读留住。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初中语文教材“名著导读”(第一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