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是什么拖垮了大清王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是什么拖垮了大清王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末的130多年间,是康熙、雍正、乾隆祖孙三代皇帝统治大清帝国的时期,人称“康乾盛世”。

康乾时期人口增长极为迅速。首次突破l亿,仅过半个世纪又突破3亿,占全世界9亿人口的1/3,到了19世纪初,全世界有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6个在中国。乾隆末年,全国耕地面积已超过10亿亩,接近明末的1.5倍。全国粮食产量约计2040亿斤,居世界第一位。

国家财政充足,施惠于民,康熙晚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达官贵人、富商大贾到市井之民,男子俱着轻裘,女子俱着锦绣,乾隆皇帝南巡,亲眼目睹江南富贾的富庶,感叹说,商人太有钱了,朕都赶不上。

18世纪,高产、耐旱、对土地适应性强的美洲农作物新品――玉米在欧亚非各洲得到推广,成为嗷嗷待哺的饥民们的救命粮。于是全世界的人口都开始快速膨胀,中国人口的增速比世界平均水平还要高。人口的空前增长可以使大清帝国拥有更多的生产能力,同时也拥有更强烈的消费需求。这是康乾盛世之所以会出现的重要基础。

康乾盛世还得益于源源不断流入的白银。西方等国来华商人为购买品质上乘的绸缎、生丝、瓷器、茶叶等中国产品,源源不断地将整船的银元运往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白银内流使中国出现温和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率约为1.1%。这种通胀可以刺激投资的积极性,像油一样刺激经济的发展,同时又不会引起社会太大的动乱,促进了康雍乾时代经济的复苏和增长。

然而这场美妙的盛世到乾隆末年便如同盛宴后的残局一样迅速走向衰败,康熙、雍正辛苦积累的“家底”很快被消耗殆尽,贪污舞弊也时有发生,各地民变四起,大有分崩离析之势。

膨胀的人口使清朝皇帝越来越发愁,粮食供应越来越紧张,怎么养活这么多张嘴呢?其实当时的西欧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他们采取的办法一是发展海外贸易和殖民地,大规模地向亚洲、非洲、美洲扩张;二是走工业化道路,最终在工业革命中实现了飞跃。

但是清朝皇帝不可能懂得这些办法,只能仗着国家疆域广袤,不断地开垦更多的土地。大量农民为谋求生路,扶老携幼向边远省份以至广阔的边疆地区流迁。土地面积的增加不可能比人口增加得快,再没有那么多耕地可以开垦了。社会危机也就到来了。越来越多的底层人口陷入了绝对贫困化,为了谋生铤而走险。在湖北、四川、陕西毗邻的深山老林里,聚集起数以百万的无业流民。

大量白银内流制造的通货膨胀虽然温和,但100多年间积累起可怕的负面效应,导致货币大幅度贬值,价格总体上涨了300%。结果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比100年前缩水了2/3。

为什么清政府不相应地提高税收呢?因为清政府收入的七成都是农业税,早在康熙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时候就固定下来了,数以亿计的新垦地亩,按照国家政策,永远不升科纳税。后代皇帝严格恪守祖训,因为他们还清楚地记得明朝末年苛捐杂税引发民变,最后灭亡的故事,生怕重蹈覆辙。

税收不能提高,政府开支自然也维持在100年前的水平。国家的公职人员首先受到冲击,昔日一两银子能买大米200斤,如今恐怕连70斤也买不到了。养廉、俸饷不敷日用、办公之需,官员只好设法另谋生财之道,以至于贪风大炽,陋规泛滥。河政、漕运、盐政,一切关系重大的国家事业受到成本日益上涨的强烈冲击,朝廷运转日趋艰难。

虽然朝廷规定不再加赋,但为了弥补财政缺口,各地政府还是利用各种借口拼命地向老百姓层层加码收费,导致农民承担的额外税赋比正税要多出数十倍。各地百姓生计艰难,于是民乱蜂起,国家岌岌可危。

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康乾盛世”的辉煌是建立在人口膨胀和白银激增的基础上的。但是人口和白银太多,国家同样会消化不良。延续了100多年的盛世终于走到尽头,国家因此付出沉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