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信用可以当饭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信用可以当饭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信用终于可以当饭吃了――金融机构开始对不同信用级别的客户实施差别待遇,包括给予不同的贷款利率。也就是说,金融机构决定让信用好的人吃偏食。

长期以来,我们持有一种朴素的价值观。判断一件东西有没有用,总会问出这样的问题:它有什么用,它能当饭吃?

在传统观念中,信用是不能当饭吃的,因为它仅仅是一种做人的荣誉。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诚信只是实现完美人格的道德前提。像历史上讲信用的模范曾子,除了获得“一代儒宗”的嘉奖,还因为守信而破财,被迫杀了一头自家的猪。我们以前很少看到,也很少想到,信用是一种资源,是一种可用于交易的商品。

从理论上讲,现代商业信用不是传统的“讲话算数”,也不是“言必信,行必果”,而是你不必马上付款,却能从别人那里得到资金、商品或服务。当然,前提是信任,债权人(授信人)对债务人(受信人)的信任。

在商业的原始生态中也有过赊销,咸亨酒店的老主顾就可以在水牌上记账,到月底再付钱。但是,这种赊销只存在于熟人间,这种信用也不过是一种人际关系的递延。就像邻里乡亲间借个东西,抬头不见低头见,信用凭的就是脸熟。

而真正的商业信用要针对所有的人。不管你是生脸还是熟脸,只要你能提供让授信人信服的信用记录,或者你能购买到一些能够增加你信用的服务,你就会获得商业信用。而且即使你是熟人,也要凭记录。所谓的商业信用其实就是只信记录不信人。

10多年前我学习做外贸的时候,遇到的第一个东西就是信用证。这是一个非常名不副实的东西。它叫证,其实是一份合同、一个文件;它叫信用,其实是贸易双方互不信任。对于白纸黑字写成的合同谁也不相信。买家不相信卖家会发货,卖家不相信买家会付钱。国际贸易常常隔着千山万水,眼看着生意就要做不成。于是,买卖双方把银行扯进来。双方各找一家银行,让他们来保证发货与付钱,这样就有了存在于两家银行间的信用证。用行话讲,商业信用变成了银行信用。

在这种源于地中海贸易“古国”的商业模式中,信用不仅是需要社会机构(如银行)参与管理的资源,而且还成为了商品。银行因为出售了自己的信用,自然收取了一笔按交易总额计算的手续费。

我们接触最多的信用还是手中的钱(钞票)。钱,其实也是一种信用,一种对国家的信用。我们相信这张由国家安排印刷的工艺复杂的纸,一定能让我们换回商品和服务。如果国家的信用出现了危机,钱也就变成了纸。

我们普遍的信用意识基本上也就停留在这个“相信钱”的水平。证据是我们喜欢现金,80%交易为现金交易,而美国80%的交易为信用交易。比“相信钱”这个信用水平更低的是易货贸易,它连钱都不信,要以货换货,现货交易。

另外还有一种也不见钱的信用,但它却是信用的最高形式,这就是我们现在需要逐渐接受的现代商业信用。在这种信用模式下,我们手中的钱越来越被证券化、票据化、信息化,如我们现在持有的金融卡;而我们要凭着自己的信用来享受商品和服务。

在钱变得越来越虚无缥缈的同时,信用却变得越来越实在。这就是我们必须接受的信用开始当饭吃的现实。

冯小刚们在美国拍《北京人在纽约》时,每天去银行提取现金9999元(上限为1万元)作为每天的花销,结果引起调查机构的注意,因为在那个社会中这样使用现金非常地出格,容易让人联想到贩毒、洗钱,而不是富有。本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1994年在德国做贸易时,以为拿出5000马克一张的钞票会让对方认识自己的资金实力。没想到方脑壳的德国人因此认为我非常地危险,不像是一名诚实的商人。这样不可思议的故事,在不久的将来也将出现在我们的身边,到时候我们就会发现,花钱还不如花信用。

一个人挣点钱并不难,难的是挣下信用。因为信用的基础是一串长长的记录。我们见过财富的暴发户,但决不可能有信用的暴发户。只有累积才能出信用,这可是一个慢工兼细活。为了明天的信用我们只好管好今天的账单,还有留下完整的纳税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