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萌”生新义为哪般?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萌”甲骨文习见,取“日月照临而艸木萌生”之意;《说文解字·帅部》释其为“帅芽,从艸明聱”;现代汉语中“萌”是萌芽、萌生、发端之义。从古至今,其意并未发生根本改变。但近来,一种完全有别于旧有释义的“萌”字却以一种另类的姿态从虚拟的空间汹涌而来,频频见诸各大媒体,可以说,“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
(1)戚薇晒出一组浴室私家萌照,片中的戚薇头戴一对魔鬼角,一身黑衣躺在浴缸中摆出各种可爱搞怪又性感的造型。(搜狐网2012年8月13日)
(2)这款龙式优盘,一改以前霸气的龙样,而变得非常的萌,相当的可爱。我们用这句话来形容它:萌中带雷,雷中带萌,萌雷交错,欲罢不能呀!(中关村在线2012年8月11日)
(3)萌无处不在Q版武大建筑走红引网友围观(腾讯网2012年8月13)
(4)格致中学的一张“卖萌”暑假作业单在网上蹿红,老师用“淘宝体”和“TVB体”布置作业。(搜狐网2012—07—13)
乍一看,不知句中所言之“萌”何所指?细一思量,“萌”传递给我们的却是一种美好的感觉,一种使人从脑海里一闪而过且不夹带其余杂质的美好感情或形象。这种感觉、这种形象让人开怀,令人开心。
一个古已有之的“萌”字何以焕发如此巨大的魅力?新兴词“萌”究竟为何物?“萌”生新义为哪般?同其他网络流行语一样,新兴词“萌”的流行既有语言自身发展的规律,也有社会发展的作用。
首先,从词语本身来看,新兴词“萌”表义灵活,词性多样,既可作名词,动词,还能作形容词、副词,可以满足人们不同的表达需求。“萌”作名词,主要指一种美好的感觉,一种令人心情愉快的形象或感情,如例(3)“萌无处不在”;作动词,其词义主要为(使)喜欢、(使)高兴、(使)开心等,如“厦大‘诚信考试’又出新招,‘卖萌试卷’萌倒众网友”(《北京日报》2012年1月13日);作形容词,其意义通常与“可爱”相当,一开始多指少男少女的可爱,随着使用的广泛,现在也将年长女性甚至男性囊括在内,如“《人是铁饭是钢》收视火爆李梦男居0照很‘萌’”(伊秀女性网2012年1月14日);还可以用在物品和动物上,多带有拟人意;作副词,主要是与“杀”字组合为词组“萌杀”,意为“萌得可爱而使人倾倒,为之着迷”,如“中年熟男成荧屏新宠总有一款大叔‘萌杀’你”(凤凰网2011年10月24日)。身兼多种语法功能的特性赋予了“萌”强大的生命力。
其次,从语用角度来看,“萌”义新生符合语言运用的陌生化原则。新兴词“萌”不同于旧有词义的表达给受众带来一种视觉上新鲜的刺激,更能吸引注意力,更富有活力,更能产生审美愉悦,因而更受人青睐。虽然“萌”有时可以理解为“可爱”,但时至今日,“可爱”已经令人产生了审美疲劳,不足以表达那种可爱到为之倾倒的强烈感情,难以引起网络时代富有创见之受众的美学共鸣,而“萌人”的装扮、“卖萌”的表情、“萌”意盎然的言语则将视觉上的冲击力与内在情感的表达完美地结合起来,因而很快受到关注并被疯狂复制和模仿。
再次,从社会层面来看,追求“萌”这类新奇时尚,是年轻人与生俱来的本能驱使,“萌”的流行契合了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追求时尚,以清纯、可爱为美的潮流。于是,秀几张“萌”照晒晒心情,飚几句“萌”语发发感慨,成为时下流行的网络社交方式,其目的就是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借以调侃紧张烦闷的生活,消解繁重生活重压之下严肃郑重的意味,排遣生活中的落寞无聊等,其人情味与亲切感更能温暖在现实束缚下需要距离又渴望交流的现代人,同时也满足自己求新、求异、彰显个性的心理需求。而现实中的“萌男萌女”把自己打扮成青春年少的模样以掩盖自己的真实年龄博得他人嫣然一笑,并在别人的艳羡中给自己的心情涂抹一层亮丽的色彩,宣泄压抑已久的苦闷心绪,也不失为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为新兴词“萌”提供了发酵泛化的土壤。虽然汉语中“萌”字古已有之,新兴词“萌”却来源于日本ACG(英文Animation、Comic、Game的缩写,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界的网络用语“萌”。日本ACG作品经常使用“燃”(即“燃烧”)来形容热血沸腾的状态。在日文的IME输入法状态下,输入“燃”的罗马拼音“moe”,则会显示“燃”和“萌”两个词,而“萌”排序在前面。为了区别因为看到美少女而产生的热血沸腾的状态和传统的热血状态,ACG爱好者们借用同音的“萌”来代替“燃”。也正是使用者这种娱乐、游戏的心态,直接导致了“萌”语的风行和语义的泛化。据日本权威工具书《广辞苑》的释义,“萌”有“春天来了,植物发芽”和“嫩芽”之义。由草木之“嫩芽”通过移情来形容长相“幼小一‘娇嫩”“可爱”的女性,再进而用来形容一切可爱的人、物品、动物,形容一切让人开心的外表、语言、动作是符合常理的。可以说,网络作为流行语的发源地,满足了网民的标新立异与从众心理,也生动地印证了民间智慧与网络传播力对语言的作用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