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连构建东北亚区域金融中心的可行性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连构建东北亚区域金融中心的可行性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文章通过构建金融中心指标体系对大连建立东北亚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可行性进行实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大连与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区域中心进行比较研究,深入剖析大连与成熟金融中心之间的差距。实证结果表明,大连正处于非金融中心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之间,并显现出较大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区域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同时,大连应借鉴成熟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加强金融行业发展,优化金融环境,进一步强化其在国内和区域的金融中心地位。

【关键词】 东北亚区域金融中心; 大连; 可行性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和蓬勃发展,金融对国民经济运行的“第一推动力”作用日益明显。一个地区要想实现经济上的跨越式发展,需要汇集资源,利用金融中心的集聚力、辐射力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近年来,我国的“金融中心热”日益升温,特别是自2009年8月《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09—2030)》出台,提出建立东北亚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的远期目标以来,大连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城市,面临着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大连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不但已经具备一定基础,还拥有相对优越的金融发展环境:首先,金融服务体系逐渐完善,金融总部实力明显增强。大连已初步构筑了银行、保险、证券、信托以及金融中介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其次,金融业发展态势良好。大商所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塑料期货和油脂期货市场,综合实力位列全球第十。再次,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力度逐渐加大。大连市作为加入WTO后首批金融对外开放城市,在“十一五”期间,大连共引入美国花旗等内外资金融机构72家,金融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一直以来,大连金融生态环境良好,在国务院综合开发研究院首次“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大连位列环渤海及东北地区第一,被评定为核心区域金融中心。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旨在通过评估当前大连构建东北亚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并分析大连与发达区域金融中心之间的差距,据此提出发展路径与相关建议,为大连构建东北亚区域金融中心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一、文献综述

针对金融中心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金融中心形成机理与影响因素的分析;二是对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关于金融中心形成机理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是金融中心选址理论。该理论最早来源于Park(1982)将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理论应用于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研究,研究认为“国际金融中心是银行家们在国际运营中受益于规模经济的自然反映”。而Risto Laulajainen(1998)认为,纽约、东京和伦敦等主要的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全球金融中心链条间的时差。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也并不少见,如从“不对称信息”和“信息腹地”理论的角度研究影响金融中心形成的主要因素(赵晓斌,2000);剖析金融中心的集聚效益所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加速金融中心的形成(李扬,2002;潘英丽,2003)。冯德连(2004)认为,除上述理论外,还可用金融产品流动理论来解释金融中心的形成与发展,并提出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发展的“轮式模型”。总体而言,区位因素仅是金融中心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金融中心形成还必须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与金融发展。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切入与分析金融中心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也各不相同。Mc Gahey Richard(1990)指出,区位成本和区位优势、劳动力和人力资源等因素决定金融中心的发展水平。Thomas Gehrig(1998)的研究表明金融活动展开的根据是证券业的流动性及其信息敏感程度,并提出影响金融中心产生和发展的向心因素和离心因素,其中向心因素包括:规模经济、信息溢出效应、市场的流动性;离心因素是指市场进入成本、政治干涉以及地方保护等不利因素。张幼文(2003)则以世界各地案例来分析海外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因素与损害因素,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参考与借鉴。

对于国际金融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主要从竞争力评价角度和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行性这两个视角展开。在基于竞争力评价角度建立金融中心指标体系的研究方面,国外研究主要进行金融中心竞争力排名分析,Reed(1981)利用成簇分析方法对国际金融中心量化指标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并对76个金融中心竞争力进行分析和排名(Abraham等,1994)。Choi(1986)等利用非线性加权最小方差等回归分析方法,对全球14个金融中心中全球最大的300家银行的办事处的数量进行排名。到目前为止,最具权威的竞争力排名是由英国的Z/Yen调查公司统计的伦敦金融城政府报告,运用指标数据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全球多个金融中心城市做竞争力分析排名。国内研究更多侧重于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的指标体系构建。饶余庆(1997)提出了包括金融机构数量、本地银行资产状况、外汇市场、衍生品市场和股票市场五个方面的指标来衡量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水平。干杏娣(2002)、蒋海玲等(2009)均根据不同分类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上研究均以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主,仅限于定性建立指标体系,对指标的量化并不成熟。

关于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可行性指标体系的研究以国内文献为主。饶余庆(2003)提出了包括外资银行、非银行类外资金融机构、外资公司数量、外资银行资产及负债规模、海外贷款、外汇交易额六个方面的具体量化指标。胡坚(2003)则通过划分影响国际金融中心的经济、金融以及政治因素来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并运用对上海进行评估。杨再斌等(2004)将国际金融中心的指标体系分为了三组:国家宏观条件、城市微观条件以及周边环境条件,并利用层次分析和模糊判断法(王仁祥,2005)将上海与新加坡相比较,分析其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行性。陆红军(2007)通过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对伦敦和上海的城市竞争力现状进行评判和量化研究。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研究方法存在局限性。目前针对金融中心的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定量的实证分析较少,而且研究重点侧重于通过阐述金融中心发展历程和经验,或归纳金融中心的形成条件及其所具备的特征。其次,研究视角较为单一,在对于评判金融中心的量化指标体系的研究中,大多文献采用国家或某经济体的数据进行深入,缺乏对个别城市建立金融中心可行性的分析。因此,本文创新性地尝试采用量化的指标体系对大连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可行性进行实证研究,以期对现有文献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