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哈代小说中的代际伦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哈代小说中的代际伦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世纪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许多小说,一般表现的均是人与社会、性格与环境的对立,特别是通过对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的描写,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变革所引发的各种矛盾冲突,说明很多人的宗教、伦理、道德、观念都经历着解构与重构的阵痛。在他们所面临的矛盾与痛苦的抉择中,也蕴涵着作者对代际伦理问题的思考。

在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罗素指出:“家庭的基础建立在这一事实之上,即父母对他们的孩子有一种特殊的爱,这种爱与他们相互间的关系不同,也与他们对别人家的孩子的爱不同。”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有所作为,都关心儿女的成长。《林地居民》中麦尔布礼很爱自己的女儿,每当与人们谈起女儿格蕾丝,他就流露出骄傲的神态和深沉的情感;当女儿没有来信时,他非常担心,常常一个人半夜跑出来盯着女儿过去的脚印发呆;当女儿回家以后,他陪女儿散步,与女儿谈心,体现了一个父亲的慈祥和爱。麦尔布礼对女儿的爱,也体现在他对女儿不幸婚姻的关心之中。菲茨比尔斯与格蕾丝结婚后不久,结识了查曼德夫人,背叛了格蕾丝而与查曼德夫人纠缠在一起。作为父亲,麦尔布礼非常生气,他改变了过去那种对菲茨比尔斯推心置腹、坦白诚恳的态度,决定“要不惜一切与他女婿那种粗鄙下流、肆无忌惮的放荡行为作斗争”。菲茨比尔斯因酒醉而在他面前大肆侮辱格蕾丝时,他狠狠地揍了菲茨比尔斯一顿,发泄心中怒火。后来,菲茨比尔斯与查曼德夫人私奔,“麦尔布礼陷入耻辱的深渊,他甚至比格蕾丝还要感觉丢脸”。他放下平时的绅士架子,去找一个虽然潦倒却又自命不凡的律师比奥库克,在得知女儿有可能从痛苦的婚约中解脱出来时,又马不停蹄地找维恩特波恩商量,希望维恩特波恩捐弃前嫌,帮助他和女儿。尽管格蕾丝因为担心菲茨比尔斯来纠缠而精神极度恐惧,但父亲无私的关心让她感受到父亲的慈祥和家的温暖,逐渐从惊恐状态中解脱出来。

“在一个既定的道德体系中,作为义务的准则,常常是道德主体在社会的道德生活中所摆脱不掉的。因而道德主体要成为有道德的人,就必须履行这些道德义务,不履行这些道德义务,就称不上有道德的人甚至还可能是缺德的人。也就是说,道德主体在面对这些义务时,几乎不能选择是否履行这些义务,而是必须接受这些义务。”教育子女、关心子女的成长正是父母应尽的义务,但在《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父母没有尽到这种义务。苔丝的父亲约翰・德北“本是当地人所说的那种松松懈懈的懒骨头;他有时干起活儿来,倒也有些力气,不过需要干的时候和高兴出力的时候,能否两下凑巧相合,却是非常靠不住的。他又不像那些长年出力的人,有按时经常劳动的习惯,所以即便二者凑巧相合,他也不见得能坚持下去”。苔丝的母亲昭安・德北过去是挤奶工,后来做洗衣工,她虽然朴实,但头脑简单。他们都是糊涂之人,生下苔丝及众多儿女,却从来没有考虑他们的未来。正是由于他们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才要苔丝去认“本家”,并因此而毁了苔丝的一生。《无名的裘德》中,小时光老人从澳洲来到裘德那里后,裘德对淑说:“咱们得教导他、培养他,让他长大了上大学。”淑也说:“天上所有的星星能够提供给咱们琢磨的东西,都没有他那颗如饥如渴的小小心灵供给得多。”因此,她想“好好地待这孩子,想要好好地做他的母亲”。孩子的到来,不仅没有损伤裘德与淑的感情,反而“使他们的生活里生出一种使人道德提高、毫不掺杂自私的亲子之爱”。从上述小说叙事中,哈代强调父母应该关心儿女的思想和情感,关心儿女的成长。

在维多利亚社会转型期,由于时代和环境条件的急剧变化而导致的家庭代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普遍存在。《林地居民》中,麦尔布礼对格蕾丝的教育和爱充满了功利色彩,也导致彼此的矛盾冲突。他送女儿出去学习,是希望女儿将来过一种上等人的生活;他为了能攀上贵族,要求女儿去拜访查曼德夫人;后来,他更是解除了女儿与青梅竹马的维恩特波恩的婚约,让格蕾丝与贵族出身的菲茨比尔斯交往,认为女儿一旦嫁给了菲茨比尔斯,那就会“过上一种高贵的、值得细细体味的生活”。事实上,格蕾丝在与菲茨比尔斯交往的过程中,感到“与其说他是和她平等的人,是她的保护者和亲爱的朋友,倒不如说他是她的统治者”。特别是发现菲茨比尔斯与当地一个女子苏柯・丹逊有不同寻常的关系后,更是不愿意与菲茨比尔斯交往,但麦尔布礼不答应。正是由于他的功利,才一手导演了女儿的不幸。哈代在这里否定了麦尔布礼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尊重女儿的选择的行为。

家庭代际之间有不同的生活态度、价值取向,彼此之间难免有隔膜甚至矛盾。《还乡》中姚伯太太与儿子克林感情很深,由于克林放弃巴黎的美好前程而回到家乡兴办教育,令姚伯太太难以接受。姚伯太太希望克林有所作为,觉得在巴黎更有发展前途,但儿子认定要回荒原兴办教育,无奈之下,姚伯太太只能同意。但她并不理解儿子的真实想法,克林是想献身教育,改变人们落后的观念,并不想把兴办教育作为晋升的阶梯,但姚伯太太觉得“做教员也许做得好,也许在那方面成了名”。克林与游苔莎的交往,姚伯太太也很反对。在她看来,游苔莎太懒,也不本分,被人们视为女巫,绝不是好女孩子。但在克林的眼中,游苔莎受过很好的教育,对他办学校很有帮助。围绕着游苔莎,母子之间出现尖锐的冲突。特别是姚伯太太听说克林准备和游苔莎结婚的事情后,母子更是大吵一场。姚伯太太认定游苔莎不过是贪图克林带她去巴黎,不可能做一个好太太。而克林坚持认为游苔莎是一个好女孩子,并负气离开了母亲。可见,他们的认识是不一致的,也说明他们母子之间是有隔膜的。

代际冲突也可能由于彼此的隔膜与误解。《卡斯特桥市长》中,亨察德对女儿十分疼爱,但在伊丽莎白・简这方面来说,她心目中的父亲牛森已经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而眼前这个位高权重、财大气粗的市长只是自己的一个远房亲戚,因此对他也就自然没有父亲的情感。在母亲苏珊与亨察德复婚后,她在恬静、安适、富裕的生活中,然而,她与父亲的交流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他们之间还没有心灵的沟通。如果女儿打扮得稍微艳丽,也会遭到父亲眼光的指责;特别是当女儿参加法夫瑞举办的晚会、与法夫瑞欢快地跳舞后,父亲没有给她所希望得到的赞许,以至于“伊丽莎白・简从亨察德的态度揣摩,她接受邀请跳舞,是出了什么差错”。其实,父亲不理她不是不爱她,而是因为与法夫瑞有矛盾,不希望女儿与他交往,但女儿并不清楚父亲的用意。这件事,非常典型地说明他们父女之间的隔膜。

哈代在小说中强调,在血缘纽带维系的家庭关系中,家庭成员之间毕竟血浓于水,血缘亲情的凝聚力依然强大,无论是父辈还是子女,只要多一些宽容、多一丝温情,代际冲突就能解决。克林与游苔莎结婚后,姚伯太太让克锐给克林送去50基尼表示祝贺,说明他们母子之间并没有什么解不开的结。后来更是亲自去看望克林和游苔莎,想借机缓和彼此的关系,这体现了一个母亲的胸怀。克林也希望与母亲和好,他对游苔莎说:“要是我母亲再能跟你、跟我都和好了,那我就十分快乐了。”当姚伯太太被毒蛇咬伤躺在地上呼吸极度微弱时,克林早已忘记了彼此的裂痕,“在他心里,现在的时光,和他还没跟母亲生分以前的爱的时光,弥合为一了”。姚伯太太虽然不治身亡,但她那母性的慈爱,让克林终身不忘。《卡斯特桥市长》中随着亨察德的破产,父女关系出现了变化。伊丽莎白在别人都不相信她父亲的时候仍然相信父亲,“她想得到允许,能原谅他以前对她态度粗暴,并想在他处境困难时帮助他”。也正是在她的温情的滋润下,破产后极度失落、消沉的父亲很快就振作起来了。

我们知道,“道德首先是现实道德生活的反映,道德规范首先是现实道德关系的概括”。哈代在小说叙事中强调了家庭代际伦理的重要性,指出作为父母,应该关心儿女的思想和情感,关心儿女的成长;如果父母不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会害了自己的儿女。家庭代际之间难免出现矛盾冲突,但只要正确处理家庭问题,共同培养代际伦理,就能化解矛盾走向和谐。

参考文献:

1.罗素著,杨玉成等编译:《罗素论幸福人生》,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2.哈代著,邹海仑译:《林地居民》,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罗国杰主编:《伦理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哈代著,张若谷译:《德伯家的苔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5.哈代著,张若谷译:《无名的裘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6.哈代著,张若谷译:《还乡》,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7.哈代著,张玲等译:《卡斯特桥市长》,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为长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