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走出新课程语文教学的误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走出新课程语文教学的误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高中新课程与现行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方面面有比较大的差异,新课程解决了教育观念和行为问题,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选择性。因此高中语文课堂应注重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握课堂互动的度,重视文本与诵读,实现学习方式的理性转型。

关键词:课堂互动 阅读 学习方式 高中语文教学

高中新课程与现行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方面面有比较大的差异,新课程解决了教育观念和行为问题,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选择性。它的确更新了旧有的教学理念,丰富了教学方法,但我们也要谨防课堂教学矫枉过正,“过犹不及”,结合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问题探索总结如下:

一.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存在过分强调“人文性”而忽视“工具性”倾向的问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该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李山林教授将语言教学分为语言知识和运用语言的知识;语文教学就是带着语言内容的语言形式的教学,反对“泛语文”,追求语文的核心价值。湖南师大附级教师欧阳昱北则认为“敬天法祖”是中国教育的根,教师要挖掘文本的意蕴,正确理解文本深层的人文精神。因此,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味到语言美、书写艺术美、形象美、情感美等。高中语文课程有必要让学生在阅读优秀作品的过程中打好精神底子,提高文化品位和鉴赏能力,增强追求美的意识,学会对美的表现和创造。总之,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谨防由于过分强调“工具性”而将语文教死,由于过分强调“人文性”而将语文“架空”、“虚化”。

二.课堂教学“互动”的“度”

现在许多语文教师怕在课堂上“讲”得多了,结果该讲的地方也省略了;一些教师还“盲”无目的地让学生“读”,美其名曰“以学生为主体”、“自读自悟”;也有些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互动”频繁,“作者简介”“字词理解”“朗读课文”都互动交流,甚至每提一个问题都要“互动”,可谓环环“互动”,许多“课堂互动”被扭曲成了“糊涂互动”。究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担心自己讲得多了,教师主导地位太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不符合新课改精神。

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强调单一的接受学习,导致不少学生创新精神的丧失。新课程正是从改变这种状况出发,要求教师正确把握讲的“度”,而不是当讲的不讲,全盘否定传统。著名的新课改专家、湖南师大张良田教授认为,“课堂教学讲多讲少都不是问题,怎么讲的问题是由教师个人风格决定。不管怎么讲,都要让学生觉得上语文课是一种享受。”湖南师大周敏博士也认为,教师的教学意识包括语文意识、开发意识、优化意识,教师要明白为什么教学,教学什么,如何教学,要考虑教学价值的合理性定位。比如,当学生自学课文后,教师就应该及时地提示学生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引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只有这样讲,才能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环境,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从而实现课堂上的师生互动,达到师生间的心灵沟通。

新课标实施以来,课堂合作探究的成分加大,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向互动”大大加强。但有一点必须清楚,无论是师生间的“互动”,还是学生与文本间的“互动”,都必须以学生的“自动”作为前提和基础。湖南长沙田家炳实验中学特级教师刘伟指出,让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并非任何活动都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并非只是让学生活动了就能培养语文素养。香港教育学院何文胜博士也认为,“不必为活动而活动,活动必须配合实际需要,为达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课堂教学的“互动”必须有两个前提:一是学生必须有自己的感悟、发现、困惑,二是学生必须有“互动”的需求与愿望。如果在学生没有充分“自动”的基础上进行“互动”,“互动”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交流、探究的意义和价值。其次,“互动”的内容要精选,不要交流文本中现成的、相对固定的知识,而要交流生成的、独到的发现;不要交流表面的感受,而要交流内在的感悟;不要讨论一读便知的浅显问题,而要讨论需要开动脑筋才能解决的有价值的问题。

三.课堂教学重视文本与诵读

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李山林教授认为,在语文课中学的东西都包藏在文本中,脱离文本,就是脱离语文。湖南师大周敏博士也认为,“语文课程是对言语形式内在规律的解、悟、化的课程,语文阅读应嚼英咀华,涵泳体悟。”因此,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文本研习。现在有一种倾向,由于新课改强调学生“自主探究”,许多语文课上教师拎出一两个与文本内容“若即若离”的问题,然后“荡开去”,频繁地“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这种课看似热闹,其实是无情地将文本抛在一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著名教育专家于漪也认为,“文本还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就会浮泛,语文的个性淡化了,乃至难以找到痕迹。”所以,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文本,或者说以文本为基点来展开。如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偏离文本,或者是对文本进行了歪解戏说,那这堂课的效果就等于零。语文是“因文悟道,因道悟文,而且后者才是重点,否则就是忘了语文的‘本’”。

二要十分重视诵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新课程培训专家巢宗祺教授指出 “通过诵读可以受到思想的、情感的、文化的、审美的熏陶。有的优秀的诗文,你拿来看与拿来读是不一样的,读起来就感觉自己慢慢地进去了,读着读着发现自己眼泪下来了、觉得自己热血沸腾了。”诵读的过程就是一种体验,它不仅仅是一个朗读技巧的问题,更是鉴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诗歌、散文、文言文的教学中,几乎所有的专家都强调“读、品与悟”。因此说,语文课上不读书,就不能称之为语文课,我们教师要敢于“范读”课文,要创造一切机会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四.学习方式的理性转型

高中新课程在学习方式上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选择性,倡导合作探究,那么如何正确对待过去“理解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呢?著名的新课改专家张良田博士认为,理解接受式、实验发现式、合作探究式这三种学生学习方式各有优缺点,在语文教学中均要灵活运用,新课改提倡合作探究式学习,但没有否定理解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请注意,这里强调的“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而不是全面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比如,一些必须积累的语言知识、文学作品,就得“死记硬背”。近年来,海内外一批有识之士担心中华传统经典文化出现“断层”,因此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呼吁并极力推动“儿童经典诵读工程”,这就是对“接受式”学习方式的一种理性的回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片面理解新课改而放弃这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相反,应该在理解领悟的基础上注重字、词语、精美文段、古典诗词乃至意蕴丰富散文的记忆,从而构建学生的知识库。

其次,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能仅仅着眼于形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自主”是前提,“合作”是手段,“探究”是宗旨、根本,三者不可割裂开,不是所有的教学都离不开“合作”,更不是教学不需要自主地独立学习。因此,学生“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首先应该考虑哪些问题具有探究的价值,采用哪些途径、方法探究;然后引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捕捉探究点。其次,分组合作应当追求小组结构形式的多样化。如按座位前后左右为一组,它适合小型的量不重的学习任务;根据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它适合选择多种内容的学习活动,还可以优、中、差混合编组,它适合优生带动差生。无论哪种形式,都要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在新课程实践中,我们既要不断地更新自己教学理念,也要谨防课堂教学出现过“左”的倾向,“过犹不及”,从而走出新课程语文教学误区

叶加国,教师,现居湖北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