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创新教育的环境保障:建设高校校园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创新教育的环境保障:建设高校校园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是创新教育环境保障。要从加强文化自觉、建设课堂教学文化环境和建立宽松的人文教育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推进高校创新教育。

关键词:高校;校园文化;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31-01

一、以文化自觉推动文化校园建设

美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把大学校园文化看作大学定义中不可或缺的内涵,因为大学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育人功能。就创新教育而言,期待着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文化环境成为一种柔性机制。

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基础,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此相适应的柔性机制的内涵,本质上是追求创新教育的大学文化氛围,即大学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它渗透于大学的物质、精神、制度、行为的各个方面,就物质文化而言,包含了高水平的结构合理的学科建设与专业课程结构;善于治学育人的教师队伍;现代化的图书馆、实验室、校园网;还有物化层面的校园本身应具有文化的品位与格调,蕴含人文精神的其育人功能。校园的建筑、景观、园林、标识、设施都应以形象的、艺术的、美好的内涵,给人文精神的关怀,影响人的精神世界,而达到文化育人。大学校园文化从根本上说它是表现在融会、渗透、弥漫于大学内的建筑、环境、制度、理念、传统、精神,人际关系乃至校园内一草一木、一石一水之间,以高品位,高格调,高层次的文化建设和文化自觉,从而形成的学校发展的历史积淀,即:大学文化或大学精神。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感染力、辐射力、凝聚力、竞争力,能产生强烈的引导作用并左右人生方向。

为了建设大学校园文化,要倡导学人文化自觉,在文化育人功能高度上促其文化觉醒,自我认识文化的地位、历史,自我提升文化的创新与包容。费孝通说:“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对其文化有一种“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费孝通所言及的文化,阐述的民族文化,以及如何走向世界的大文化概念,我们论及的文化,是依附社会主导文化,而又衍生于社会主导文化,针对大学特殊群体的一种文化。韩明涛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定义为:大学文化是以大学为载体,通过历届传承和创造,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在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们对大学文化功能有了更新的视角,文化强烈的育人功能,有着不亚于学科建设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大影响,不然难以理解雅斯贝尔斯何以将其“创造性”文化生活列为真正的大学需要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

所以我们倡导文化自觉,是要形成人们共识与觉悟,使其觉悟到文化的作用;其目的是取得在文化转型或变化的自主能力,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新,从而提高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可以说,大学文化建设必须立足于人们的文化自觉,人人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创新者,着眼于整体建构,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多方面,渗透在教学、科研、课内、课外一切实践环节,使科学与人文同重、融合、交流,使大学文化有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处在文化熏陶之中,促进学生成人成才,正是大学文化育人功能。作为大学,应该建立由大学理念识别、大学行为识别、大学视觉识别为内容的大学形象识别系统,以建构独特的大学文化,铸就大学之魂,凝练、弘扬大学精神,以学生和社会的认同,使之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

二、建设科学民主的课堂教学文化环境

课堂是学校最主要的教育载体,也是最能感受和证明一所高校文化魅力的场所。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而课堂文化则充盈于课堂之内、师生之间。课堂文化是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课堂风气、规范、心理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综合体。课堂对学生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文化的性质与功能,然而,现今高校课堂文化这种作用的良性发挥却受到严重困扰。

民主平等的课堂化是现代社会民主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体现,彰显了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基本权利和应有地位的关注尊重,是对传统课堂文化的一种超越。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文化,就要在课堂教学的着眼点与着力上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新教育需要一种科学民主的课堂文化环境,是大学精神、校园文化的集中反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必须破除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师生对权威盲目崇拜,营造一种勇于质疑、批判、创造思维的课堂文化,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超越意识。实现从以教为主,回归到以学为主,要让学生清楚认识到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思考技能、学会学习的能力。如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认为:从学生一入学,大学主要努力的方向就是,使他们能够参与发现,解释和创造新知识或形成新思想的人。这一切,只有在科学的民主的课堂文化中才能产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教育质量受到质疑,教育教学条件不足,经费投入不够,师资水平不高等等,很大程度将限制这种课堂教学文化发展与实施,但这是创新教育必须坚持的操守和价值理念。

构建民主平等的课堂文化,就要在课堂中开展教学互动,构建课堂“对话文化”。教师自觉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教师要从学术神坛走下来,从相对固定的角色状态中走出来,重构心智状态,自觉成为思维的激励者、引领者,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和学术交流的场所。教师要善于营造课常师生对话的氛围,平等、民主、公正的交流和沟通,引导学生去发组织、管理和创造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放声地讲,还要学生能静心地听,让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在课堂上彼此碰撞、激荡、擦出思维的火花,启迪他们的思维,培养独立的思考。

三、建立宽松、宽容、自由的人文教育环境

创新教育需要一个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学术自由作为大学精神的核心,其内涵中是赋予教授更多的自由权力,是因为他们在某些学科领域受过学科研究训练具有独特研究能力,而创新教育的主体—学生,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离不开自由的教育环境,即不能忽视学习自由,也是学术自由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大学教授协会1964年了关于学生的学术自由声明,明确表示:“学术机构的重要特征就是自由探究和自由表达,教学自由与学习自由是学术自由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学生的批判能力和独立追求真理的精神应该受到鼓励。”之所以有这种学习自由,使人们对教育不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规律。因为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源于大学生个性发展,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创造潜质,必须要有宽松的自由环境和宽容失败的态度,才能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人才成长的空间。这样,创新教育本身就要适应不同特征的学生发展需求,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以完善的学分制和选课制,给学生更多跨专业学习自由选择空间,大胆破除教育环境中的“整齐划一”、“规范性”、“同一性”束缚学生兴趣,影响个性发展的管理制度。

创新教育的前提源于是否有宽厚的人文环境。创新教育需要有益于创新的人文精神。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高等教育建立了大批的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服务的培养人才的专业学院。重视实用主义价值原则,推动科技发展,完善了高等教育的功能,使美国经济走向世界舞台,同时,忽略了人文科学在大学的作用。二战以后,麻省理工学院等大学转而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实现理、工、文相结合,其理念和氛围是:智慧是知识与判断的综合,自然科学最终只能提供知识,而不能提供判断,为了取得智慧,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援助。将办学方向化为全院共识,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从技术学院走向理工学院,继而发展成为研究型大学。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看,凡有成就的大学,都把人文精神的开发放在重要位置,籍以产生精神的智慧,而通过人文精神训练出有健康思想、创新精神的人,作为工科院校创新教育坚持文理渗透、理工结合的应用性、复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灵魂。因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也不仅是传授专业技能,要改变单一职业化教育模式,而是在接受知识、掌握能力基础上更应以人文精神,关注生命价值意义的追求,对民族和他人奉献要有着国际化、大工程背景的宽阔视野,要有着认识社会、奉献社会的责任与探索,要有着对所学习专业追求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要有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激情和创新精神等优秀人才培养,不仅是源于智商,更重要的是源于情商。是宽厚的人文科学的底蕴与自然科学结合的结果。因此,无论任何层次的工科院校的创新教育必须将人文科学纳入教育大纲、教学计划,使之贯彻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