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教学中的指导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哲学和教育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作为理论的哲学来源于实践,其中包括教育实践活动,但哲学一旦形成后又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能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会对我们的教育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辩证唯物主义在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也要重视意识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第一,坚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教育活动是一种以变革学生的身心为目标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而不是盲目的活动,其目的性就在于教师要以学生为变革对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生长并不是从外面嫁到活动的东西,而是活动自己做的东西”。也就是说,教育是通过儿童的活动实现经验的改组和改造,教育应该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教育活动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不同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的不同情况有效地开展教学。我们一方面要运用观察、调查、谈话等各种手段尽可能了解学生各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又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变化,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第二,重视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作用。

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情感、激励、批评等精神管理方法,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乐观进取的精神状态有利于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最令我们教师烦恼的就是学生那种冷漠的无动于衷的精神状态,要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让其感到知识是一种使人变得崇高起来的力量。让学生始终保持这种自豪感有利于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唯物辩证法在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第一,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指导教学实践。

唯物辩证法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教育过程虽然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过程,但教师的指引只是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师不可能把教学内容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而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生成、自主建构。因此,实际教育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外因是是变化的条件,在教育活动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要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创造乐学的氛围和环境。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要创设有效的课堂情景,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在创设有效的课堂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年龄特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充分利用生活中丰富生动的素材,巧妙灵活地引用生活中的漫画音乐、轶闻趣事等,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把科学和趣味性结合起来,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教法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交给学生,根据其内容将讨论式、对话式等教法引人课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学习时得到喜悦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第二,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在教育学生时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素质的提高是一个过程,会出现反复与后退的现象,学生犯错在所难免,这时教师应对学生充满信心,意识到学生发展的主流是好的,肯定他们的进步。应该对学生循循善诱、耐心教育。其次,教师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会他们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要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进。

第三,运用质量互变规律指导教学实践。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要求我们在办事情时要注意量的积累,要掌握适度的原则。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注意让学生打好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原因就是他们认为自己的基础差,前面学习的东西很多都不懂根本学不下去。基础知识是能力迁移的前提,教材上的基础知识是命题的主要材料来源。课本上的知识作为所考察的内容,会有所取舍,常以不同的题型来呈现,因为命题的原则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教育,以便学生对基础知识了如指掌,这样才能在知识迁移中,答对命题者所给的题目,才能表露出积极的情绪,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教学中的指导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识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和建设性的过程”。我们要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强调“从做中学”,走出课堂,靠自身的主动参与、劳动实践去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参观活动,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让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真正理解知识;或开展社会调查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社会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教师开展有效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应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有效地利用,来能提升我们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10)

[3][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

[5]马霞.浅析初中政治课学生兴趣的激发.科技信息[J],2009(12)

[6]郑兴国.浅谈中学政治教学方法创新. 学术论坛前沿[J],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