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外向型汉英学习词典中成语的处理模式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外向型汉英学习词典中成语的处理模式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从成语的对译、语用信息等词典微观结构的角度,探讨外向型汉英双语学习词典处理成语的方式,拟在编纂此类词典时,对成语的词条内容处理有所裨益。

关键词:外向型 汉英学习词典 处理模式

一、成语的定义

语言学家对“成语”尚没有一致的定义。而通过几部较有影响力的语文词典和专科词典对于“成语”一词的定义,我们认为虽然各家对成语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对于成语特点的归纳却大同小异,这有助于词典编纂者系统、科学地对待作为成语的词条。英语中相对于汉语的“成语”、“习语”、“熟语”等概念的对译词皆为“idiom”一词。人们对成语(idiom)的传统定义是:“意义跟其组成成分的总和不同的一组词。”许多中外的语言学家的给出的定义与此概念大致相同。如:

哈特曼定义成语为“具有特殊的、通常并不等于各单个词义总和的涵义的词组,通常不能逐字直译成另一种语言,这样做会失掉其特殊的涵义”。

里查兹的定义是:“成语是作为单一体,而意义不能仅从字面理解的表达形式。”兹古斯塔在《词典学概论》一书中对词组、搭配和成语三个概念做了详细的分析,对于成语的定义与里查兹基本一致。

我国的《现代汉语词典》的“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同时该词条还指明汉语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

新《辞海》“成语”条是:固定词组之一,在汉语中多数由四个字组成,组织多样,来源不一。

综上所述,中外成语都被认为是习用的固定词组,但汉语成语和英语成语(idiom)存在较大的差异。汉英词典,尤其是外向型汉英学习词典只有全面了解两者的异同才能对成语条目作出妥当处理,让外国学习者学好汉语,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

二、英、汉成语在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上的差异

成语作为世界各国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最能体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英、汉成语在语言形式上存在较大差异。李明等总结了成语的主要特色。归纳为八点:成语是固定词组,组成成语的词不得随意分隔或置换;成语的组成成分稍有变化就可能变成另一个成语;成语的意义往往与组成成语的词的意义大相径庭;有些成语违反了正常的语法规则;有些成语似乎违反了生活中的逻辑;成语中往往有大量的明喻和暗喻;成语里广泛运用形象思维,因此十分生动;许多成语言简意赅,富有表现力。

以上归纳的特征更适用于英语成语,如其中的第三和第五条,汉语成语类似的现象并不突出。马国凡归纳了汉语成语的定型性、习用性、历史性和民族性四个特征。尽管英、汉成语的某些特征相似,但在语言形式上存在显而易见的差异。首先,这体现在一个成语所包含字的数量上的不同。一个英语成语所包含的单词数量没有明显的规约,众语言学家普遍认为成语应至少包含两个单词。同样在汉语中,普遍认为,成语至少应包含三个字,由两个字组成的,在汉语中只能称之为词。据统计,“在不下万条汉语成语中,四个字的就占了百分之九十七强,五个字及以上的占百分之二强,三个字的仅占百分之零点几。”

其次,两者在音律上也有显著的区别。英语成语没有固定音节,而汉语成语由于绝大部分由四个字组成,亦即由四个音节构成,这便于调节语音的抑扬顿挫、高低起落的变化,使成语富于音韵感。如:千锤百炼、天长地久等。同时四个音节也便于平仄的调节,如:天高地厚(平平仄仄)、志大才疏(仄仄平平)、一见如故(平仄平仄)、大书特书(仄平仄平)等。

另外,汉语成语有着和英语迥异的文化内涵。东西方历史、地理条件、风俗人情等的差异也在成语这一语言层面如实地反映出来。汉语成语更多地来自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及东方人的传统习俗。汉语成语的主要来源是我国古代文献及来自民间口头流传,如:纸上谈兵、草木皆兵、锦上添花、人云亦云等。这对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也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更何况是把汉语作为外语的外国学习者。基于以上对成语定义及其作为语言重要组成部分所具有的特色,还有对于英、汉成语在语言形式和文化内涵上的差异的分析,本文以下部分将结合外向型汉英学习词典的特征,从成语的对译和语用信息的标注来研究一套科学处理成语词条内容的模式,拟对编纂此类词典有所启发。

三、成语的对译

鉴于外向型汉英学习词典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语文词典和成语词典的特殊性,成语在此类词典中的对译也应具有相应的特殊性。黄建华认为双语词典的本质是词目与译语两套语言符号的的两相对应,而这种对应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它涉及到生态、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作为文化成分的语言本身的诸多方面。他提出词目翻译应特别强调等值性,包括语义等值、语体等值和语用等值。奈达翻译理论强调功能对等,他认为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接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韦努蒂坚持翻译的异化。这和鲁迅提出的“洋化”相同,他主张:翻译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法尔巴指出:翻译不应是解释,而是以相应的语法形式译出相应的译文。这尤其适用于双语词典词目翻译的要求。兹古斯塔也指明:对应词必须是在句子中实际出现的实际词汇单位。词典的词目翻译是静态的,为了尽可能做到各方面的等值,阿尔卡西米和黄建华等都列举了多种译义方式。结合以上理论,笔者以为:成语所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成语的对译不可能是简单的一一对应,也不可能做到完全的等值。汉语成语的翻译应该尽可能提供相应的语法形式和体现文化内涵。对于英汉成语中有类似表达法的,可以先把汉语表达法直译为英文,后附上相应的英语表达。如:“大海捞针”可处理为“fish for a needle in the ocean;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又如:“多此一举”和“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虽然在文化上有很大差异,但在语义上却基本一致,外国学习者能通过母语学习汉语。使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起积极的作用。由此,不妨处理为“make an unnecessary move;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这样处理可以保持汉语的特色,让外国学习者在使用汉英学习词典的同时,增进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但此类成语所占数量不多,更多的中国成语的背后都蕴含着一长串的故事,词典编纂者很难在英语找到中到对应词或成语,一不小心还会把意思搞错。因此在翻译成语时,应把源语词目中的所涉及的典故简要地向说目的语的读者交代清楚,即使需要占更多的篇幅。如“守株待兔”、“叶公好龙”、“买椟还珠”等成语。

四、成语的语用信息标注

近年来语用学在语言学界越来越受关注,语用学研究的成果被自觉地运用到词典编纂领域。对外汉语学习词典所提供的语用信息直接关系到外国学习者能否得体地运用汉语(成语)。词典中的语用信息主要包括词的语体属性和感彩等,这些信息使读者能区分不同的语境的用语,自觉地针对不同身份、不同交际对象、不同场合运用合适的词句。编者应注重汉语成语语用信息标注的有选择性进行及如何结合例证体现语用信息。目前的汉语单语词典和汉英双语词典对成语的语用信息要么完全没有标注,要么标注甚少,如《现代汉语词典》、《新华成语词典》、《新时代汉英大词典》、《汉英词典》都没这方面的标注,而《汉英成语词典》只对其中的个别成语进行了标注,如在“无独有偶”后标明“多含贬义”。诚然,成语的语用信息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成语对译和例证来显示。因此,没有必要一一标注。但是,如果对应的译语在语用强度上有明显差异,则标注不可缺少。如上文中的“多此一举”与“make an unnecessary move”,“carry coals to Newcastle”在语体和感彩方面都有较大差异。“多此一举”比英语中的对应语更口语化,而且包含较强烈的贬义。同样如“彻头彻尾”(out-and-out;thoroughly)、“无以复加”(to the utmost; in the extreme)“无足轻重”(be of little significance)等,其相应的译语都不能准确体现两种语言语用上的差异,这时都应进行必要的语用标注,以免误用。《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对其中的一些成语进行了语用标注,但也有一些被忽视了,如“无以复加”、“无孔不入”等。

例证有助于体现成语的语用信息,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中“无以复加”条目内设置了“心狠手辣,无以复加”和“荒谬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等例证来说明该成语所含的贬义,使读者体会了该成语的语用信息,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外国学习者查阅之后,依然存有疑问,“无以复加”是否还可以用于中性、或褒义的情形中。因此,在对外汉语学习词典中,还是直接标明语用信息更为妥当,这样做既可以使这些信息直接明了,还可以减少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例证的数量,以节省词典宝贵的空间。

最后,在语用信息标注所使用的语言选择上,国内大多数汉英双语词典都选用汉语注解。考虑到词典的使用者是外国学习者,外向型汉英学习词典还是用英语较为妥当。正如黄建华、陈楚祥等指出的“在词典行文方面,内向的宜用汉语,外向的宜用外语,这与外汉词典的原则是相同的。”

五、结束语

本文为外向型汉英学习词典处理成语模式的初探,旨在抛砖引玉。当然,词典编纂者还应与时俱进,善于运用各项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尤其是最新的语料库资源,它是词语、成语选词立目的依据,同时也是释义、例证的可靠保证,还是语法信息和语用信息的源泉。外向型汉英学习词典对成语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无疑会对外国学习者学习汉语成语有巨大的帮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建华.词典论[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2]黄建华,陈楚祥.双语词典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李明,周敬华.双语词典编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4]马国凡.成语[M].内蒙古: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5]许肇本.成语知识浅谈[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6]新华成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7]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