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改刊后的《绿洲》创新模式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改刊后的《绿洲》创新模式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绿洲》作为一家具有50年历史的纯文学刊物,依附着屯垦戍边的文化魂,灵性地闪动着文学的热忱,信守着艺术的良知,彰显着特殊体制下的人文价值。

纵观半个多世纪的历程,《绿洲》以不变应万变,坚守着自己的办刊理念,但你只要留心了2008年第一期开始改月刊的《绿洲》,你会感受到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正如这本期刊鲜明标出的“立足兵团,面向新疆,放眼全国”定位那样,无论从封面、内容,对读者、作者的服务,都让人看到了新气魄、新气象、新气息、新希望。那么,新的《绿洲》到底“新”在哪里?

一是新在强调了读者意识。这种意识体现在《绿洲》面貌上:封面,红黄青蓝紫主色调点缀的图案,洋溢着现代的气息,封三封底的超现实浪漫主义插画,已让《绿洲》有了新意;打开扉页,呈现的“名家新作”,“特别推荐”,“绿洲新人”,“艺术生涯”,“天山论坛”等栏目,从形式到内容都透着亲切,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尤其“名家新作”栏,更是吸引了读者的目光。区内外知名作家在《绿洲》发表作品,成为新疆作家实力的象征,换言之,在《绿洲》发表作品,是新疆作家的一个目标,一种荣誉。通过名家的影响力,带动区内外的读者,是《绿洲》的新举措。《绿洲》没有忘记对业余作者和文学青年的培养,2008年,《绿洲》组织了一次与24团文学青年的交流活动,此举,了解到了生活在博斯腾湖畔的基层文学青年的文学诉求,这种诉求具有代表性,《绿洲》似乎找到了贴近底层读者、作者的路子和方向。

二是新在内容的可读性。改月刊后的绿洲》以内容赢得读者,以可读性赢得市场。可读性表现在选取的作品生动通俗、故事性强、情节紧凑、人物个性鲜明、语言个性化,开始更多地转向和关注兵团选材。反映兵团走过的50年、改革开放30年的社会变迁和普通人的命运沉浮,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贴近,自然吸引读者的眼球。文学说到底是来源于生活的反映,读者不但享受作品带来的阅读,同时感悟生活、品味人生。稳重而厚重,青春而积极的作品,适应更多不同胃口的读者。所有这些都是《绿洲》改月刊,期期精选的标准,力求作品可读性,达到广泛受众,这种设计本身拓展了《绿洲》的市场。

三是新在报告文学的市场性。相比于其他题材,报告文学可以更直观、更快捷,全方位地反映企业文化理念,是符合《绿洲》刊发的一个重要体裁,同时还可以增加创收力度。2008年改月刊后,《绿洲》有了这方面的策划意识和策划能力,取得了有史以来的较高的创收记录。这种转变,触动了旧观念,向市场迈进了一步。既维护了《绿洲》的文学性,又丰富了《绿洲》传统的形式和内容,担起了宣传和服务兵团企业文化的责任,拓展了《绿洲》依托报告文学文体,强身健体的路径。

四是新在发行流转渠道的多重性。发行量是考核刊物好坏的惟一标准,发行量要靠质量来说话。《绿洲》2008年改月刊后,革新了发行制度,发行数量翻了一番,得益于抓住了《绿洲》核心市场,更重要的是聚拢了人气,疏通了渠道,让人看到了重新赢得读者和市场的希望。

五是新在转载率的提高。平庸之作提不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2008年第一期改月刊后,《绿洲》便以其内容的清新、现实,受到更具影响力的国内刊物关注,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绿洲》6篇原创作品被国内影响巨大的文学杂志转载。

改月刊的“新《绿洲》”,寻觅到了突破口和自救之路,但在创新与活力方面,仍有欠缺。创新的关键在于策划,创新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最大限度地提升《绿洲》在文学界尤其是读者面的关注度和影响力。

发展壮大兵团文学事业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需要同心同德,步调一致,需要各个方面跟进,我们不妨以科学发展观的务实态度,采取与读者互动的方式,让读者广泛参与进来,放下架子,主动请读者走进版面,或者带着版面走进读者,选择读者和市场的审美方向,摈弃封闭的视野、狭隘的小圈子意识,针对当前文学敏感话题,开展向《绿洲》进言活动,或者针对当前的文学态势,提出值得商榷的议题,引导读者展开大论争、大辩论。组织访学活动,与14个师的骨干企业进行文化对话,改变重视作家漠视读者和市场的现状。通过这些积极的互动方式,吸引社会各界、读者参与、关注《绿洲》,把《绿洲》转型为影响力广泛的刊物。从这个意义上讲,《绿洲》的“新”仅仅刚刚开始,我们要走的路还很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