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面对中考谈“规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面对中考谈“规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分析每年中考试题,你不难发现:化学试题都很注重双基,难度不大,但学生的得分却总是不高,原因何在呢?只要你细心分析,你就会发现,学生答题的不规范、表达的不准确、不全面是扣分的主要原因。本文就规范性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或许在某些层面上能对你有所启发。

典型例题请看2011年淮安市的一道中考题:下图是某同学配制5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氯化钠溶液的操作过程示意图。试回答:

(1) A操作中错误的是。

(2) B操作中应称量氯化钠的质量为g,在称量过程中,若天平的指针偏向标尺的左边,接下来他的操作应该是。

(3) 在量取水的过程中,当倒入水的体积接近刻度时,他的操作如图所示,其中规范的是(选填序号)。

(4) 下列操作可能导致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20%的是(填序号)。

① 天平在称量前没有调平;

② C操作中有少量固体粘在称量纸上;

③ D操作中有少量水溅出;

本题看似简单,答起来也很容易,但却不易得分,据统计全市六万多考生当中,只有不到200人本题得到满分。分析原因,主要是学生规范性差,答题的语言不完整。从学生失分中也能看出老师平时对操作规范程度要求不够。如第(2)小题中接下来的操作应该是取下少许食盐,至天平平衡,而学生有的答成添加砝码,有的虽然答出取掉少量食盐,却漏掉直至天平平衡;第(3)小题绝大多数学生都依据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水平而选择了B,殊不知本题属于定量量取,因而规范操作应该是:眼睛先平视40mL刻度,然后滴加液体至眼睛、40mL刻度、凹液面最低处水平。

若你认真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不难发现与本题有相似要求的题目很多,这些题目看起来不难,学生也会快速给出答案,但大部分学生答题时都会在“规范性”方面“摔跟头”。很多优秀学生,考完后总觉得自己能得满分,可结果让他们大失所望的屡见不鲜,其实就是在“规范”上吃了大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许多地区在试题的难度上有所下降,命题者为了拉开差距,控制满分,在不超纲命题,不出偏题、怪题、难题的基础上,只能在能力要求上做文章。对部分较难题设计时,不仅增加了思维的力度,而且在答案的设置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答题者解答时必须条理清晰,表达完整、规范方可得分。而学生答题时常常是“会而不对”或“对而不全”或“全而不精”,从而引起失分。

中考要求① 化学专用名词中出现错别字、元素符号有错误,要参照评分标准扣分;② 化学方程式未配平的,不给分,条件错或漏、生成物状态标注不规范的,有一处扣0.5分;③ 在做计算题时没有考虑有效数字的,按规定扣分;没注意量纲单位的或单位书写不规范,按规定扣分;④ 两个答案缺一不可,多选、少选、选错均不给分;⑤ 某小题必须答到哪几个关键字才能给分等等。

来自中考阅卷现场的错误报告① 把答案写规定以外的地方,阅卷时无法看到答案;② 要求写名称而错写成符号,而要求写符号却又答成名称;③ 要求填写序号而填名称;④ 要求写性质却误写成用途;⑤ 专业术语用错字或看不清楚,如“摧化剂”“四管”“吸咐”等等;⑥ 实验报告题书写不规范、步骤不完整,如应该配成溶液做实验却没有配,药品用量不关注,该定量时不定量等;⑦ 漏写一些关键词或关键字,如取等质量的“等”,致密的氧化物中的“致密”; ⑧ 现象表达不准确,如“烟”和“雾”不分,“火焰”与“光”不分,“检验”与“鉴别”的现象表述不准;⑨ 该对比回答时而没有对比,如氧气密度大等等。

形成成因分析形成原因,你不难发现导致这些差错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基础不够扎实;(2)对实验不够重视;(3)审题不够仔细;(4)表达不够完整;(5)书写不够规范;(6)思维不够灵活。其中“审题不仔细、表达不准、书写不规范”几个问题是考生在临场答卷中最常出现的“技术性”问题,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非智力失分。形成这样的非智力失分主要原因有:部分老师平时教学语言不严谨,实验操作要求不规范,对学生平时作业批改不够仔细或要求不够严格,还有就是学生粗心大意,随意性强,只凭感觉答题,审题不清楚,表达能力不够,加之惰性心理强,想尽量少写字而又能得分,结果事与愿违。

教学反思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你会发现,“规范”与我们平时教学是密不可分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因为教师教书育人,言传身教,能起到感化学生的作用,学生崇敬老师,常模仿教师的言行。因此,为培养学生的规范能力,教师不仅要严格要求学生,更要严格要求自己。教师的语言、板书、实验操作等都应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规范性,做到准确、简练、有条理、言简意赅。当然,在对学生的要求上,也要严格、规范,尤其是在作业和试卷批改中更要“严”字当头,这就是所谓的“严师出高徒”吧!

应对策略

一、 仔细审题,明确要求,避免答非所问

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强调读题,多层次多角度获取信息:审题时,要先“浏览”再“深挖”、先“泛读”再“精读”,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意自现”!

2. 抓关键字词,捕捉有用信息:审题时应边读边想,读到关键(或易遗漏)处,应该用笔画下来,同时反复推敲,从中捕捉解题的有用信息。在化学题审题中,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字句:“不正确”“由大到小” “稀、浓、饱和、过量、少量、适量、足量、最多、至少”“所有、全部、恰好、完全反应、充分反应、等质量” 等等。

3. 着力排除干扰,滤取有用信息:在题目给出的诸多条件中,并不一定都是解题所必需的,有些或许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有些是出题者增加的时代信息,要准确判断哪些条件与解题有关,哪些是干扰因素,这不仅需要对问题有较为深刻的理解,还要能从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去思考问题。

二、 理清思路 规范答题,力求不出差错

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关键,所谓“磨刀不误砍柴事”,但答题也不容忽视。因为解题的落点是用简练的化学语言,完整、严谨、科学、规范、无歧义的将问题和答案表述出来。良好的答题技巧往往是提高中考成绩的有效途径,训练这种技巧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是:在模仿历年中考化学试题参考答案的基础上,适当揣摩命题者的意图,顺着思路,用化学课本或老师的专业术语去分析和解答问题。在答题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题目要求完整、规范答题,特别是在落笔之前,应看清要求,规范书写,力争做到:“你认为会的,必须是对的,你认为对的,必须是全对的”!

总之,老师无论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学生答题时,都要严格要求,务求规范、准确、认真书写,同时要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做到言简意赅,切忌词不达意、言不由衷,还要注意所答内容的内涵要严格与设问的外延相吻合,对于一些关键词、字一定要特别注意,力求不出差错。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