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不良习惯与孩子绝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不良习惯与孩子绝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的知识分类观,深入分析和解释了不良习惯的心理形成机制,并采用临床暗示学习技术,在放松训练过程中,通过对三类知识的重新设计和输入纠正中小学生的不良习惯行为,临床效果非常明显。本文还通过举例来帮助家长和教师掌握该技术,并提出了一些意见建议。

〔关键词〕元认知干预技术;不良习惯;临床暗示技术;程序性知识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3-0013-04

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父母上班而不得不让双方老人代为看管,或者过早入托、入园,因此很多孩子从小就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等到父母注意并发现再去纠正时,说服教育作用已经不大了,即使父母严厉批评、打骂也收效甚微,出现“提醒有改观,过后又原样”的结果,这让许多父母既着急又无耐。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习惯对人生的巨大作用。

一、元认知干预技术的知识分类观

元认知干预技术吸收美国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积极成果,主张将知识分为三类,即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是什么”的知识。我们平时学习的常识、公理、定理、概念等都属于此类知识。比如“水往低处流”“牛顿三大定律”等。

程序性知识是对外回答“怎么办”的知识。它一般能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自动运行并且表现为能力。它往往以潜意识状态储存在大脑中,所以人们常常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当某种条件激活它时,它便自动运行起来。比如书法家写字时,一下笔就知道如何运笔,如何用力。程序性知识以C-A为产生式,其中C为问题情境,即“Condition”;A为对问题情境作出的反应,即“Action”。以书法家写字举例:书法家要写字时(C1),选好写字的位置和布局(A1);一旦选好了位置(C2),就开始运笔用力(A2);写完了字的左边(C3),再写右边(A3)……直至写完。

策略性知识是对内回答“怎么办”的知识,主要指个体对自己大脑内部记忆、思维等活动的调控和指导。比如:教师出了个脑筋急转弯:“1+1”为什么等于6?学生大脑就会思维:“1+1”应该等于2,现在等于6,要么1代表其他的意义而不是阿拉伯数字1,要么这个“+”就是代表其他的运算法则而不是四则运算法则里的加法。教师最后揭晓了答案,第一个1代表算盘横梁上的一个算珠,值是5;第二个1是横梁下一个算珠,值是1,两个加起来等于6。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自己大脑思维的指导就是策略性知识的运行。

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都是“怎么办”的知识,前者对外解决问题,后者对内监控调节思维方向,大脑中有什么样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就表现为什么样的能力。

二、用知识分类观解释不良习惯形成的心理机制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指出:“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例如,儿童饭前、便后要洗手的习惯,完成这种动作已成为他们的需要。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从这一解释我们可以看出,习惯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具有情境性和可变性,是人与客观世界相互适应中形成的一种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自动化的,只要条件符合,动作或行为就会出现。

元认知干预技术的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朱智贤教授的“条件反射说”和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知识智力观,对不良习惯的形成进行了重新解释和剖析,这种解释让不良习惯的纠正变得易于操作。

(一)早期没获得正确的陈述性知识

不良习惯的形成大部分是由于孩子在这一习惯形成之前没有正确的陈述性知识造成的。比如孩子开始独立地坐在桌子边写字、画画时,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更多地关注孩子写了什么、画了什么,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坐姿;即使父母注意到了,也只是给孩子作正确示范让其模仿,很少通过语言给孩子一步步说明如何去做;即使这些也做了,我们知道这些动作习惯是一系列复杂动作相互协调组合的过程,孩子更多采取地是单纯模仿,而没有真正掌握这些陈述性知识并转化为正确坐姿的指导操作程序,因此孩子学习时仍会出现坐姿不良。归根结底是孩子的这一陈述性知识在大脑里没有形成或者形成了但不优势兴奋。

(二)错误的程序性知识自动运行

在没有掌握正确的陈述性知识,或陈述性知识不够熟练和丰富的时候,孩子更多地是模仿亲人所作的示范。孩子就会在模仿中进行一定的修正而形成自己的动作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练习、强化和巩固,最终达到自动运行,成为一种程序性的动作。因此孩子一旦形成了自己的行为模式就很难再纠正。其根本原因是孩子习得了错误的程序性知识。

(三)缺乏正确的策略性知识

一旦不良习惯养成,父母发现后再提醒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即使这时父母给孩子输入正确的陈述性知识也不管用,因为错误的程序性知识会自动运行。只有当正确的陈述性知识足够优势兴奋,孩子一到习惯条件下就能克服之前错误的程序性知识,以正确的陈述性知识为基础一步一步慢慢改变,形成新的程序性知识时,才能说这个不良习惯的改变成功了。而一些孩子缺乏的就是这种策略性知识。

三、元认知干预技术纠正中小学生不良习惯的理论基础

我们调查发现,孩子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对自身的不良习惯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正确习惯的陈述性知识也很明白,但就是正确的程序性知识不能自动运行起来。即“想到了或者意识到了坚持一次两次,没想到没意识到就忘了,又回到原先的错误状态中去,从而对改变没有实质意义”。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交互抑制”,即大脑中两种经验或者情绪不可能同时兴奋,实质上是兴奋性水平高的知识经验系统抑制了兴奋性水平低的知识经验系统。也就是说,孩子大脑中不良习惯的程序性知识的兴奋程度高于正确的程序性知识,从而对外界表现为错误的程序性知识,因此,如何让正确习惯的程序性知识优势兴奋起来,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