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羌绣 9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羌绣 9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84年夏天我第一次去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是从九寨沟回成都的路上。时间很少,没有别的特别印象,只记得小县城狭窄的街道上,人们大多穿着纯蓝色的大襟衣衫。我知道这里是羌族自治县,那是传统的羌族服饰。

时隔27年,2011年秋天我又一次去茂县,很欣喜地发现,县城街头虽然高楼林立,柏油路宽敞,但仍旧有很多穿民族服装的老乡来来往往,纯蓝还是主色调。跟20多年前不一样的是,有很多绣花镶边和鲜艳的图案装饰在领口、袖口和下摆与头帕上。

过去这30多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很多民族的、传统的东西被淹没了。可在茂县这里,见到民族服饰仍是家常打扮,那真是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而下乡去看看,就更有意思了。

“今天我们的羌绣培训班开课,可能你们没有上过学,但是要知道,我们羌族是炎帝的后裔,历史非常悠久,甲骨文上唯一出现的民族称谓就是羌,比汉族早多了……”后排有响动,一位妇女抱着哭闹的小孩子跑出去。老师没有停下,“羌绣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很自豪……”呼啦一下门又开了,二三十个妇女涌进来,把会议室里空着的座位全坐满了。几分钟后等安静下来,讲课继续。

这是在茂县的永和乡政府举办的一期羌绣培训班。第一天上课,快中午了,陆陆续续来了六七十位各村妇女。老师也说了:“早上把猪啊鸡啊喂好,家里有啥活计先收拾清爽,但是这7天一定都要来参加!大家都是羌绣好手,但是我们羌绣要走向市场,走向世界,需要创新,加入时尚元素,要学新的针法,设计更多花样……”

坐在前排的王德珍是纳普村的羌绣小组组长,攥着印有大熊猫图案的手提袋,里面装着花样、绒线、针和布。身后七八个妇女,人手一袋。她们从村里到乡上,下山半个多小时,回去爬山得1个小时,但是大家兴高采烈。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多年来在中国岷山地区致力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前几年与家乐福公司合作,在茂县宝顶沟保护区周边的纳普村和另外两个村庄开展工作,帮忙解决替代生计、人畜饮水、乡村卫生等等问题,其中重要的一项是鼓励羌族妇女发展羌绣。

保护大熊猫和发展羌绣有什么关系?王德珍讲得很清楚:“我们一年四季做饭,冬天烤火,都要烧柴。以前我们羌族媳妇比谁勤快,就是看谁家柴砍得多。但是现在山上的树越砍越少,砍柴的路越走越远,真是太辛苦了。张老师他们过来,告诉我们,冬天农闲坐在家里烤着电炉子绣花,用卖了羌绣挣的钱来付电费,这样的话,没有爬山的辛苦也不挨烟熏,还保护了森林,保护了森林里的动物,山上不再容易坍方、泥石流,我们的耕地和村子也更安全。”

道理这么简单,难怪纳普村的妇女们一听就都懂了。大伙儿算了一笔账:绣1天花如果能挣30块钱,烤电炉子花的电钱就能挣回来了——不是每人要挣30元哦,总是街坊好友凑到一起围在电炉边,一边聊一边唱一边绣,乐乐呵呵。这么好的事情,为什么不做?纳普村成立了羌绣小组,分工合作,把本来为自己穿戴的花样,商量着改成山外面的人喜欢的样式和需要的物品。承接WWF项目工作的张秀雷把村里设计制作的花样和作品拍了照,编印成《纳普羌绣手册》,帮着推销羌绣。

羌族分布于四川汶川、茂县、理县、北川等地,正是2008年5·12特大地震受灾最严重的地区,羌族文化的保护与发扬因此更广泛地引起全国甚至世界的重视,羌绣成为羌文化的典型代表而备受关注。

羌族服饰可以说既朴素又华丽。过去在茂县看到的羌族妇女一身纯蓝布大襟长衫,素色的头帕或盘头,那是一般装束,要到婚礼等场合才穿有绣花的服饰。这些年生活逐渐富裕,民族个性也日益张扬,服饰越来越华丽,而且民族服饰也开始批量生产成衣。现在去四川北部羌族聚居的几个县,穿民族服装的羌族妇女到处可见,下地干活也是鲜鲜亮亮,进城上街更要收拾得光彩照人,最好的绣品都在身上展示。

如今老乡日常穿的羌族长衫大多是成衣,大同小异的机绣花边镶在领口、袖口、下摆。而手工羌绣就随个人喜好,用在更有个性的服饰上,如头帕、腰带、坎肩、围裙、鞋等。纳普村的白福红,脚上一双钩尖绣花鞋,鞋尖翘起上钩,鞋面通体是绒线绣花,红花绿叶,她自己绣的,每天穿着。

羌绣的图案大体分两种风格,一种以鲜艳的花朵为主,有牡丹、杜鹃、、桃子等不同造型,基本是红花绿叶,热烈喜庆;另一种是深底素线的钩花图案,造型抽象,图纹细密,典雅大方。羌绣有十几种针法,装饰性很强,又具有灵活性,图案对称或不对称,随机应变,花朵一样或不一样,随心所欲,可以有无穷创意。

白福红说她上过学,可好像只读了一年级。王德珍上过3年小学,字认得,写不了。羌寨里这一批三四十岁的妇女,如果丈夫出去打工,她们就是家里地里一肩挑。羌绣原来只是祖传手艺,给自己的人生带来一点色彩,原以为在时代大潮中会被淹没了,没想到羌绣能带给她们新生活。

白福红是纳普村羌绣小组的保管员,两个孩子都出去读高中了,丈夫也在外打工,她在家侍弄庄稼,放牛养猪喂鸡,晚上就和姐妹们一起绣花,唱着歌,烤着火,设计着新花样,希望绣的花卖个好价钱。

去年,参观游览的客人买了不少纳普村的羌绣作品,小组一共收入4000多块钱。这几年没有谁再去砍柴背柴了,靠着羌绣,勤快的媳妇们在家里、村里也多了话语权,地位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