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读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读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海德格尔对艺术的思考,并不是把艺术品作为aithesis的对象(即作为感性理解的对象),而是将其从广义上命名为审美体验的对象。艺术是什么的问题俨然成为他本人及诸多哲学家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海德格尔这里对艺术作品本源的追究被赋予了存在主义立场和现象学方法的意义。

关键词:本源;物;艺术作品

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1-0157-02

一、何谓艺术的本源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从“本源”一词切入,“本源”在此意味着:从何和由何,是某物是其所是和为其所是——我们称为其本质或本性。“物”是海德格尔思想一个重要概念,海德格尔从“物”之本源发问,试图追求艺术作品的本源。然而,通过对其回归式的思考,我们重新回到了艺术作品本身的本源之中。艺术作品的产生依赖于艺术家的活动,在此,作者本身第一次以艺术家的身份出现。

我们从未否认“他者”的存在,艺术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艺术家的本源,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却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真包含关系。因此,在两者之前或之外,必存在一个第三者的身份。我可以暂时将其笼统命名为“艺术”。对于这个第三者身份(艺术)是作为两者的“本源”而存在的,它是经验的,是超出理性范围的集合概念,原因是它不是一个实在的东西。基于此原由,我们不得不肯定,真正艺术是建基在艺术品之上的,是概念派生和现实艺术品(亦可将其称之为“物”)的特性集合。然而,为了排除自我参与中作者本人的差异、尊重及自我言欺瞒。我们必须介入艺术作品本身(回到存在的存在那里),演示其本身所要表达的内容。海德格尔在其《独白》一文中有一个句子写道:“语言仅仅关切于自身,这正是语言的特性,却无人知晓。”[1]在这个逻辑循环的圈子之中,“思”延伸了它本身的所有表达或从来没有触及到过的地方。

艺术品随处可见,倘若我们将视角一直停留在艺术品本身去表达和自我言说,那么艺术品本身就足够了。毕竟,我们从没有在现实性角度去扩充和衍生艺术品之外的艺术体验与审美。通常情况下,我们是可以将艺术品等同于一种符号表达。在我思之外,存在无限多符号的可能性。由于作者本身思维的局限性及差异,我们通过比喻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表达出来的符号,即艺术品。这些由符号所表达出的艺术品千差万别,有一点可以被肯定:在此,艺术品本身就已高于或超出了物本身的内在属性和固有特征,自明的物本身也被重新赋予一种意义或不可名状的内在生命气息。在海德格尔那里,我们可将其言说为一种“无敝”的召唤和敞开;一种艺术作品之外的另一种存在,即额外的给予。

在海德格尔“思”的引导之下,理解艺术的脉络清晰唯一。艺术本源并非简单的概念、逻辑及符号表达,而乃先验的、无意识的、自明的“思”的精神给予,后现代主义是此领域的发现和直接呈现者。海德格尔认为进入艺术领域最为恰当合理的方式就是以诗性敞开式的言说。这一领域并非现成既定的,仍需借助“物”进入,从而达至对“物”本身的追问。

二、“物”之为“物”

海德格尔在《物与作品》中,从“物”本身出发探求“物”性。海德格尔是从前者(对艺术本源的追问)的高度作出了一种返源性的回归和思考。我们可以将“自在之物”和“显现之物”统称为“物”,然而艺术作品所要追寻的恰是一种“非无”的存在,即最终归宿。

我们可以赋予任何无生命之物(纯然之物)意义,使其脱离本身状态。但物性本身的规定性决定了作品本身可触及的范围。我们总想要知道,存在者因何的问题。这种被给予尺度的存在者的困惑,或许原本就是一个终极无解的永恒命题。倒不如,我们对已有之“物”作出一番详尽的认识和思考。是否可以承认物是诸多性质的集合物,但其内核(我将其理解为一种可拓展的存在)才是与艺术作品相伴而生灭的东西?作者对艺术品本身的表达依赖于句子,这种对物性本身作出的解释,一旦超出人们非传统的经验之外,必将以一种全新而陌生的姿态进入我们思考的范围之内,使得我们不知所措,疑虑重重。这种表达方式不仅是对物本身的合理解释,也是它或已侵占了物本身的存在空间,或扩大,或缩小。

至此,我们也许在理解和谈论物之先,需将与之相关联的所有东西事先搁置,沉浸在物无遮蔽的现身当中。这种直接遭遇,不需要我们的安排和召唤,物乃早已发生在存在过程之中了。由此,我们断定物不是“他者”,而是感觉的复合,未曾偏离物之概念本身的规范性特征。作为自足的存在,所有艺术作品都无法挣脱而具有“物”的因素。对此,我们已然对物之物性何以成为不自明的东西产生了浓厚兴趣。对它的解释概括如下。

首先,物本身与物性存在不对等性,物性乃与单个人有关的自我显现。这也将使得我们陷入物所带给我们的感性感觉的困扰。如果我们远离那些纯然之物混沌的声响和直观特征,以一种更为间接和抽象的方式去感知和倾听。那么,物自身的客观属性所带给我们的距离感及冰冷的时空领地将被融解、消隐。

其次,物是感性感觉感知到的东西。由于个体的差异性,物被感性感觉感知同样也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通常我们对物之属性的感觉并非艺术感觉,而是视觉冲击和先天经验的感觉。因为只要我们把符合感觉的感知作为物性,物或许没有接近我们,反之,如果我们将其急切过分强压在我们思考当中,物本身就已消失殆尽。

我们必须避免夸大而又让物自身居留在自我包容的释放中,承认物本身根基的坚固性和恒久性,即坚持艺术作品的原味和立场。任何感觉得来的经验都因个体的差异而不同,这种感觉乃自显敞开式的,它能引发我们对物本身的判断、联想及回忆。至此,物本身与人产生了零距离的亲近感和专属感。毋庸置疑,物本身和人作为存在物,必存在相互间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天然的联系使得我们对物的感知,或寂静欢喜,或安然沉默等。所有这些情感反应,皆与我们本身的经验是密不可分的。基于这点,我方可在“思”中与艺术作品发生交流和碰撞。反之,如果我们离开经验本身,获得纯粹的感觉,物本身就弃之甚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