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冬瓜疫病的发生因素与防治技术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冬瓜疫病的发生因素与防治技术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冬瓜是沙市的一大产业支柱,沙市冬瓜自1986年引进栽培,从3 335 m2的试种,发展到现在近万亩,年产冬瓜7万t,总产值4 200万元。上世纪90年代冬瓜栽培地被列为长沙市二线蔬菜生产基地,1998年中南6省13市冬瓜高产现场会在沙市召开,沙市冬瓜因其生产历史悠久、产量高、品质好,声誉名扬全国。近年来,随着冬瓜种植面积的扩大,冬瓜疫病已成为沙市冬瓜最主要的病害,常年发病面积占种植的31 %以上,每年造成产量损失5 %以上,尤其是2006年,造成减产15 %以上,冬瓜疫病已成为影响当地冬瓜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为了有效地防治冬瓜疫病,笔者自2006-2008年对其发生特点、流行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

1危害症状

苗期和成株期均可被害,主要危害瓜果、茎、叶等。苗期被害,茎叶病部呈水渍状,萎蔫后枯死。成株期被害,多从茎节部发生,呈暗绿色,凹陷缢缩,上部的叶片萎蔫,但维管束不变色。叶片被害,产生水渍状,呈不规则形或圆形灰绿色的大斑,潮湿时生白霉,甚至腐烂、枯死。瓜果被害,呈现黄褐色水渍状病斑,后病部凹陷,上面生有白色的霉层并腐烂发臭。

2病原及传播途径

冬瓜疫病是由德氏疫霉侵染所致,该病为土传病害,以菌丝体、卵孢子及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条件适宜长出孢子囊,借风雨、灌溉水传播蔓延。

3发生危害特点

冬瓜疫病在冬瓜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苗期至抽蔓期零星发生,发病率低,病株率仅1.3 %~1.6 %;开花期后,病情发展速度快,田间普遍发病;瓜膨大期到成熟期,病情不断加重,出现大量死株、烂瓜现象,一般病株率24 %以上,高的达83 %以上,烂瓜率20 %以上,高的达55 %;在贮藏期仍有因疫病危害引起的烂瓜现象。一般春植冬瓜发病率比夏植冬瓜重,春植冬瓜发病往往整株死亡或烂瓜,基本上不能形成商品瓜;夏植冬瓜主要在8-9月份生长期造成死苗、缺苗,生长后期多为叶片、叶柄发病,造成整体死亡或烂瓜的情况相对春植冬瓜来说比较少,一般烂瓜15 %以下。

4发病影响因素和流行规律

冬瓜疫病的发生危害与当时的气候条件、栽培方式、肥水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该病菌以菌丝或厚垣孢子和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长出孢子囊借风雨、灌水传播。冬瓜疫病的流行与气候条件、菌源、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有着密切关系。

4.1气候条件

冬瓜疫病的发生危害与温度和降雨量有着密切关系,高温高湿容易造成疫病流行。当气温在25~33 ℃时,雨量充足,往往是该病的高发时期,时晴时雨,天气闷热,会进一步加重病害发展。每年5-6月份,是本地高温、多雨季节的开始,也是冬瓜疫病的盛发期,这一时期正值春植冬瓜的结果期,往往因该病为害造成大量烂瓜,影响瓜的产量和品质。在一定条件下,该病发生发展与降水量密切相关。2006年4月平均气温19.3 ℃,降水量242.9 mm,苗期疫病发生严重,发病株率2.4 %,比2007、2008年同期发病率分别高出1.1和0.8个百分点。2006年6月平均气温26 ℃,降水量310.9 mm,病害迅速蔓延、加重,而2008年6月平均气温也是26 ℃,降水量163.1 mm,比2006年减少147.8 mm,病害发生缓慢,发病株率仅为2.3 %,比2006年同期发病率降低13个百分点。

夏植冬瓜常因8、9月份高温、高湿天气和连续降雨,极易造成冬瓜疫病流行。2007年夏植冬瓜,8月份平均气温28.3 ℃,降水188.3 mm,冬瓜疫病发生较为严重,发病率15.1 %,2006年9月份平均气温23.5 ℃,降水37.9 mm,而疫病的发生率仅为1.9 %,10月份后,降水减少,气温下降,疫病发展缓慢,一般不会造成较大影响。气温条件与春夏植冬瓜疫病的发生关系见表1。

4.2菌源情况

由于瓜农对冬瓜疫病的侵染源认识不足,田间病残体清理不及时,或清理出的病残体(病藤、病瓜)随意堆积在田埂、水渠、路边的现象时有发生,为病害再侵染提供较多菌源,加重了病害发生。

4.3栽培方式

露地栽培,田间湿度大,田沟常保持有水,遇连续降雨,土壤积水量大,有利病害发生。笔者2008年调查捞刀河冬瓜种植合作社5户农户,面积1.08 hm2的地膜覆盖栽培,疫病发病率均比露地栽培低12.4 %。

4.4施肥水平及方法

冬瓜需肥水平高,采取以有机肥为主,搭配三元复合肥深施,追肥以硫酸钾复合肥为佳。一般按每667 m2深施腐熟人畜粪2 000~3 000 kg,三元复合肥50~60 kg,饼肥80~100 kg,追肥以前轻、中巧、后重,浓度由淡渐浓为原则,前期以人畜粪水淋蔸,坐果后每667 m2每7~10 d追三元复合肥5~7 kg,直到采收前10 d停止。按照重基肥和有机肥的施肥方法,疫病的发病率较轻,而偏施氮素肥料,基肥不足,追肥过量的冬瓜田疫病发病率38 %。笔者调查,2007年罗福冬瓜生产基地邓彰兴冬瓜田面积0.08 hm2,每667 m2深施三元复合肥100 kg,追施尿素30 kg,三元复合肥50 kg,未施任何有机肥,由于氮素肥料施用过量,叶片浓绿,主蔓坐瓜不稳,结果疫病发生率34 %。

4.5其他因素

排水不良和连作冬瓜田以及干旱、灌水过深、灌溉时候不当(要求早晚水凉、土凉、气凉)等都有利于疫病发生,加重病情。

5防治技术

根据冬瓜疫病在本地的发生特点和防治实践经验,采用以农业防治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技术。

5.1 农业防治

5.1.1实行轮作倒茬

提倡与水稻轮作,尽量不连作,避免与茄果类连作或套种,宜与非瓜类作物间作。

5.1.2清洁田园

减少病菌传播与积累。要及时清除田间病株、病瓜和其他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减少再侵染源。在除草、施肥、摘蔓等田间作业中,尽量不损伤植株,避免病菌从瓜株伤口侵染。

5.1.3选用优良抗病和耐病品种

宜选用兴蔬黑冠、白星系列品种及国内其他优良品种。

5.1.4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科学合理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5.1.5培育壮苗

推广育苗移栽技术,实行无病土育苗,培植壮苗,增强抗病性。推广营养盘或营养杯育苗,苗龄2~3片真叶时定植。

5.1.6合理密植

每667 m2定植700~850株为宜,并注意及时摘除过多蔓、花和幼果,以利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

5.1.7高垄地膜覆盖,搭架立体栽培

冬瓜地宜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壤疏松、肥沃,管理、运输方便的沙质土壤。于年前深翻、开沟排水、烤晒冻坯。采用高畦地膜栽培,避雨、避寒,增强植株抗病能力。有条件的种植户可采用大棚避雨栽培,它能有效地阻止病菌在田间的扩散和传播。实施立体搭架栽培,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按2 m宽(含畦沟)起垄做畦,畦沟宽40~45 cm,深25~30 cm;地块超过30 m加开腰沟,腰沟宽45~50 cm,深35~40 cm;四周开围沟,沟宽45~50 cm,深55~60 cm,三沟相通,排水畅通。采用幅宽2 m地膜覆盖。在冬瓜植株倒蔓时扎架,避免瓜直接与地面接触,利于通风透气,减少病害发生。

5.1.8科学管水

在适温条件下,土壤水分是冬瓜疫病流行的决定因素,要湿润土壤播种。移栽种植的,定植后要浇足保苗水或定植水;缓苗发根时要适当控制水分,促根系深扎土层;瓜蔓上架后需要水分较多,要保持土壤不干不湿,结瓜后做到见湿即干。夏季高温期,严禁大水漫灌,避免灌后积水,灌水时间以早晚为宜,实行长畦短灌,严禁雨前或久晴干旱灌大水,大雨过后及时排干畦沟积水。

5.2药剂防治

5.2.1苗床和大棚土壤消毒

每平方米苗床用45 %敌磺钠1 kg,对细土15~20 kg,拌匀后撒施消毒;大棚土壤定植时,用45 %敌磺钠800倍液淋瓜穴作为定根水,或在整地后移栽前用45 %敌磺钠1 000倍液,喷于土壤表层;直播种植,每穴直接施45 %敌磺钠原粉3~5 g,覆盖约0.5 cm厚细土,再放种芽盖土。

5.2.2种子消毒

冬瓜种子可用72.2 %普力克水剂或25 %疫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浸种30 min。然后,在常温下浸种3~6 h,并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

5.2.3适时用药防治

疫病在幼苗期发病少,成株后至开花期遇高温高湿天气大量发生,病菌发生传播迅速,故一般在幼苗至成株期选用保护性药剂如53 %金雷多米尔散粒剂600~800倍液或70 %乙铝锰锌800~1 000倍液喷施。发病初期,可交替选用40 %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50倍液,77 %可杀得微粒可湿性粉剂500倍液,64 %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2 %克抗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8 %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每隔5~7 d喷1次,连喷2~4次。在摘除过多蔓、花或幼果时,或大雨、大风后造成植株伤口,应立即选用上述药剂喷药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