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太极拳三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武道与武术
古人曾说:道术将为天下裂。今天,道与术早已分道扬镳。传统太极拳,“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内家拳所修炼者,一气(元气)之动静(元神)也,以腰腹(中极)为体为用,是养气充气而修命,进而以元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以元神运元气,是修性,故太极拳乃“性命双修”之道,是武道也。必须说明,上述所言,是太极拳之上乘境界,所谓“无形无象”“全体透空”“应物自然”的神明化境之功夫。一般太极功夫是在“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的中乘功夫境界。懂劲功夫仍属后天功夫,是有为法,应对于人已能胜算,然而离从心所欲的应物自然尚有不小距离。懂劲后只有“愈练愈精”才能“阶及神明”,“豁然贯通”。而阶及神明的境界就无意与人争胜了,自我圆满,人天合一,以退为进,上善若水,斯谓道成。
若习练武功武术者则不然,往往喜欢争勇斗狠,或恃技凌人,或在后天有为法中讨生活,不能进入虚无圆融境界,也即是不能以后天返还先天,从有为法至无为法,练虚合道。显然,这也不是“性命双修”之道。
功夫达到中下乘境界的太极拳习练者,也不很多见,这种层次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易生骄傲,容易徘徊不进,大多在命功上止步。如何检验一个人的修炼层次?不妨察其言,观其行,进而望其神――是心气平和、淡定从容,还是不可一世,豪横外露。常见习太极者无谦和温良之态,显然“修养”不足,练出一些功夫,终究不是求上乘功夫,更非武道境界。
或谓追求武功武术不可以吗?当然可以。或谓武功武术当以胜败论英雄,自然也不错。但是,那已经不是传统太极拳功之道,而是更接近现代搏击术或散打。传统太极拳是一种性命双修的道功,这是它的本质和宗旨。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历来道门中人为何少显于世,而一些世间传人,既为真修,便不炫露,君子藏器,容貌若愚。“少林主于搏人”而“从而翻之”的太极拳却是“犯者立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这是道家儒家哲学的中国文化理念使然。无论历史上的张三丰是一或两人,是宋或元明人,他们肯定是道教人物,他们都是道家(或三教合一)思想的信奉者,所以,也无论他们是创始者还是集大成的传承人,他们的指导思想都是“冲和无欲”并以隐修为证求的。这么说,一是说武术与道功有宗旨上的差别,是两种东西,一是说武功和武道有层次境界上的差别,是次第关系。
前面说武道修炼要以后天返还先天,实际上,中华武术之内家功夫要在于内,要在于返还。向内求,正是内家的本分,向内求内气内劲内功,以心法为“不用力”,“意气君来骨肉臣”。而返还,则是道功的七返九还之旨,是使我人之已漏日渐衰亏之身,不断通过后天(口鼻呼吸与识神)之修炼而复归于先天(元气元神相合)之状态,“复归于婴儿”,“复归于婴儿之未孩”,这就是返还功夫。据师传,内功之修为亦同于内丹之修炼。练到“无为无不为”“不用之用”,则为“无意之意是真意”境界。所谓“拳打不知”,早年启蒙师俞敏先生示曰:拳先练下意识,再练到无意识。笔者不才,只能述而不作,略窥门径。胡海牙师说:“如果没有‘道’的提炼,内家拳法本身就不是上乘”(《仙学精要》)。真是一语破的。
说 柔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上述说法不是杨澄甫就是武禹襄或王宗岳所说,可以说是经典之论。尚阴柔,成为太极拳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的形成显然源于老子思想。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传统太极拳习练以柔为用,但其目的在于“能极坚刚”,所以“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武禹襄语)。
赵铁庵传李经梧师之《太极拳秘宗》谱,中有《太极下乘武事解》一篇,其中说“太极之武事,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之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所难者内要含蓄坚刚,而不施于外,终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无有矣”。这种以柔克刚的体用,恐怕在世界搏击领域,惟以内家拳为然,而太极拳最为代表。我们知道,这种拳学宗旨和技击理论是先人在长久的实践中发现并总结出来的,它诞生于古老而智慧的中国文化,是一株武术奇葩。但是,在现实中“以柔克刚”的功夫很不易得,并不是你练了太极拳就都能“以柔软而应坚刚”了,许多人以为我不用力便能克敌制胜,以至于把“四两拨千斤”极为泛化,而实际较艺对待中却无法施用。要清楚,“有心之柔软”即“求柔软之于外”,目的是“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甚至可以说柔是假象或柔是过程和方法,而刚――内壮才是目的。怎样才能达此目的?这是关键。《太极拳秘宗》说“要非沾连粘随已成,自得运动知觉,方为懂劲”。武禹襄《太极拳解》谓“能沾依,然后能灵活”。从物理学上说,一物欲依附一物,必轻盈必绵柔才可,两个硬性的刚物是不可能附着的,更不可能粘连。比如我们衣服上落个木棍不会沾上,肯定滑落,即是“丢”,而若衣服上落个毛发棉絮则会沾附而不脱落,这即是“沾”,即“不丢”。吴式太极拳传授独讲一个“轻”字,便是此理。然而“轻”之不易为非实修者不知,轻而灵,然后圆而活。轻灵圆活柔在其中矣。故求柔软,必以沾连粘随轻灵圆活出之,积之久而为内壮,而为坚刚,而为纯刚。使有心之柔软,成无意之纯刚。在对待施用(知彼)为内含坚刚,在修身养性(知己)为气质纯阳,前者为内劲,后者为内丹。昔年李经梧师讲沾粘手时,曾形象地用“牛舌卷草”劲示范,让我们体会那种轻盈而松沉的吸附之感,至今难忘。李师同时精陈式,受陈发科耳提面命十余年,然李师讲陈式更强调松沉与缠丝,并不像讲吴式时那么强调轻灵的作用。大概这也是太极拳虽同出一源却又流派分衍的原委。不同流派不同门户之大同小异也在此。比如同样学“书圣”王羲之书法,智永得其秀雅,而欧阳询得其险劲,颜真卿则得其沉雄。杨式大架之开展,孙式之圆随,武式之紧凑,吴式之轻灵,陈式之刚劲,赵堡之柔顺,均为特色,但都不离刚柔并济,虚实并用,蓄发开合之共旨。
柔的前提是外示安逸和松顺,但柔不可软,松也不可懈,软是无法发放对方的,比如蚯蚓是软,而柔是可以含刚而施用的,比如常山之蛇。有功夫的太极拳家往往能在较艺时让对方不好受不得劲,“我顺人背”,即让人感觉被捆绑一般,也是如蛇缠身,而且你越挣扎自身越紧,正是柔中的绵韧之刚劲的作用。“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穿,虚灵在中”,正是此意。
不过,笔者认为柔外刚内才是功夫。外示安逸,内固精神。内固才是太极拳窍要。武禹襄说“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十三势说略》),这都是至理名言。关键是内敛和内固。武氏说神要内固和内敛,这是上乘层次的说法,对于中下乘或一般习练太极拳者而言,直接敛神是行不通的。太极修炼与道通,炼神是上乘。所以“静”字是不二法门,形松意静,庶几近之,但还非究竟。武氏还说“全身意在蓄神”,重要的是由精气而生神,故养气充气练气然后始可言神。
可见,柔松顺的训练是为了让气脉贯通,“气遍身躯不稍滞”,才可由丹田运气于四肢,但内家之运气是不运之运,“先在心,后在身”,意到气到。所以,松柔是为了坚刚――此坚刚乃是内气充实,筋膜强壮的坚刚,并非肌肉发达之坚强。当年俞敏老师说:内功雄厚之人,身无赘肉唯筋膜强健,骨坚皮松,看似皮包骨也。
“气走于膜脉筋脉,力出于血肉皮骨”(《太极拳秘宗》),筋膜以柔软松透为用,其柔软而含坚刚,弹性也。“有力者皆外壮于皮骨,形也,有气者是内壮于筋脉,象也”(引同上),太极乃大道,乃求虚灵而虚无,故轻形重象,轻外重内,轻力重意。
不修内家功夫,所用之力多阳脉所出,修内家功夫,所出之劲多阴脉所出,此间消息大矣。所以尚柔用阴者,道在无形虚空求也。以我之含蓄内敛,对彼之张扬外露,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者在此。
谈 劲
太极拳讲劲,尽人皆知。关于劲力有多种说法,也有多种劲别。王宗岳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太极拳论》),又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引同上)。显然,劲是必须懂的,懂劲才算入室登堂了。孙禄堂在《拳意述真》中称:“夫道一而已矣,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在拳术曰内劲。”
关于太极劲有太多说法:听劲、明劲、暗劲、化劲、松劲、浮劲、沉劲、提劲、按劲、捌劲、劲、捋劲、挤劲、采劲、肘劲、靠劲、中定劲、随劲、截劲、拿劲、断劲、长劲、寸劲、搓劲、顶劲、发劲、开劲、合劲、鼓荡劲、缠丝劲、沾劲、领劲、凌空劲、柔劲、闪劲、踏劲、塌劲、丢劲、横竖劲、起落劲、喂劲、问劲、蓄劲、腰裆劲、引劲、僵劲、走劲、敷劲、盖劲、对劲、吞劲等等,不胜枚举。众劲之中,以中定劲和开合劲、走化劲为要。中定劲是“守中用中”,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以丹田为根,以腰脊为用。开合劲即吞劲和吐劲,以丹田一气为动静,也即内气之开合伸缩。走化劲即沾粘劲中寓化劲。中定是知己功夫,开合与走化是知彼功夫。
多种劲路实为一劲。太极为没劲的劲,就如无招的招。李经梧师说“太极无招,浑身是招”,王宗岳说“本是舍己从人”,武禹襄说“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因此,太极拳是“因人说法――使劲”,随机变化,劲无一定,千变万化,均因来力而区别对待,而且其对待是“神明”主宰,并不以后天识神作用。至此,后天渐返先天,元神元气为体用,太极体用得,太极之道成。
太极拳有上述层次阶梯功境,所以易学难精,习者多,得道者少。多年徘徊不进者,误入歧途者,知难而退者均有。实际上,笔者认为太极拳为实修实证之道功,走一步是一步,练什么程度体会什么,一层一重天。我以为今人爱炫耀聪明,故作新论,其实先辈经论早有明指,理应认真研读揣摩才是。故习拳明理,可少迷误。
李经梧师曾指点说:劲意由心。但关于劲力他也让我们体会过多种微妙的“劲儿”,如弹簧劲、摔鞭梢劲、推车劲、转碾盘劲、钉楔子劲等等(诸多师兄也有演示),不过是恩师的即兴说法而已。
懂劲后愈练愈精的精,即应是一种不可测的劲。因为太极即一气之圆转灵活,所以练到功成当无往不利,就如清代大画家石涛的“无法之法乃为至法”,大道圆融。
太极劲是刚柔阴阳的并用之劲,所以简言之,太极劲只是一个劲。它包笼万有,不可端倪。胡海牙师曾明示:只是一劲,别无二劲。我们不妨多多体会,默识揣摩,以求进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