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建立高校贫困助学与育人工作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建立高校贫困助学与育人工作相结合的长效机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高校贫困助学与育人工作相结合是目前高校助学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从加强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感恩、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意识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加强就业帮扶五个方面探讨了助学工作与育人工作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助学;育人;长效机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受到国家、学校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资助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在帮助困难学生缓解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客观的讲,我国现行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仍存在不足。

一、高校助学体系现状及不足

(一)资助与育人不能有效结合,教育体系不完善

建立“助困”和“育人”相结合的长效助学体系对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同时促进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然而高校资助工作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资助,更应通过资助培养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过硬的应用型人才。我国高校现有的资助体系,往往重在给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做到了“济困”,而忽视了“育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偏远地区或城市低收入家庭,因家庭经济状况导致这一特殊人群存在较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缺乏自信心、孤僻、欠缺社交能力,这些日趋严重的问题对他们的成长成才极为不利。在进行奖助学金发放工作时只重视贫困程度停留在经济层面,而忽略了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和能力培养。缺少相应的体制对其进行约束,未能有效地承载起高校育人的核心任务,从而导致对资助的片面认知,忽视了情商培养,使得受资助学生缺少感恩的心。

(二)资助力度有限,不能满足贫困生的受助需求

近年来政府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逐年加大,但由于贫困生群体也在不断加大,需要资助的面越来越广,政府和社会爱心人士提供的资助已不能满足对贫困生的完全资助。特别是在发生自然灾害、重大疾病等突发事件后现有的资助不能帮助贫困生走出困境。另国家助学贷款申请门槛高,一部分贫困生因种种原因被拒之门外,在求学成才的路上又增加了阻碍。

二、建立高校贫困助学与育人工作相结合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高速发展的社会对综合素质高的人才需求越来越高,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对高校资助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高校资助工作既要解决贫困学生暂时的经济困难,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又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由此看来,建立“助困”和“育人”相结合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很好的学习,培养其良好的性格和全面的综合素质,保证有良好的就业能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资助是手段,育人才是最终目标。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感恩,发挥教育功能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贫困助学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把经济扶贫和思想扶贫相凝聚,塑造贫困学子的良好人格,通过感恩教育使贫困生有意识做出积极的回应。高校助学工作可以通过设立助学金基金,从饮水思源感恩社会的角度教育贫困学子,借助于助学基金的平台加强贫困学子的思想教育,教会他们博爱、感恩、团结合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爱的力量。同时,助学基金的设立不仅能解决贫困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树立贫困学子自强自立的信念,贫困学子不单纯是受助者,同样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帮助他人,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的局面,体现贫困生的主体地位,激发贫困生的自尊,引导贫困学子以乐观自强的态度面对困境,也能激励自身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表现回报社会。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从精神层面脱贫

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也是大学生心理障碍高发人群,高校现行的助学体系在经济层面对贫困生的帮助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在精神方面还是缺乏有力的措施。目前应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疏导,积极做好贫困生的“精神脱贫”工作。日常学习生活中,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应多在心理上关心他们,特别是辅导员老师要主动的了解、关心他们,定期对贫困生家庭情况及心理状况进行排查,及时有效的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心理上的困惑,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及人生观。要让他们懂得困难是暂时的,不可怕,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贫困,可以用知识和双手来改变命运。其次,要设法创造一定的条件开展挫折教育和励志教育,通过励志教育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使这一特殊群体从心底里彻底根除“贫困”的阴影。

(三)加强诚信意识教育,明确受助学生义务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信用缺失现象日益严重,因信用缺失阻断了贫困资助的主要渠道,为求学带来阻碍,因此加强诚信教育迫在眉睫。贫困生在享有“奖助学金、助学贷款”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明确受资助义务,才有利于消除贫困生依赖资助的心理,走出错误的意识误区,才有利于诚实守信意识的养成。

(四)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开拓视野

随着贫困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这一特殊群体的行为也备受关注,由此看来,加强贫困生责任意识教育有为重要。如教育贫困生努力在学风校风建设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在文体活动中处处发挥积极作用,身体力行,为普通同学做榜样起到表率作用。同时,可以通过志愿服务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公益活动等形式不断增强受助学生的责任意识,通过教育使受助者改变获奖只是个人行为,与他人无关的思想,在奖助评选过程中,也可将责任意识、奉献精神纳入到考评体系,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五)加强贫困生就业帮扶,促进就业

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多来自于农村或城市里收入家庭,特殊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经历导致他们承受的经济压力比普通同学大,而非专业教育层面的知识又往往较低,在就业阶段尤为明显,一方面毕业在即,花费在求职应聘方面的费用大大增加,另一方面贫困家庭对子女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从而影响顺利就业。在此阶段应为这一弱势群体优先提供就业指导、优先安排实习机会、优先推荐就业岗位、鼓励其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参加“大学生村官”考试、“应征入伍”、鼓励其到艰苦的基层、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总之,高校助学与育人相结合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作,帮困助学工作是育人工作的重要途径,而育人工作是帮困助学工作的根本目的,所以两者应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从而才能建立起帮困教育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杨爱民.“资助”与“育人”结合构建新型助学体系[J].中国高等育,2005,(17):39-40

[2]史习明.对创新高职院校助学帮困模式的探索[J].素质教育,2011(12)

[3]严冰.高校帮困助学与育人工作相结合的探索[J].燕山大学学报,2008.9(1)

作者简介:

王振华,女,助教,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思想政治辅导员。